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為了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對全區用非所學科技人員進行了調整歸隊,解決了科技人員夫婦兩地分居問題。1981年開始,在全區為1506名科技人員的4049名家屬戶口由農業轉成非農業,解除了科技人員的後顧之憂。

1987年7月至1988年底,共為全區企事業單位的40835名專業技術人員評定了技術職稱,其中評出高級專業技術人員836名,中級專業技術人員8977名,初級專業技術人員31262名。此外,還在鄉鎮企業和農村開展了評定技術職稱工作。

1997年,全區科學技術大會以後,開始編製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並製定了科技成果獎勵辦法,使科技管理工作日趨完善。到1988年底,全區共有403項科技成果受獎(不含中、省直駐廊單位),其中受國家級獎勵的8項,省部級獎勵119項,地區級獎勵252項,省廳局級獎勵25項,有的項目填補了國家空白。

1978年以後,各類學會相繼建立,學術交流、科普活動蓬勃發展,到1988年底,共建地區級學會45個。廣大科技人員在各級科協組織下,積極開展技術谘詢活動,協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幫助農民依靠科學致富,有力地推動了全區經濟的振興。

隨著科技體製政策的深入發展,地區及各縣對外技術交流活動空前活躍。很多部門與省內外大專院校、科研單位掛鉤,聘請技術顧問或進行橫向聯合;不少企事業單位派員出國參觀考察,引進技術和設備,提高了全區工農業技術水平。

1978年以後,隨著體製改革的深入發展,點燃了廊坊地區的鄉鎮企業科技星火,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到1988年,全區鄉鎮企業發展到139941家,這裏容納了大批各類科技人員和能工巧匠,成為廊坊地區的又一支龐大的科學技術大軍,他們為鄉鎮企業的技術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縱觀廊坊的科學技術發展,是一部曲折而又不斷發展的曆史。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緩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科學技術事業得到迅速發展,科學技術工作碩果累累。究其根本原因是有優越的社會主義製度和製定貫徹了正確的科學技術政策。實踐證明:決定科學技術發展速度的是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製度,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可能脫離一定的社會條件,它受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教育及政策等條件製約。通過回顧科學技術發展曆史,自覺地從曆史與現實的經驗教訓中,認識和運用科學技術的發展規律,對廊坊的科學技術發展和經濟的發展,必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如今,各方麵已擺脫了“左”的思想束縛,進入了曆史上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大好時期,廊坊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必將沿著中國共產黨指引的方向,發揚兢兢業業、改革創新、艱苦奮鬥的精神,矢誌不移地為振興廊坊的經濟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