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生利壽,唯恐不得。強藏心意,閉塞耳目。導引翔步,動搖⑶百節。吐故納新,吹煦呼吸。被服五星,飮食日月。形神並作,未嚐休息。此治身之有為也。廢釋天時,獨任人事。賤強求貴,貧強求富。饑名渴勢,心常載求。衣食奢泰,事過其務。此治家之有為也。富國兼壤,輕戰樂兵。底威起節,名顯勢隆。形嚴罰峻,陗直刻深。法察網周,操⑷毒少恩。諸侯畏忌,常為俊雄。公強求伯,伯強求王。此治國之有為也。祖孝悌,宗仁義,修禮節,教民知飾⑸。修治色味,以順民心。鍾鼓琴瑟,以和民誌。主言臣聽,主動臣隨。表功厲行,開以恩厚。號令聲華,使民親俯。諸事任己,百方朝仰。此治天下之有為也。
是故,虛、無、清、靜、微、寡、柔、弱、卑、損、時、和、嗇,凡此十三,生之徒;實、有、濁、擾、顯、眾、剛、強、高、滿、過、泰、費,此十三者,死之徒也。夫何故哉?聖人之道,動有所因,靜有所應。四支九竅,凡此十三,死生之外具也;虛實之事,剛柔之變,死生之內數也。故以十三言諸。
夫虛生充實,無生常存,清則聰達,靜則內明,微生彰顯,寡則生眾,柔生剛健,弱生堅強,卑則生高,損則生益,時則通達,和則得中,嗇則有餘。是謂益生。能行此道,與天地同,為身者久,為國者長,雖欲不然,造化不聽。實生空虛,有生消亡⑹,濁則聽塞,擾則失明,顯則生微,眾則生寡,剛生柔韏,強生弱殃,高生卑賤,滿生損空,過則閉塞,泰則困窮,費則招禍。是俱不祥。有行此道,動而之窮。為身不久,為國不平。雖欲不然,天地不從。
而民皆有其生而益之不止,皆有其身而愛之不已,動歸有為,智慮常起,故去虛就實,絶無依有,出清入濁,背靜治擾,變微為顯,化寡為眾,離柔反⑺剛,廢弱興強,損卑歸高,棄損取盈,縱時造過,釋和作泰,將以有為,除嗇施費。夫何故哉?大有其身而忘生之道也。
是故,攝生之士,超然大度,卓爾遠逝。不拘於俗,不係於世。損形於無境,浮神於無內。不以生為利,不以死為害。兼施無窮,物無細大,視之如身,無所憎愛。精神隆盛,福德並會,道為中主,光見於外。自然之變,感而應之,天地人物,莫之能敗。陸行則兕虎不能傷,入軍則五兵不能害。非加之而不能克,投之而不能製也,神氣相通,傷害之心,素自為廢。夫何故哉?聲響相應,物從其類。兕虎不加無形,而五兵不(係)[擊]⑻無質。攝生之士,賊害之心亡於中,而死傷之形亦亡於外也。
注釋
⑴津逮本、學津本作“友”。
⑵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⑶津逮本、學津本作“握”。
⑷津逮本、學津本作“慘”。
⑸津逮本、學津本“教民知飾”作“飾民教”。
⑹津逮本、學津本作“忘”。
⑺津逮本、學津本作“及”。
⑻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道生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尊德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指歸):聖智之術,不自天下,不由地出,內在於身,外在於物。督以自然,無所不通;因循效象,無所不竭。故,道虛德無,不失其心;天尊地卑,不違其節。何則?以有知無,由人識物。物類之無者生有,虛者生實,見微知著,觀始睹卒。非有巧能,自然之物,聖人因之,與天周密。是故,知道以太虛之虛無所不稟,知德以致無之無無所不授;道以無為之為品於萬方而無首,德以無設之設遂萬物之形而無事,故能陶性命,(治)[冶]⑴情意,造誌欲,化萬事。
何謂性、命、情、意、誌、欲?所稟於道,而成形體,萬芳殊類,人物男女,聖智勇怯,小大修短,仁廉貪酷,強弱輕重,聲色狀貌,精粗高下,謂之性。所授於德,富貴貧賤,夭壽苦樂,有宜不宜,謂之天命。遭遇君父,天地之動,逆順昌衰,存亡及我,謂之遭命。萬物陳列,吾將⑵有事,舉錯廢置,取舍去就,吉凶來,禍福至,謂之隨命。因性而動,接物感寤,愛惡好憎,驚恐喜怒,悲樂憂恚,進退取與,謂之情。因命而動,生思慮,定計謀,決安危,通萬事,明是非,別同異,謂之意。因於情意,動而之外⑶,與物相連,常有所悅,招麾福禍,功名所遂,謂之誌。順性命,適情意,牽於殊類,係於萬事,結而難解,謂之欲。
凡此六者,皆原道德,千變萬化,無有窮極,唯聞道德者,能順其則。性精命高,可變可易;性麤命下,可損可益;若得根本,不滯有無。是故,天地人物,含心包核,有類之屬,得道以生而道不有其德,得一而成而一不求其福。萬物尊而貴之,親而憂之而無抱其德。夫何故哉?道高德大,深不可言,物不能富,爵不能尊,無為為物,無以物為,非有所迫,而性常自然。
故道之為物,窺之無戶,察之無門,捪⑷之無體,象之無容,意不能盡而言不能通。萬物以生,不為之損;物皆歸之,不為之盈。上下不窮,廣大無涯,消息嬴詘,不可度訾。遊於秋毫,不以為少;包裹萬天,不以為多。青紫光耀,不為易誌;幽冥枯槁,不為變化。運行並施,無所愛好,稟授性命,無所不為。德流萬物而不可複,恩結澤締而不可歸。瞻足天下而不費,成功遂事而不衰。其於萬物也,豈直生之而已哉!生之形之,設而成之,品而流之,停而就之,終而始之,先而後之。既⑸托其後,又在其前,神明以處,太和以存,清以上積,濁以下凝。天以之圓,地以之方。陰以得陰,陽以得陽。日月以照,星辰以行。四時以變化,五行以相勝。火以之熱,水以之寒。草木以柔,金石以剛。味以甘苦,色以玄黃。音以高下,變以縱橫。山陵以滯,風雨以行。鱗者以遊,羽者以翔。獸以之走,人以聰明。殊類異族,皆以之存;變化相背,皆以之亡。萬天殊狀,水土異形,習俗相違,利害不同,容貌詭謬,意欲不通,陰陽所不能及,日月所不能明,皆以之始,皆以之終。開囗張目,屈伸傾側,俯仰之頃,喘息之間,神所經曆,心意所存,恩愛所加,雌雄所化,無所不導,無所不為。生之而不以為貲,為之而不以有求,長之而無以為有。天下迷惑,莫之能知。
或曰: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何以明之?道德包萬天也。莊子曰:夫天地有類而道德無形。有類之徒,莫不有數;無形之物,無有窮極。以有數之物托於無窮,若草木離土,眾星離天,不足以喻焉。而謂之不然,則是不通乎有無相包,虛實相含。猶瓜瓠之瓣,不覩區蔓之有鄰也;蟣虱藏於裘褐,不知都邑之多人也。是故,宇宙之外,營域之內,拘以無禁,束以無製,安危消息,無有中外。同風共指,和順仰製,全活姣好,靡有傷敗。百祥萬福,道為之蓋。功玄事冥,不(開)[聞]⑹於世,天下莫見,為而不廢。
注釋
⑴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⑵津逮本、學津本作“擇”。
⑶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無“外”。
⑷津逮本、學津本作“指”。
⑸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既”字之後皆有“而”字。
⑹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天下有始篇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指歸):夫道之為物,無形無狀,無心無意,不忘不念,無知無識,無首無向,無為無事,虛無澹泊,恍惚清靜。其為化也,變於不變,動於不動,反以生複,複以生反,有以生無,無以生有,反複相因,自然是守。無為為之,萬物興矣;無事事之,萬物遂矣。是故,無為者,道之身體而天地之始也。
無為微妙,周以密矣;滑淖安靜,無不製矣;生息聰明,巧利察矣;通達萬方,無不溉矣。故曰:有為之元,萬事之母也。聖人得之,與物反矣。故能達道之心,通天之理,生為之元,開事之戶,因萬方之知,窮眾囗之辯,盡異端之巧,竭百家之伎。(且)[王]⑴道人事,與時化轉,因之修之,終而複始。變化忽然,通神使鬼,形於無形,事無不理。窮於無窮,極乎無有,有以能雕琢,複反其母。既覆又反,為天下本,遊於玄冥,終身不殆。故能塞其聰明,閉其天門,關之以舌,鍵之以心。非時不動,非和不然,國家長久,終身無患。夫何故哉?不聽之(間)[聞]⑵,與天同聰;不視之見,與天同明;不言之化,與天同德;不為之事,與天同功。所守者要,所然者詳,道德之明不蔽,而天地之慮達通。故能響應影隨,照物不窮。為福元始,為化祖宗。周流蔓延,淪於大中。身存物順,天下不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