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和亞述天文學
巴比倫和亞述是亞洲西部的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一帶古代的兩個帝國的名稱。對於這一地區的古代文化,有人稱為兩河流域文化,也有人稱為美索不達米亞文化。―這兩種稱呼都是一個意思,美索不達米亞是希臘語的音譯,意思就是“兩河之間的地方”。
曆史上,在兩河流域生存的民族有過幾次大的變動。在原始社會的早期,大約是公元前3000年初至2000年初,由生活在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奠定了這一區域的文化基礎。大約公元前20世紀以前,閃族阿摩列伊人入侵兩河流域的南部,並在巴比倫一帶定居。公元前19世紀,開始建立巴比倫國,它的第6代國王漢謨拉比(公元前1792~前1750)在位時,統一了兩河流域,成為古代兩河流域文化最興盛時代。公元前1600年左右,巴比倫國為來自小亞西亞的喜特人所滅,自此以後,巴比倫陷於長期的分裂狀態。
在底格裏斯河中部,也即兩河流域的北部地方,住著胡裏特人,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與蘇美爾和阿卡德人混合,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的時候,逐漸形成了亞述帝國。公元前10世紀,亞述開始強盛,進入了鐵器時代。公元前7世紀,亞述建立起包括兩河流域在內的大帝國。公元前612年為迦勒底人所滅。
迦勒底人來自東阿拉伯,大約在公元前10世紀初期定居於兩河流域南部。在公元前7世紀後期建立國家,並消滅了亞述,世稱新巴比倫帝國。公元前538年,新巴比倫國為波斯所滅。但巴比倫文化在此之後仍然存在了好幾個世紀。
早在蘇美爾、阿卡德文化時代,就創立了楔形文字,在巴比倫和亞述時代,楔形文字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傳統的文化得到了繼承和發揚。在帝國內部專門設立有講授科學文化知識的書吏學校,並建立了整理和研究科學文獻的大型圖書館。僅在尼尼微王宮圖書館遺址就挖掘出約3萬塊泥版文書。這些措施,對於兩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展都是有利的。
從兩河流域的考古發掘中,初步了解到這裏是世界上最早出現農業文化的地區之一。人們很早就發現,河水泛濫的出現和季節的變化都同天象有關。因此,遠在原始時代,人們就在寺塔的頂上觀察天象。蘇美爾人為了勞動和生活的安排,以1晝夜為1日。日的起點是從日落時起算的,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計時單位。又以月亮的圓缺變化周期作為較大計量時間的單位。他們以傍晚時第一次見到新月的那天作為新的一月的開始,新月出現的日期需要經常觀察月相來確定。長期積累的天文觀察資料,使人們認識到,1年為12個月,其中6個為大月,6個為小月,1年等於354天,並且已經知道設置閏月來調整季節。這就是陰陽曆。從烏爾第3王朝(約公元前2060~前1955年)的文獻中就能找到國王確定,月的命令。
巴比倫人的天文知識,比以前有了更進步的提高。由於農業灌溉的發展和兩河泛濫周期的預報,要求編製更精密的曆法,這就為巴比倫天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同時,占星術的發展,也促使人們從長期的天象觀測中積累了更多的天文知識。僧侶們經常在寺塔的頂層用喇叭形的管狀望筒觀測天象,並將它們記錄下來。
在巴比倫第6代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統一了曆法,錢巴比倫天文學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的標誌。曆法是由月亮的圔缺周期循環為基礎的,當月亮在日落時重見於西方時,必為新月的開始。在巴比倫後期的文書中,發現有關於晝夜長短變化和閏月的安排方法,所使用的朔望月的數值其誤差隻有0.4秒,近點月的誤差也隻有3.6秒。
巴比倫人將1晝夜分為6更,每更為2時,每時為30分,則1晝夜為12時,合計360分。太陽運行1晝夜也為360分,因而,圔周也就等於360度。度有步的意義,以符號“°”來表示,好像是太陽的腳印。
巴比倫人已經發明了日屏,方法是用一根垂直豎立的杆,以杆為中心作一大圓,將圓分為12等分,每分再分成30等分,也就是將圓周分為12大格360小格。依據杆影所在刻度來確定時間。
在發明日晷的同時,也發明了漏壺。它是一個能盛3公升多水的圓柱形容器,在器側也刻12大格360小格。水從器底小孔中滴出,由容器內水麵所示的刻度來計算時間。在公元前30世紀末,人們還隻認識太陽、月亮、金星3個運動的天體。而在漢謨拉比時,五大行星也都認識了。他們把行星看成是具有不同特性的生物,認為火星凶惡,喜歡發怒,是戰爭、疾病和死亡之神;水星愛跑愛跳,是智慧之神;土星則穩重莊嚴,是勝利之神。而這些描繪,都是符合它們各自的運動特性的。同時,他們也認識了太陽在恒星間運行的路徑黃道,也知道月亮和行星的軌道。
在漢謨拉比時代,人們把黃道附近的恒星劃分成16組。但到公元前13世紀時,又改用12個黃道星座。它們的名稱依次是: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獅子、室女、天秤、天蠍、人馬、摩羯、寶瓶、雙魚。將黃道附近的恒星劃分為12個星座,這無疑是和1個回歸年或1個恒星年等於12個太陰月有關。太陽,1年通過12個星座後,又回到原來的位置。這樣使用起來是很方便的。對於回歸年,太陽從春分點再回到春分點依次經過這十二宮。不過,這時因尚未有歲差的概念,十二星座與十二宮在概念上還沒有區別。在當時的界碑上能夠發現刻有十二宮的圖形。這十二宮的名稱與現代國際通用的完全一致。也就是說,將黃道分成十二宮首先是由巴比倫人在公元前13世紀發明的。然後通過喜特人和希臘人傳到地中海和其他地區,一直保留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