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中國古代的幾位天文學家(2 / 2)

公元723年,一行和梁令瓚合作,製造了一架水運渾象,他們第一個發明了錨狀擒縱器,用來控製渾象的轉動速度。它是以巨型天文鍾的形式出現的,比歐洲14世紀第一具機械時鍾的發明早了6個世紀。

蘇頌與韓公廉

宋代(公元960~1279年)先後進行過5次恒星位置的觀測工作。而且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的觀測結果被繪成星圖,並刻在石碑上保存下來,這就是著名的蘇州石刻天文圖。這幅星圖同時也保存在蘇頌(公元1020~1101年)的《新儀象法要》中。

蘇頌又與韓公廉合作,於1089年創造了水運儀象台。這架儀器以渾儀、渾象、報時三者合為一體的形式出現。它用一套機械轉動裝置和一組水運機構連接起來,控製渾儀的運轉速度,用以追蹤太陽及關他天體的方位。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轉移鍾裝置。近代的轉移鍾是由卡西尼(公元1625-1712年)發明的。

沈括

(公元1031~1095年)曾經簡化過渾儀的結構,並改進了渾儀的誤差。他曾發現了由於太陽運動有快慢,致使日長有變化。他也曾提議從根本上改革中國的曆法,以十二節氣為各月的初一日,這是中國古代提出的唯一的一個陽曆方案。它比儒略曆要優越。

郭守敬

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是元代(公元1279~1368年)偉大的天文學家,他為了編製授時曆,曾設計製造了13件新的天文儀器,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他製造的簡儀,盡可能省去了不必要的有礙於觀測的環,並將必須保留的環移到側麵,使渾儀的結構大大簡化。不僅使用方便,而且提高了精度。它的結構已與現代望遠鏡的裝置基本一樣。歐洲華的傳教士見到這架儀器時,曾經大為讚賞,稱他為中國的第穀。馳名世界的登封象台,也是他那個時代的傑作。

郭守敬在天文測量史上也有傑出貢獻。他在曆法中所用的天文數據,幾乎都是中國古代最為精密的。他對二十八宿距星位置測量的平均誤差小於度,精度比宋代提高了1倍以上。他重新測定的黃赤交角數值的誤差也隻有1分多。郭守敬還對前人不大注意的3家星官以外的雜座或無名星進行了一係列的觀測,並編製了兩份星表,這是中國天文學在恒星觀測史上頗為突出的事情,在世界天文學史上也是值得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