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之四(1 / 3)

含德之厚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攫鳥不搏,猛獸不據。骨弱筋柔而握固,未之牝牡之合而{左血右夋}作,精之至。終日嘷而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非道,不道早已。

(指歸):道德虛無,神明寂泊,清濁深微,太和滑淖。聽之寂寥,視之虛易,上下不窮,東西無極。天不能裹,地不能囊,規不能圓,矩不能方,度不能度,而量不能量。金玉不能障蔽,水火不能壅落,萬物莫之能領,患禍莫之能作。沉浮翱翔,渾沌磅礴,心無所棲,形無區宅。陶冶稟授,萬天以作,羣物得之,滋滋啞啞。知慮不能得,有為不能獲,思之逾遠,為之益薄。執之不我擒,縱之不我釋。唯無欲者,身為之宅,藏之於心,故曰“含德”。

夫德之在人猶父母之於身也;其於萬物,猶珠玉之與瓦鉛也。是以,含德之士,重身而輕天下,猶慈父孝子,不以其易其鄰。大身而細物者,猶良賈察商,不以珠玉易瓦鈆鉛也。其無欲也,非惡貨而好廉也,天下之物莫能悅其心也;其為虛也,非好靜而惡擾也,天下之事莫足為也。夫何故哉?所有重而天下輕也。明於輕重之稱,通於利害之變,故萬物不能役,而天下不能傜也。故不為虛而虛自起,不為靜而靜自生,不休神而神自定,不和氣而氣自平。是以,不聽而聞無聲之聲,不視而見無形之形,不思而領是非之意,不慮而達同異之鄉。神淪天地,德尊陰陽,不請福而天地佑之,不辭禍而(不)[患]⑴害去之,不殺戮而天下畏之,不施與而天下愛之。鼓腹而樂,俯仰而娛,食草而美,飮水而甘。喬木之下精神得全,岩穴之中心意常歡(欣)⑵。貧樂其業,賤忘其卑,窮而恬死,困而忘危。功與地配,德與天齊,反愚歸樸⑶,比於嬰兒。

是故,建身為國,誠以赤子為容,則是天下尊道貴德,各重其身,名勢為垢,萬物為塵。貪夫逃爵,殘賊反仁,積柔集弱,唯德是修。而作福生亂者有何由然?悲夫!天地之道,深以遠,妙以微,能識⑷之者寡,行之者希,智惠不能得,唯赤子能體之。

夫赤子之為物也,知而未發,通而未達,能而未動,巧而居拙。生而若死,新而若弊,為於不為,與道周密。生不生之生,身無身之身,用無用之用,聞無聞之聞。無為無事,無意無心,不求道德,不積精神。既不思慮,又無障截,神氣不作,聰明無識。柔弱虛靜,魂魄無事。樂無樂之樂,安無欲之欲。生不枉神,死不幽誌。故能被道含德與天地同則,蜂蠆蟲蛇無心施其毒螫,攫鳥猛獸無意加其攫搏。骨弱筋柔,握持堅固。不睹牝牡,陰陽以化。精神充實,人物並歸。啼號不嗄,可謂誌和。

為之行之,與道為常。執之守之,時日聰明。旬月⑸生息,動合百祥。心意玄⑹作,氣順堅強。無所為,故無所不克;無所欲,故動無所喪⑺。自然通達,眾美萌生,天地愛佑,禍亂素亡。夫何故哉?以含德和神而體童蒙也。及其有知也,去一而之二,去晦而之明。身日飾而德日消,智踰多而迷益深。故重天下而輕其神,貴名勢而賤其身。深思遠慮,離散精神。背柔棄弱,力進堅剛。陷於欲得,溺於求生。開於危殆,塞於萬全。故福如天地,視而不能見;禍若雷霆,聽而不能聞。出無入有,日造禍殃⑻。動而之窮,為而之亡。修身愛國,為國不祥。祭燎而天地是伐,禱祀而鬼神是喪。非命之罪,事物自當也。

注釋

⑴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⑵怡蘭本無“欣”,津逮本、學津本無“歡”。

⑶津逮本、學津本作“昧”。

⑷津逮本、學津本作“誠”。

⑸津逮本、學津本“旬月”作“自然”。

⑹津逮本、學津本作“互”。

⑺津逮本、學津本作“作”。

⑻津逮本作“殊”。

知者不言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鋭,觧其忿,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為天下貴。

(指歸):道無常術,德無常方,神無常體,和無常容。視之不能見,聽之不能聞。既不可望,又不可捫。故達於道者,獨見獨聞,獨為獨存。父不能以授子,臣不能以授君。猶母之識其子,嬰兒之識其親也。夫子母相識,有以自然也。其所以然者,知不能陳也。五味在囗,五音在耳,如甘非甘,如苦非⑴苦,如商非商,如羽非羽,而易牙師曠有以別之。其所以別之者,而囗不能言也。故無狀之狀,可視而不可見也;無象之象,可効而不可宣也;無為之為,可則而不可陳也;無用之用,可行而不可傳也。是故,得道之人,見之如子之識親,履之如地,戴之若天。被之服之,體之如身。行之,與之浮沉,與之臥起,與之屈伸。神與化遊,誌與德運。聰明內作,外若聾盲,思慮玄⑵起,狀若癡狂。囗不能言而意不能明也。譬猶夢為君王,履危臨深,憂喜相反,中心獨然,覺而道之,不能以喻其鄰也。失道之人則不然,見其外不睹其內,識其流不獲其源,秉其末不窮其根。然其所以然,不然其所不然。故道在於外不在於身。中主不定,守不固堅,心狐誌疑,情與物連。聰明玄耀,以偽為真,若是若非,若亡若存。和氣易動,若病在人,陽泄神越,惡默好言。方言之時,心有所慮,誌有所思,聰明並外,精神去之。音聲內竭,外實有餘,道德離散,日日遠之。言之益疾而己愈不見,造之益眾而己愈不知。是故,言者,逆道之要也,而距德之數也,反天之匠,覆地之具也。是故,得道之士,損聰棄明,不視不聽,若無見聞;閉囗結舌,若不知言。挫其鋭,釋其所之,意無所守,廓似無身。解其所思,散其所慮,奄若不知,匿若獨存。滅禍無首,反於太素,容貌不異,服色不詭。因循天地,與俗變化,深入大道,與德徘徊。無言以言言,無為以為為,清靜以治己,平和以應時。與世渾沌,與俗玄同。要物之本,秉事之根,獨與眾異,天下莫聞。遊於親踈之戶,翱翔利害之門。浮於貴賤之野,固守我之精神。遁隱無形之境,放佚荒蕩之鄉,貧賤不以為辱,富貴不能不甘,萬物不能與之爭,知力不能與之訟。無取無與,無得無去,閉門杜戶,絶端滅緖。神明為製,道為中主,動與化鄰,靜與然交。和順時得,故能長久,佚能長久,佚蕩無常,莫能先後。故好之不能近,惡之不能遠,賞與不能加,賦稅不能取,爵祿不能高,貧賤不能下。無奈萬物何,故萬物不能役;無以天下為,故天下不能有也。

注釋

⑴津逮本、學津本作“末”。

⑵津逮本、學津本作“互”。

以正治國篇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聖人之言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其政悶悶,其民{左訁右春}{左訁右春}。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指歸):道德之情,正信為常。變化動靜,一有一亡。覆載天地,經緯陰陽。紀綱日月,育養羣生,逆之者死,順之者昌。故天地之道,一陰一陽。陽氣主德,陰氣主刑,刑德相反,和在中央。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終而複始,廢而又興。陽終反陰,陰終反陽,陰陽相反,以至無窮。

故王道人事,一柔一剛,一文一武,中正為經。剛柔相反,兵與德連;兵終反德,德終反兵,兵德相保,法在中央。法數相參,故能大通。是以明王聖主,損欲以虛心,虛心以平神,平神以知道,得道以正心,正心以正身,正身以正家,正家以正法,正法以正名,正名以正國。正國綱紀,分明察理,元元本本,牽左連右,參伍前後,物如其所。正名以覆⑴實,審實以督名。一名一實,平和周密,方圓曲直,不得相失。賞罰施行,不贏不縮,名之與實,若月若日。一名正而國家昌,一名奇而國家役。養國之密,無有所常,屈伸取與,與時俱行。繼亂任法,遭逆⑵任兵,守平以道,體德為常。大小相遇,以正相望。失正則化之,不從則禁之,不止則製之,不伏則伐之。

若夫小國迫於大國之間,遭無道之君,以正事之不可,則去之;去之不可,則割地而予之;予之不可,則率眾而避之;避之不可,則杖策而遁之;遁之不可,則患及萬民,禍將及我,故奮計而圖之。是爭之所為起而兵之所為生也。吾欲選將練士,砥礪甲兵,積糧高壘,營而自守,百姓靡弊,國家虛空。是戰之所為作也,而正之所為興也。吾欲以正入,則我寡而彼眾,我弱而彼強。如卵投石,為敵受殃。三軍必敗,士卒死傷。天心不得,宗廟滅亡。下悲萬民之命,上畏天地之心。是權之所為動也,而奇之所為運也。故建反往之計,招覆來之事,開萬民之心,生諸侯之謀。明我道德之佑,闡我天地之助,以渾四海之心,同萬國之意。百姓應我若響,鄰國隨我若影,飛鳥走獸與我俱往。是計之所為用,而奇之所為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