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信
張子信(公元6世紀)的觀測成就及太陽和行星遲速運動的發現,使隋唐天文學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麵。隋朝的劉焯(公元544~610年)和張胄玄就首先使用這項發現來製曆,提高了太陽、行星位置推算的精度和預報日月食的準確性。當然,這些進步與劉焯等人在數學上的創造也是分不開的。他創立二次差的內插法來處理日、月、行星的不均勻運動,這項代數上的發明,後來經過唐代的一行和元代的郭守敬等人的進一步發展(至不等間距3次差的內插法公式乂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在世界數學史上的一項重要發明,而且成為.國天文學的一個特點。
李淳風
唐朝時(公元618~907年),我們遇到的第一位著名天文學家是李淳風(公元602-670年)。他注重天文觀測,著有《乙巳占》、《晉書.天文誌》和《隋書.天文誌》等。英國倫敦博物館還保存有從敦煌發掘出來的可能是由李淳風所畫星圖的傳抄本。北極地區用極投影,其他地區用麥卡托式相類似的圓柱投影方法。它是世界上現存星圖中星數最多(1350顆)、也是最古老的一幅。在渾儀發展史上,李淳風也是有貢獻的。傳統的中國渾儀,是由六合儀、三辰儀、四遊儀3組圓環組成的。六合儀是由最外層的4個固定環組成。這4個環是由兩個平行的子午環、一個地平環和一個赤道環組成。內層稱為四遊儀,是兩個連接在一起的與兩極相接的子午環,它可以繞極軸向東西方向自由轉動。兩環中間夾有可以在它們中間自由轉動的望筒。中層為三辰儀,由赤道、黃道、白道3個環組成6黃白交點可以自由移動,以便隨時調整到當時實際所在的位置。這三辰儀的部件,則是李淳風的創造。
僧一行
一僧一行(公元683~727年)是比李淳風稍晚的著名天文學家,他曾製定過著名的大衍曆,成為後代曆法的典範。一行很注重天文實測,他曾用自製的渾儀實測過150顆恒星的位置,與古老的星表比較後,發現位置有了很大的差距,這是歲差所引起的。他還曾領導過13個觀測點的北極高度和冬至點夏至點日影長度的實測工作。並用這些觀測結果,列舉了5條證據,來證明大地是球形的。
這5條證據是:1.據當時在同一子午線不同緯度上的4個實測點的觀測結果,得到平均263裏日影差1寸,證明以前千裏差寸的傳統說法並不真實。並且觀測到夏至與南方時影差小,冬至與北方時影差大的結果。2.同一子午線上4個點實測的北極高度大約每129千米差1度,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線長的實測。3.地平者原以為南方去極36度以內的星是根本看不到的,但他們到交洲時,卻見到了不該見到的老人星。4.有人在夏天到達北冰洋邊的骨利幹,發現在半夜時天也不黑。夜間時羊髀尚未煮熟,天就大亮了。這說明當地距夜半時太陽所在的方位一定不太遠了。5.人在大海中,見日月都出人海中,其實它們並不落入水中,這是水麵有曲率的證據。可是,令人不解的是,他雖然求出了地球子午線1度的長,並且提出了5條證明地圓的強有力的證據,但最後並未總結出地球周長的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