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之五(1 / 3)

萬物之奧篇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不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故為天下貴。

(指歸):木之生也,末因於條,條因於枝,枝因於莖,莖因於本,本因於根,根因於天地,天地受之於無形。華實生於有氣,有氣生於四時,四時生於陰陽,陰陽生於天地,天地受之於無形。吾是以知:道以無有之形、無狀之容,開虛無,導神通,天地和,陰陽寧。調四時,決萬方,殊形異類,皆得以成。變化終始,以無為為常。無所愛惡,與物大同。羣類應之,各得所行。善人得之,以翕以張。清靜柔弱,默默沌沌,仁宛和淖,潤澤虛平。大小周密,纖微無形。玄達萬事,以歸無名。終始反複,萬福自生。動得所欲,靜失所患。在人之上,威德自明。攻堅勝大,莫與為雙。凶人得之,以發以張,堅剛以疏,實動以先。驕溢以壯大⑴,盛滿以強極。廣修大以無疆,照察察以熒熒,顯的的以彰彰。強大終小,不禍自生。動失所欲,靜得所傷。心憂誌削,乃反正常。神氣煩促,趨翕去張,鬱約而辭卑,拘製而體降。迫險而賓服,慘怛而忠信,改容而易節,與君子同。罪定而言善,臨死而愛生,一奉天數,變性易情。安貧樂困,卑賤為常。尊天敬鬼,視人如王。上比牛馬,下列犬羊。天網以發,自然不聽。籲嗟痛哉!為戒甚明。

二者殊塗,皆由道行,在前在後,或存或亡。故言行者,治身之獄也;時和先後,大命之所屬也。是以,君子之立身也,如暗如聾,若樸若質。藏言於心,常處玄默。當言深思,發聲若哭。和順時適,成人之福。應對辭讓,直而不飾。故言滿天下而不多,振動四海而不速,連接萬物而不有,辭動天下各得所欲。其經世也,氣誌窅冥,而形容隱匿,居如驚恐,貌似不足。偆偆漻漻,消如冰⑵釋,遇時而伸,遭世而伏。與天同憂,中心惻惻,計劃不行,隨時反側。謙虛止足,卑損自牧,樂下如水,久而不忒。下之又下之,至於(元)[無]⑶極,天下應之,故能有國。

夫何故哉?人之情性,樂尊寵,惡卑恥。損之而怨,益之而喜。下之而悅,止之而鄙。古今之通道而人心之正理也。賢者既然,小人尤甚。是故,尊美言行,事無患矣。古之將民,何棄之有?桀紂之吏,可令順信;秦楚之卒,可令順善。故能得其心,天下可有;不得其意,妻妾不使。

何以效其然也?夫爵尊天下,富有四海,威勢無量,專權檀柄,人之所畏也。去徒步,離卒伍,鴻舉龍興,起佐天子,發道揚德,施行所有,恩流萬姓,光顯祖考,人之所利也。以人之所畏,求人之所利,言不美,行不敬,雖執大璧、操珍物而進之,安車駟馬而載之,則是賢者之心疑惑下否,玄聖深隱,君子不來。言行修於內,則神氣踰於外,無有駟馬之勞、寶璧之費,海內之士,響應風起。俊雄英豪,輻至蜂止。聖人之下,朝多君子。古之所以貴此道者,夫何故哉?言順天地而不已⑷,行合人心而不恃。名成而不顯,功遂而不有。情性自然,不以為取。將以順道,不以為己。萬物歸之,為天下宰。

注釋

⑴津逮本、學津本作“夭”。

⑵學津本作“水”,疑誤。

⑶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⑷津逮本、學津本作“以”。

為無為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易,為大於細。難事作於易,大事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輕諾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難。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指歸):神明之數,自然之道,無不生無,有不生有,不無不有,乃生無有。由此觀之,憂不生憂,喜不生喜,不憂不喜,乃生憂喜。故居禍者得福,居福者得禍,禍福之主,在於元⑴首。為之無形,聽之無聲,無形聲則深遠。故無功之功大,而有功之功小,有德之德薄,而無德之德厚。是以聖人,不為有,不為亡⑵,不為死,不為生,遊於無、有之際,處於死、生之間,變化因應,自然為常。故不視而明,不聽而聰,扶安天地,飾道養神,提挈萬物,帝國治民,鮮情釋意,俱反始真。不為生業,不為起事,不加以仁,不施以利,教以不能,導以無識,絶民所樂,以順民情,縱民所惡,以得民意也。出(天)[夭]⑶傷之戶,入長生之路,翱翔玄冥,優遊太素,昧昧茫茫,莫知其故,敦若昏晦,天下無事。味之於無味,察之於無形,故能分同異之類,明是非之情。為之未有,定之未傾,勇功不見,知名不稱,福不得起,禍不得生。無福之福,興於無聲,無禍之禍,息於無名,主安民樂,天下太平。

故生患而憂之,長福而求之,戮君而死之,辱父而讎之,造難而折之,作亂而滅之,召寇而殺之,招逆而伐之。勇功見而與天違,知名興而與道反。動而民悅者勞而德小,為而民喜者為而恩少。是以忠信沮壞,正事消亡,自然優竄,知故翱翔。竊功者顯,偷權者彰,暴亂者利,邪偽者昌。是非覆逆,天下大傾,物失其命,家國以喪。故善除患者,不若無患之大也;起事致治者,不若默然者之貴也。

是以君子,動未始之始,靜無無之無,布道施德,變化於玄。怒於不怒,言於不言,攻於不敢,守於無端。威於不武,報怨未萌,圖難於易,治其本根,絶之未兆,使不得然。事如⑷秋毫,功如太山,為大於細,治之綿綿。敬而慎之,若始若新,不為所欲,不求所便,常與事反,獨守其元。與時俱益,日進無疆,雖欲不大,事物自然。是故,大難之將生也,猶風邪之中人。未然之時,慎之不來;在於皮毛,湯熨去之;入於分理,微箴取之;在於藏府,百藥除之;入於骨髓,天地不能憂而造化不能治。夫大事之將興也,猶水之出於山也。始於潤濕,見於漣漣,綿綿涓涓,流為溪穀,汨汨湯湯,濟舟漂石,以成江海,深大不測。

是以聖人之建功名也;微,故能顯;幽,故能明;小,故能大;隱,故能彰;誌在萬民之下,故為君王。威振宇內,四海盡臣。懸命受製,莫有能當。德與天地相參,明與日月同光。

故言多諾者,事眾而信不可然也;心多所易者,難積而變不可推也。是以聖人,心默而不動,囗默而不言,目默而不視,耳默而不聽。動如天地,靜如鬼神,不為而成,不言而信。進則無敵,退則不窮,身無纖介之憂,國無毛發之患。夫何故哉?危於不危,亡於不亡,昭然獨見,運於無形。

注釋

⑴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無”。

⑵津逮本、學津本作“無”。

⑶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⑷津逮本、學津本作“不”,疑誤。

其安易持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未有,治之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重之台,起於壘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聖人無為則無敗,無執則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指歸):未疾之人,易為醫也;未危之國,易為謀也;萌牙之患,易事也;小弱之禍,易憂也。何以効之?莊子曰:任車未虧,僮子行之,及其傾覆也,顛高墮⑴穀,千人不能安。卵之未剖也,一指摩之,及其為飛⑵鴻也,奮翼淩雲,罾繳不能連也。胎之新乳也,一繩製之,及其為牡也,羅網不能禁也。虎也,執羣獸,食牛馬,劍戟不能難也。故漣滴之流,久久而成江海。小蛇不死,代為神龍。積微之善,以至吉祥;小惡不止,乃至滅亡。是故,繼體之君,無怨無惡,將相和一,百姓賓服,鄰國交市,無有讒賊,平易不動,上下和集。當此之時,守之不用威,持之不用力,無為無事,莫之能克。及至國家將危,萬民將殆,患害將興,萌而未兆:當此之時,安危在己,不在於彼,謀之不必聖人,憂之不必力士,正之於枕席,而患禍以⑶亡矣。及至人君失道,大臣怨憝⑷,鄰國不市,百官衰廢,禍患已生,小弱柔毳:當此之時,賢人深謀,生事起勢,未動而患危,不加而禍碎。及至人君失正,大臣謀誤,鄰國怨恨,百姓猶豫,患禍己起,根本未據,奸雄將興,未得人助,或合而不結,或結而不固:當此之時,尊賢下眾,折肝膽,聽微諫,求過於己,患心不怨,謀士底兵,未發而散。故禍福作於無名,存亡生於微妙,二者雲錯,變動風號,屈伸波渾,進退殽亂,聽之不可聞,視之不可見,機巧不能事,智慧不能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