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先不僅在曆法方麵卓有建樹,而且對於宇宙結構、天地關係的想象也是十分豐富的。
古代宇宙觀主要形成於周代至晉代這個曆史時期。公元180年前後東漢的蔡邕在上皇帝書中說:“言天體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宣夜之學,絕無師法。周髀術數具存。驗天然多所違失,故史官不用。唯渾天者,近得其情。”就是說:論天的學者有三派。第一為周髀派;第二為宣夜派;第三為渾天派。宣夜說沒有得到廣泛的發展。至於周髀說,雖然它的方法與計算仍然保留下來,然而在解釋天體的結構時,已證明它在許多方麵有錯誤和論據不足之處,因此,不被官方的天文學家所采用。隻有渾天說比較⑽實際。
蓋天說
蓋天說是3種學說中最古老的一種,它產生的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奴隸製社會的周代。
第一次蓋天說(即天圓地方說):成書於漢代的《周髀弇經》記載了這種學說,它認為:“天”是一個罩子,罩在每邊為81萬裏的正方形大地上,天頂的高度是8萬裏。大地是靜止不動的,而日、月、星辰則在天穹上隨天運轉。天穹有一個“極”,所有的星辰都繞極旋轉。在我國黃河流域一帶,天極的地平高度為掀,因此,古人以為半球形1的天穹以36°的斜度蓋在地上。所謂“天如欹車蓋,南高北下”就是這個意思。然而,人類的認識總是要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天圓地方說”有其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曾參(公元前505以後)已察覺到了這種矛盾,他說:“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埌也。”就是說:“半球形的天穹和方形的大地怎麼能吻合呢?”暴露出來的這種矛盾迫使天圓地方說改為:“天並不與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大傘高高枝地懸在大地的上空,用繩子縛住它,周圍還有8根柱子支撐著。天地的樣子就像一座頂部為圓拱的涼亭。”對於這樣一種宇宙圖式,詩人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采取懷—度的。他問道:“這天蓋的傘把子,到底插在什麼地方?繩子究竟拴在什麼地方拖住這個帳蓬?……”(見《天問》)。
如此看來,這種修改了的天圓地方說,仍然存在互相矛盾之處。在以大地為平麵的假設的前提下,將會出現很大的誤差。人們在實踐中發現:向北行,天球北極將會越來越高;向南行,則會越來越低。走幾百裏地分別在不同的地點測天球北極的地平高度,很容易看出天圓地方說的錯誤。對大地為平麵的假設的否定勢在必行,於是便產生了第二次蓋天說。
第二次蓋天說:第二次蓋天說與第一次蓋天說相比,其主要優點是,它不僅認為天是拱形的,而且認為大地也0形的。對大地由平麵到拱形的認識,現在看來似乎是無所謂,但對於科學技術十分落後的古人來說,這卻是向前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史書《周褲算經》中描述天的形狀為:“天象蓋笠,地法複槃。”“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極之下,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沱四聵,三光隱映,以為晝夜。”即天像一頂頭戴的鬥笠,大地像一個倒扣的盤子,北極是天的最高點,四麵傾斜而下,天穹上的日月星辰交替出沒,在大地上形成晝夜。
天地關係在數量上的穌為:“極下者其地高,人所居六萬裏,滂沱四聵而下,天之中央,亦高四旁六萬裏。”離地八萬裏,冬至之日雖在外衡,常出極下地上二萬裏。”所謂“外衡”,就是在冬至這一天,太陽所運行的軌道。就是說,天上的北極比冬至日道高六萬裏。因為天恒高於地八萬裏,所以冬至日道還高出極下地麵二萬裏0
為了說明太陽運行的軌道,古人還設計了所謂七衡六間的平麵圖。由這個圖可以知道太陽每年的運行情況、季節變化的情況以及不同節氣日出、日入的方向。
每年冬至,太陽沿最外一圈(即外衡)運行,外衡的周長為142.8萬裏,因此太陽出於東南沒於西南。日中時,地平高度最低。每年夏至,太陽沿最內圈(即內衡)運行,內衡的周長為71.4萬裏,因此太陽出於東北沒於西北。日中時,地平高度最高。春、秋分時,太陽沿當中的一個圓(即中衡)運行,太陽出於正東沒於正西。日中時,地平高度適中。各不同的節令太陽都沿不同的“衡”運動。
《周脾算經》中還指出:“日照四旁各十六萬七千裏,人所望見遠近宜如日光所照。”就是說,太陽隻能照亮直徑為十六萬七千裏的地區,這一地區以外,人們處於黑夜;這一地區以內則處於白晝。由此看來,這實際上是把太陽看作拱極星,像探照燈一樣照亮地麵上的某一部分。
周髀家艦王充的平天論:《晉書.天文誌》中除了記載周髀書中的蓋天說外,還記載了另一種蓋天說一周髀家說。有人認為周髀家說比較粗糙,是原始的蓋天說,而錢寶綜先生卻認為與《周髀算經》中的蓋天說毫無共同之處。
周髀家說對天地形狀、天地關係、天地運動理論、晝夜變化及四季循環的解釋是這樣的:
(1)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2)天形南高而北下。日出高,故見;日人下,故不見。天之居如倚蓋,故極在人北,是其證也。極在天之中而今在人北,所以知天之形如倚蓋也。
(3)天旁轉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隨天左轉猶如“蟻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蟻右去,磨疾而蟻遲,故不得不賄以左右”。
(4)日朝出陽中,暮人陰中,陰氣暗冥,故沒不見也。
(5)夏季陽氣多,陰氣少,陽氣光明與日同輝,故日出即見。而冬季則相反。
其中第(1)條大概是最原始的天圓地方說。第(4)條、第(5)條,則充滿了陰陽家的氣息,以陰陽來解釋太陽的出沒,日出則陽氣多而有光,日入則陰氣多而暗冥,這是不科學的。後漢的哲學家王充駁斥了這種觀點,提出了他的蓋天說——天論。
王充認為:天平平,地也平平,都是廣闊無垠的,我們仰觀穹窿的天,像盆一樣,這並不是由於天的中央高而四旁低的緣故,而是由於人們的眼睛產生了錯覺。例如:我們看10裏以外的天,好像天地是連合起來的,實際上天地並不相合。他還認為:太陽東西運行時,離我們近;南北運行時,離我們遠。遠則看不見太陽的形狀,也看不見太陽的光。比如,人在夜間拿著火炬走路,不到一裏,人和火炬就看不見了,這並不是火炬已經熄滅了,而是人走遠了的緣故。王充的解釋有他合理的地方,也有錯誤的部分。比如認為天地並不相合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而人們看到與看不到太陽,同夜間舉火炬走路相提並論又顯然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