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地區位於河北省中部,北京、天津兩市之間,北起燕山南麓,南至子牙新河河畔。共轄廊坊市、霸縣、三河、大廣回族自治縣、香河、永清、固安、文安、大城等9個市縣。1988年底全區總人口3170019人,耕地麵積5611900畝。由於所轄地區與京、津兩市的郊縣互相交錯,致使廊坊地區的版圖被分割成南北兩部分。北部3縣單成一體,地勢較高,地貌類型較多,有低山丘陵、山麓平原、衝積平原;中部及南部6個市、縣連成一片,全部為衝積平原。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有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運河、潮白河、洵河等過境河和10餘條行洪排澇小河。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570毫米,年平均無霜期183天。
廊坊地區素有“京津走廊”之稱,這裏有一望無垠的平川沃野,有豐厚富饒的物產資源,有欣欣向榮的古鎮新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廊坊地區的科學技術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並展示出廣闊美好的前景。
人類的文明史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而逐步發展起來的,當人類創造出第一件生產工具時,就產生了最初的生產技術。從三河縣孟各莊、劉白塔、錯橋村,香河縣八百戶村,安次縣落垡等村鎮的出土文物中可以證實,廊坊地區的先民在新石器時代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們使用石耜、石斧翻土砍伐,用石磨盤、石磨棒加工糧食,標誌著原始農業耕作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對於陶碗、夾砂褐陶等陶製器皿的製作則標誌著原始手工業的誕生。這—時期科學技術僅是萌芽,是科學技術史的最初篇章。秦漢以後出現了犁頭、鍤、雙齒耒等鐵製農具,生產技術也日趨進步。到南北朝時開始發展水利,引河水灌溉,耕作技術有了很大發展。明清時期,農業、畜牧業、林業、果樹栽培及手工業已初具規模,耕作技術日趨成熟。廣大勞動人民經過多年生產實踐,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培育和創造了馳名中外的天津紅小豆、廊坊鴨廣梨、固安柳編等地方名特產品。
由於曆代封建王朝和腐敗的國民黨政府不重視科技工作,不培養科技人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廊坊地區沒有正式科學研究機構,缺少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學校,從而嚴重影響了科學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