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級人民政府對科學技術給予充分重視,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從1950年開始,科學技術進入創業時期,為了加強科學技術工作的領導,天津專員公署建立了科學工作委員會,專區及各縣先後建立起畜牧獸醫站、農業技術推廣站、良種繁殖場、植保站、氣象站、拖拉機站、衛生防疫站,以及農業科學研究所、農業學校等教學、科研及各類技術推廣機構。中共天津地委做出決定,要求把科研、生產、推廣、教學結合起來,為改變天津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生產水平而努力奮鬥。因此,50年代和60年代初,科學技術工作主要任務是為改變農業生產條件服務,重點進行了低窪地和風沙地的改造,在此期間設計營造了固安、永清、安次等縣永定河下遊農田防護林網,實施了大興水利、改土治堿、因地種植的窪地改造計劃,其中窪地改進工程得到黨中央及毛澤東主席的肯定,並給予高度評價;與些同時,一批新中國培養的大、中專畢業生陸續分配到天津專區工作,他們與原有的科學技術人員彙合成一支科技大軍,深入基層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工農群眾一起為全區科學技術事業的不斷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農業戰線上,全區農林技術人員,不畏艱難,積極工作,在引進作物、林木、果樹、畜禽優良品種,推廣使用化肥、農藥,傳授先進栽培技術,采用機耕、機井灌溉,植物保護及畜禽疫病防治等方麵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與此同時,工業建設開始起步,全區的交通、郵電通信、醫療衛生等方麵的科學技術也得到相應發展。

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50年代後期,由於受“左”的政策影響,違背科學規律辦事,挫傷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從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全區的科學技術事業遭到極大挫折,“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科學技術工作最困難時期,許多科技機構被撤銷,科研活動陷於癱瘓,不少科技骨幹被批鬥,大批科技人員下放到“幹校”或農村進行勞動改造。“文化大革命”後期,部分科學技術組織雖然有所恢複,但在極“左”的社會環境中,科學技術活動仍是步履艱難。可是就在這種困境中,仍有一些心懷報國之誌的科學技術人員,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一些科學研究成果。地區通用機械廠投產的河北-12型拖拉機等,都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976年“四人幫”反革命集團被粉碎,1978年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預示著科學的春天已經來臨。特別是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給廊坊地區的科學技術事業帶來了勃勃生機。在此期間,中共廊坊地委、廊坊地區行政公署召開了全區科學技術大會,認真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製定的科技方針政策,在科學技術指導思想上進行撥亂反正,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逐漸被人們認識和接受,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蔚然成風;在組織上,各級科技管理機構不斷健全,各類科研及技術服務機構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種協會、學會、研究會迅速發展,技術市場應運而生;在科技隊伍建設上,認真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引進人才,進行技術培訓。從此,廊坊地區的科學技術事業進入了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嶄新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