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多手記之來自太古
那多
挖菜窖挖出一“怪物”外有薄膜狀如動物大腦
本報訊日前,平房區居民王傑向記者展示了一塊白色的像動物大腦一樣的物體。它的質感和硬度有些像橡膠,外麵覆蓋著一層有彈性的薄膜。
據王傑介紹,此物是幾天前他的朋友在雙城農村挖菜窖時發現的。物體外麵有一層有彈性的透明薄膜,物體的下方有兩根像根須一樣的東西。這個物體的硬度就像橡膠一樣,上麵的物質像動物的大腦一樣排列著。此物長約17厘米,高10餘厘米,寬度約10厘米。
2001年06月15日哈爾濱日報
那天我到報社的時候,大約是上午十一點鍾。新聞部裏空空蕩蕩,就我一個人。我知道自己來的太早了,一般大家都會在下午到新聞部,三、四點鍾的時候是最熱鬧的。隻是我待在家裏也沒事,又沒采訪安排,就晃到單位來。
我正在專心玩敲磚塊的時候,電話鈴響了。
我拿起聽筒,總機告訴我有個人要找記者,誰都行,是哈爾濱的長途。就接到我這裏來了。
我說好。
電話那頭傳來一個很年輕的男人聲音,外地口音。
“你好,請問您是記者嗎?”
“是啊。”
“您怎麼稱呼?”
“那多。葉赫那拉氏的那,多少的多。有事嗎?”
那邊沉默了一會兒,似乎在考慮該怎麼說:“我叫王亮,下周我會出差來上海,我手上有一個東西,我想……我想您是不是有辦法搞清楚那到底是什麼東西?”
我沒聽明白,他自己的東西,自己卻搞不清楚是什麼,這算什麼意思?
王亮可能知道我搞不明白,說:“把你們這兒的傳真告訴我,我傳份東西來,你就清楚了。”
我告訴他傳真號,他掛了電話,說待會兒再打過來。
一分鍾後,我在傳真機旁看到了王亮的傳真,那是6月15日哈爾濱日報社會新聞版的傳真複印件,內容就是本文開頭的那篇報導。
我立刻就明白了王亮說的“東西”是什麼了,應該就是報導裏的大腦狀怪物。我曾經看到過很多這類報導,但很多是虛假新聞,也有很多是當事人搞錯了,還有一小部分從此沒了下文,報導中的不明生物就此了無音訊。沒想到,自己可能就有機會看到實物。
當王亮再次打來電話時,交談起來就方便多了。我了解到王亮哈爾濱一家名叫“榮傑”的貿易公司的營銷部門經理,也是一個對飛碟等超自然現象的愛好者。他花了500塊錢從王傑那裏買下了這個“怪物”,想送到有關部門好好研究。可是哈爾濱沒有合適的地方,所以他想借來上海出差之機,看看上海有沒有肯對這個“怪物”進行研究的機構。
如果王亮不是恰好打到了我們報社尋求幫助,如果那天我不是恰好在報社,如果我不是有梁應物這樣一個同學,如果我不知道梁應物的另一重身份,那麼接下來一係列匪夷所思的怪異事件就不會發生。
可是這一連串偶然湊到一起,就使我在不知不覺中成了一項驚天動地而又詭異萬分的事件的促成者及見證人,並幾乎因此危及性命。
第二個星期的星期二,我在上海虹橋國際機場的候機廳裏等候王亮。
與我一起等候的是一名高高瘦瘦,戴著一副眼睛的年輕人,他就是我的高中同學梁應物。
梁應物對生物學有著極大的熱情,同時天份極高,從複旦生物化學係畢業就留校當了助教。同時令一般人無法想象的是,由於梁應物出生巨富之家,居然在大學時代就在家裏辟出一間房當實驗室,其中的設備,就是比之複旦的專業實驗室也不遜色,他高興的時候,可以為一個課題在自己的實驗室裏呆上三天不出來。
而我身為梁的好友,更得知了他不為人知的第二重身份:X機構研究員。
所謂X機構到底叫什麼名字,梁應物不肯告訴我,我隻知道這是一個半軍事化的秘密機構,專門研究非正常生物現象,所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過程一律保密,直接向上彙報。梁由於其生物方麵的天份,得以進入這個機構。對於這個機構的研究內容,我隻能自己想象,梁有時對我說,如果把X機構的一些成果公諸於世,必然會引發不安和恐慌,甚至會危極國家安全,所以是絕密的。通常他說到這裏就住口,惹得我好奇心發作,心癢難熬。
當然我並不希望梁把這個大腦狀怪物搞到X機構去研究,那樣的話所有的研究結果我就無法得知,王亮就更不會知道。我隻要梁應物在自己的實驗室裏研究,同時借助他在X機構裏工作的經驗,告訴我這到底是什麼,也許,這會是一個大新聞。當然,也許什麼都不是。
王亮將會把那個怪物寄放在我這裏,這個好奇心和我一樣重的人並不要什麼代價,他唯一希望的回報就是如果研究有什麼結果,可以告訴他知道。
我的手機響了起來,是王亮,他到了。簡單地說明了自己所處的位置後,我們很快就見到了王亮。
王亮身材很高,一副威猛的樣子,雙目黑而有神。他手上拖著一個大的旅行箱,看來那個“怪物”就在箱子裏。
我向他介紹了梁應物,當然,我隻提了他助教的身份。
王亮禮貌性地與梁應物打了招呼,我看出他眼中的疑惑,也許在他的想象中,我應該帶一個著名的專家來。
我笑了笑,說:“我這位朋友,可是這方麵的天才哦,而且,這種研究是需要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也許年輕人會比較合適。”
王亮以爽朗地大笑表示他同意我的意見,看來他是個很好打交道的人。
我們驅車直奔梁應物的家,那是曲陽小區的一處多層住宅樓,梁應物在三樓買了相鄰的兩套二室一廳的房子,打通合二為一,新搬沒多久,我也是第一次去。
我本來想,梁應物這小子一個人住那麼大的房子,果然奢侈。到了才知道,他居然把其中一套二室一廳能敲掉的牆全部敲掉,成了一個麵積達八十米方的實驗室。而不知道梁應物有家庭實驗室的王亮更是看呆了眼,摸著那一台台的儀器喃喃自語。看來這方麵他遠比我識貨,知道這些東西價值不菲,這下子他對梁應物充滿了信任,臉上象要放出光來,“喀嚓”一聲,手腳麻利地把旅行箱打開。
旅行箱內除了有生活用品外,更醒目地放置著一個小木箱。王亮把木箱抱到台子上,打開上麵的小鎖,一個用保鮮膜包著的從未見過的怪異生物出現在了眼前。
這輩子我都沒見過這麼惡心的生物,身體的形狀和鼻涕蟲有些相似,是長圓型的,乳白色。上麵充滿了溝溝壑壑,就象一個脫了殼的大腦,身體下麵露出兩根長而細的須,估計足有一米多。簡單說來,就象是一條放大了的鼻涕蟲和人腦的合體,再加上烏賊的須,不過須上沒有吸盤。這個東西放在那裏,給人的感覺是軟呼呼的,好象馬上要塌下來變成一堆漿泥似的。
我用手試探性地隔著薄膜摸了一下,再仔細一看,才發現其實表麵象人的皮膚一樣覆有一層極薄的透明膜,把那滿是皺紋的腦狀身體包著,摸上去的感覺很平滑。我用力按了一下,手指略微下陷,一放鬆表麵又恢複原狀,看來彈性很好。
總之,這怎麼也不象是人工的產物,而且據王亮說,挖出這怪物的人當時為挖菜窖用專門的挖土機挖下去足有五米多深打算罷手的時候,才發現這東西向上豎起的須,又向下挖了一米多,才把這東西完全挖出來,那樣深度的土層,至少也有數百年沒動過了,就算是人工產物,也絕對是個大新聞。
梁應物的臉上卻看不出多少驚異之色,這家夥的涵養功夫比我深的多。我心裏忽的一動,想到他在那X機構裏不知看到過多少匪夷所思的生物,所以才不會隨便就大驚小怪的吧。
王亮問梁應物:“你要多少時間?”
梁應物說:“很難說,我想,至少也要一個星期,才可以基本對這東西的構造有一個概念。如果結構很複雜奇特的話,可能就要更長得多的時間。”
王亮點頭,說:“反正,有結果的話,你們就通知我。”
我是和王亮一同離開的,都是往西區去,所以同路。
我忽然想到一個問題:“我記得報導裏說這東西的硬度和橡膠相仿,隻說薄膜比較有彈性,我剛才按了一下,比起橡膠好象還是要軟一點。”
王亮赫然一笑,說:“來以前我用水洗了一下,結果就軟了一點。”
我點頭說:“看這東西的樣子,如果活著的時候,多半是水生生物。”
談話到這裏就結束了,沒有繼續下去,我和王亮分道揚鑣。接下去的一段時間,我因為一個係列采訪,忙得不可開交,其間還去了南京一次,根本沒時間關心梁應物那裏的進程。當然我也完全不可能料想到,正是水,使這個大腦狀怪物起了令人難以想象的變化。
去梁應物家一個多星期以後,一個偶然的發現,使我又重新想起這件事,並立刻就趕到了梁應物家裏。
那是在單位裏,同事問我一個很生僻的字,我不知道,我建議他去翻翻辭海,辦公室裏就有一本。
他找到辭海查的時候,我也站在旁邊看。他從部首查到這個字的頁碼,正在翻的時候,我忽然叫停。
在他剛剛飛快翻過去的一頁中,我看到了一副讓我心裏一跳的圖。
費了好大工夫我才找到那一頁,我笑了。沒錯,就是那副圖,畫得簡直和那腦狀怪物一樣,由於印刷簡單,這幅圖隻畫出了形象,沒有畫身體上的大腦紋路,但身體的形狀及那兩條長須是一模一樣的。
我看了看它的名字:歐姆巴原蟲。當我往下看到詞條解釋時,我知道錯了。
這是一種遠古的生物,是地球剛剛開始有生命時在海洋裏出現的一種單細胞生物,和三葉蟲一樣,早已絕種。毫無疑問,這種微形蟲小到肉眼看不見,而它背上也絕不會有腦狀紋路。
然而我還是決定去找梁應物,這個世界奇怪事多得很,說不定這歐姆巴原蟲和腦狀怪物真有什麼關聯。更重要的是,我現在非常想知道梁應物的研究進行得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