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儀的赤道裝置是:北高南低的兩個支架托著正南北方向的極軸,圍繞著極軸旋轉的是四遊雙環,四遊雙環兩麵刻著周天度數,中間夾著可以繞四遊環中心旋轉的窺管。窺管兩端安有十字絲,這是後世望遠鏡中十字絲的鼻祖。而這種支架結構和現代望遠鏡中廣泛使用的天圖式赤道裝置,其原理完全一樣,而歐洲采用天圖式赤道裝置是從18世紀開始的。

簡儀南端的赤道環麵上裝有兩根銅條,銅條的中心恰在赤道環中心。它們被稱作界衡。每條界衡的兩端分別用細線和北極軸相連接,從而構成了兩個三角形,這兩個三角形平麵也就是兩個赤經平麵。把這兩個三角形平麵對準兩顆星辰,於是,兩個界衡尖端所指之間的赤道度數,就是這兩顆星辰之間的赤經差。

為了校正儀器的極軸,郭守敬在簡儀上安裝了一個候極儀。候極儀由定極環和一塊銅板構成。定極環安裝在赤道裝置的北部支架上,環中斜放一個十字交叉,交叉中心有一個直徑為半分的小孔。銅板設在南部支架上,板中央有一個直徑為一分的小孔。銅板和定極環小孔中心聯線與儀器轉動軸線平行。校正時就從銅板孔觀測北極星在定極環內的位置,求出北極星周日視運動軌跡的中心,當定極環小孔中心和縫合時,簡儀的極軸就在正確方向了。

為了校正儀器安裝的方向,簡儀的底座上安裝了正方案,這是郭守敬對圭表測日影方法的發展。與圭表相比,正方案不僅能測影定向,而且可以當測角器使用。現存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明製簡儀上有一塊平麵日晷,郭守敬創製的簡儀的正方案就是設在那裏。

簡儀的地平裝置叫做立運儀。它包括一個固定的地平環(也叫陰緯環)和一個直立的可以旋轉的立運環。這個裝置可以同時測量天體的地平方位和地平高度,這在我國天文儀器中還是首創。近代工程測量、地形測量以及實用天文測量用的經緯儀,航空導航用的天文羅盤,其結構與立運儀實際上屬於同一類型,因此,立運儀可算是所有這些近代儀器最早的型式。

簡儀的創製,是我國儀器製造史上的一次大飛躍。它是那個時代一項先進的技術。在歐洲直到300多年之後的1598年,丹麥天文學家第穀才發明了與之類似的裝置。

渾象

渾象是我國古代創造的一種表演天體視運動的儀器。後來人們叫它天體儀,實際上是現代教學上用的天球儀。可以說,古代的渾象是當代天球儀的祖先。

渾象是把太陽、月亮、二十八宿等天體以及赤道和黃道都繪製在一個圓球麵上。它能使人不受時間的限製,隨時了解當時的天象。白天可以看到當時在天空中看不到的:星星和月亮,而且位置不差;陰天和夜晚也能看到太陽所在的位置。用它能表演太陽、月亮以及其他星象東升和西落的時刻、方位;還能形象地說明夏天白天長、冬天黑夜長的道理等。這樣,不僅填補了觀測的空白,而且能幫助人們直觀、形象地理解日、月、星辰運動的規律,因此,它是有很大實用價值的儀器,我國曆代十分重視渾象的製造工作。

我國的第一架渾象大約是公元前70~50年間耿壽昌枝創製的。後漢天文學家張衡在前人的基礎上,發揮他自己的聰明才智,創製了著名的“水運渾天儀”,其主體是渾象,直徑不到5尺,球麵上畫有二十八宿、黃道、赤道、大量星辰、二十四節氣、北極常顯圈、南極常隱圈等。渾象的轉動軸北出地平36°,南入地平36°,這相當於當時京城洛陽的地理緯度。

張衡在渾象上還安裝了一套齒輪係統,利用具有穩定性的漏壺流水推動渾象均勻地繞著極軸轉動,這不愧為劃時代的偉大創造。據史書記載,渾象的轉動與真實的晝夜交替一模一樣,渾象造成後作了示範表演,一個人在屋子裏看渾象轉動,一個人在外邊觀看實際星空的變化,看守人報告星星的東升、正南和西落,和實際的星星升落完全一樣。另外,渾象中還帶動著一個機械日曆,可以表示日期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