第23章 詩讀者與“讀詩法”(1 / 3)

新詩話語似乎要寫完了,而一個重要的題目還是拉下了。那就是如何讀詩和如何對待詩歌讀者的問題。

在古典的詩歌那裏,似乎沒有閱讀的問題。詩與歌不分,合成為韻文,而它的閱讀,甚至也可以與文不分,合稱為詩文,因為有的文也有韻,或者說古文幾乎也是押韻的。於是,就可以拿起一本書來,朗朗上口地讀,搖頭晃腦地讀。讀的目的是為了記住書上的內容,於是就連同內容和語言一字一句地讀,生吞活剝地讀,這樣讀的結果,就是整個的記住了一首詩。

這是許多人讀唐詩的方法,至少是不少人認為讀古詩的正確方法——和幼兒讀兒歌沒有多少區別的。

例如讀那一首著名的《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

可是,這難道是讀詩的正確的方法嗎?或者說,這難道是讀詩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嗎?

答案是否定的。

那麼,你的意思是說,要有讀詩法了,要有一種唯一的正確的閱讀詩歌的科學的方法了?有人問。

非也。

盡管如此,也得承認讀詩的人,可以分為會讀的和不會讀的兩類,而不能假定一切讀者都是會讀詩的。或者說,讀詩需要經受某種訓練,或者至少是練習,才能生效。至少,說讀詩是一種修養,一種習慣,總不會錯到那裏去的。這種說法,在司空圖哪裏就是“辨於味,而後可以言詩也。”在塞弗裏斯那裏,就是“不管怎樣,你需要一雙會聽詩的耳朵。”

然而,讀古詩和讀現代詩的要求和習慣也有不同。

先來看看讀古詩的習慣。

一如上麵所言,大聲朗讀,輕聲誦讀,或不出聲地默讀,雖有不同,但大體不差。因為古典詩歌音韻和諧、意味貼切,容易認同。

閱讀的過程,伴隨著對詩歌的理解和原詩意義的索取或挖掘,畢竟假定有一個正確的意義範本,作為理解的根據或尺度。於是,詩就可以講解,可以傳授,因而可以不朽。

閱讀的時候,當然也伴隨著讀者個體經驗的介入,和心境的影響,而允許詩歌意義的流動,所謂“詩無達詁”,即有揣度,有臆說,有猜測,有穿鑿,但這些在總體上,仍然不如第二條重要。

姑且以《紅樓夢》第五回金陵十二釵圖冊判詞中關於晴雯的一首詩為例,請讀者諸君體會一下閱讀的經驗:

霽月難逢,彩雲易散。

心比天高,身為下賤。

風流靈巧招人怨。

壽夭多因誹謗生,

多情公子空牽念。

在判詞中,曹雪芹以極為有限的篇幅和十分精練的文筆,寫了晴雯的人名和命運、丫鬟的出身、性格和才情,以及和寶玉的愛情悲劇和思念之情。而這些在新詩中,朱墨借助同樣的題材,借助“天”字的自由組合和霞光的象征意象,借助晴雯和寶玉的兩個生活細節,以及和黛玉性格上的比較,還有晴雯反抗的社會價值,還有最後,詩人(也就是寶玉)的美好的祝願,完成了舊體詩無法容納的大容量和不曾達到的高難度,成就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表現了一種新的人文情懷。

請換一種讀法來閱讀這首新詩:

晴雯——燦爛的霞光

你的美貌是天然的

無人能比

你的靈巧是天賜的

無人能學

你的性情是天真的

無法掩飾

你的命運是天定的

無可挽回

誰有你的天賦

配得上濁玉一片深情

無限悲傷

誰有你的天成

青天裏一道霞光

短暫而輝煌

燦燦的霞光

剪成紅花一朵

補愛的裘衣

天衣無縫

肝膽如赤子

脫盡紅裝給知己

換一顆真心

死而無憾

可你死得太早了啊

可你死得太冤了啊

你是美而彌堅

如玉而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