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科技群眾團體服務活動(2 / 2)

三、技術中介

廊坊地區科技谘詢服務中心,為適應技術商品化的需要,熱心為技術供需雙方牽線搭橋,積極為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及各技術開發組織向外轉讓科技成果、開展技術服務提供中介服務,1984年至1988年共開展技術中介服務61項,項目總投資額達5億多元。如石油部管道勘察設計院科技谘詢服務部1986年承擔的上海30萬噸乙烯工程的金山至吳涇乙烯輸油管線工程的勘察設計和可行性研究,管線橫穿黃浦江方案的提供I1987年承擔的哈爾濱至依蘭的煤氣管道勘察設計;1987年承擔的內蒙古自治區阿爾善到賽汗塔拉輸油管道工程方案及勘察設計等,都得到有關單位的好評。

第二節農民專業技術研究會

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從1985年開始,農民專業技術研究會應運

而生,並迅速發展。到1988年底,全區共有各類農民專業技術研究會191個,涉及到種植、養殖、產品加工等行業,擁有會員16459人。農民專業技術研究會是在民辦、民管、自主、自願、自治的前提下,以技術交流為宗旨,以發展商品生產為目的,以開展科學研究、推廣新技術、人才培訓、技術協作等各項服務為內容的農村新型專業技術服務組織。農民專業技術研究會為推動農村科技進步和商品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據永清縣調查:1987年,全縣農民專業技術研究會發展到30個,擁有會員1187人,遍布全縣16個鄉鎮,年增收入156萬元。農村專業技術研究會是以原科技示範戶、專業戶和有一定專長的農民為主自發聚集在一起的。例如:1985年這個縣管家務鄉池口村的兩名種平菇能手,每人各種平菇100立方米,純收入1500元,年底有15戶農民聚集在這兩人周圍,成立了食用菌研究會。1986年這個食用菌研究會獲得每百平方米收入2700元的經濟效益,會員發展到45戶。到1987年發展到70戶,占全村總戶數的65%,食用菌栽培麵積由1985年的700平方米發展到4000平方米,經濟效益提高到14萬元。永清縣農民專業技術研究會依其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和職能大體分三種類型:一是技術開發型專業技術研究會,主要出現在商品經濟剛剛起步或經濟比較困難的鄉村,這種專業技術研究會約占35%;二是技術服務型專業技術研究會,主要出現在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這種專業技術研究會約占50%;三是經濟實體型專業技術研究會,主要出現在商品生產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產品在當地成為優勢項目的地區,這種專業技術研究會約占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