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抽取的關節液應作進一步檢查
關節腔穿刺所抽取的關節積液應作哪些檢查呢?首先應觀察其顏色、透明度,再進行白細胞計數、塗片觀察其細胞及有形物質,進行細菌培養、黏性實驗、蛋白定量,以及一些免疫學檢查。因不同的關節炎其積液有不同的改變,故可以通過以上方麵的檢查,有利於診斷和鑒別診斷。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關節液多為稍有混濁的草黃色,白細胞計數增高,約為(2.0~6.0)×109/升,中性黏細胞明顯增多,約占50%~70%,並可見到類風濕細胞(見下段),免疫球蛋白亦有所增高。
25滑液中的類風濕細胞,不是特異性診斷指標
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滑液中,常可見到類風濕細胞。類風濕細胞是吞噬有抗原抗體複合物的一種帶有折射周邊的多核白細胞。另外還可見到吞噬有多形核白細胞的巨大吞噬細胞。類風濕細胞及巨大吞噬細胞也可在其他一些疾病中見到。因此在關節液中檢查到類風濕細胞並不能僅憑此而確診為類風濕關節炎,還應結合其他的檢查才可做出正確的診斷。
26類風濕關節炎應作X線檢查
有些人認為類風濕關節炎侵犯多個關節,靠臨床表現、體征及實驗室檢查就可做出診斷,因而沒有必要作X線檢查。我們說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事實上,X線檢查對關節病變的診斷和估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X線檢查,不僅可以對類風濕關節炎做出肯定的診斷,而且也是劃分病程階段的重要依據。
在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中,X線檢查可有以下幾方麵的改變:
(1)在疾病的早期有骨質疏鬆的表現。在發病急劇、進展快者,骨質疏鬆嚴重;在發病緩慢、症狀輕者,骨質疏鬆輕微。
(2)關節軟骨壞死。關節軟骨壞死根據病情輕重可見關節間隙變窄、骨性關節麵模糊、骨性關節麵破壞而出現缺損,或有骨端的骨質發生破壞。
(3)關節軟骨發生骨化。
(4)韌帶骨化。是指附於骨的韌帶、肌腱發生骨化而發生強直、僵硬。
(5)關節融合。因關節軟骨壞死而出現關節間因纖維組織而融合,或骨與骨之間骨性融合,或因韌帶骨化而融合。關節融合後,則關節將不能活動而發生關節強直。
根據病程的長短,其X線表現亦有所區別。在疾病早期,X線表現為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有輕度的骨質疏鬆;稍晚期,因關節軟骨破壞而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麵不規則,關節邊緣有骨質破壞,骨質疏鬆明顯;在晚期,X線檢查可見關節半脫位或骨性強直。
27類風濕關節炎和類風濕病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多個關節為主的、對稱性、破壞性、進行性的慢性炎症為主要表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關節病變主要是表現在四肢的大小關節,其病理表現為關節腔滑膜發生炎性滲液、細胞增殖、肉腫形成、軟骨及骨組織破壞,最後發生關節強直。其臨床表現在疾病早期可見關節疼痛、腫脹、活動不靈或受限,在晚期可發展為關節畸形、強直而導致終身殘疾。
類風濕關節炎的主要表現是結締組織的慢性炎症。它雖然主要是侵犯關節,但同時它還可累及皮膚、心、肺、動脈、神經、眼睛等處的結締組織,而發生這些器官、組織的病變,如心包炎、胸膜炎、間質性肺炎、口眼幹燥、鞏膜炎、虹膜炎及皮下結節等。正因為如此,故類風濕關節炎叫類風濕病更為恰當。因而類風濕關節炎與類風濕病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名稱。
28類風濕關節炎也是常見病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它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以溫帶、亞熱帶及寒帶地區多見。在世界患病率平均為1%左右。根據文獻報道,黑種人的發病率高於白種人,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率在牙買加黑人中為10.25%,在美國白種人中則為0.5%~1%,美國的印第安人為5.3%,歐洲人為1.6%~1.9%,在日本為0.3%~0.6%,在我國類風濕關節炎以東北、華北地區的發病率為高,約為0.32%~0.4%。根據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本病在我國的發病率低於歐美,但它仍是一種常見的疾病。
29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與性別、年齡有關
類風濕關節炎男女均可發病,但其發病率與性別有明顯關係,以女性為多見。女性患類風濕病比男性高2~3倍,也有報道男女性別之比為1∶1.5~1∶8。據國外文獻報道,在50歲以上的發病者,男女性別之間無差別。但根據我國的調查,50歲以上發病仍以女性為多,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3倍。可見,類風濕關節炎在女性發病率明顯高於男性。
類風濕關節炎可在任何年齡發病,最小的發病年齡見於僅6周的嬰兒,最大的年齡為70歲。約80%的發病年齡在20~45歲左右。據統計,類風濕關節炎在我國的平均發病年齡為(36.5±12.3)歲,日本為(48.5±13.4)歲。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地區、國家,其發病年齡亦有所不同。
30類風濕關節炎與遺傳也有關
類風濕關節炎是否會遺傳呢,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類風濕關節炎不是遺傳性疾病,但也與遺傳有一定關係。據報道,在患類風濕關節炎的家族中,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率顯著高於無類風濕關節炎的家族,比一般人群要高出2~3倍。類風濕病患者的近親中,類風濕因子的陽性率也高於一般人群2~3倍。有時亦可以看到在一個家族中,有多人同時患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的孿生子也易患類風濕關節炎。因此可以說,類風濕關節炎有一定的家族遺傳傾向。
31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原因
關於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原因,雖然經過很多年來廣泛的研究,但目前仍不明確。
據調查統計,女性患類風濕關節炎多於男性,在更年期婦女患病率最高,女性在妊娠期病情可以得到緩解,這表明它的發生與女性內分泌有關;但在患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中,做內分泌的檢查卻未見有異常。另外,營養不良、代謝障礙、寒冷、潮濕、職業、心理因素和社會環境都與類風濕關節炎有關,均可能成為本病的誘發因素,但卻不是直接病因。那麼,導致類風濕關節炎發生的直接原因是什麼呢?根據目前研究認為,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與遺傳和感染所致的免疫反應密切相關。
32類風濕關節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雖然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不明確,但通過實驗研究和臨床實踐,普遍認為其發病過程是因自身免疫反應所致。其免疫反應由以下3個方麵組成。
(1)患者被感染後,感染因子中的某些成分被關節滑膜攝取後,不能被消化就被結合到滑膜細胞所含的蛋白多糖中,使蛋白多糖發生變性。這種變性了的蛋白多糖成為自身抗原,刺激機體發生免疫應答而產生一種新的免疫球蛋白。這種新的IgG,與上述變性的滑膜蛋白多糖(抗原)形成抗原-抗體複合物。
(2)在機體形成這種抗原-抗體複合物的過程中,IgG分子中部分結構也發生改變,於是這種變性IgG,又成為新的抗原,刺激機體發生免疫應答而產生另一種新的抗體,即類風濕因子。這種變性的IgG與其抗體(類風濕因子)結合,形成了又一種抗原-抗體複合物。
在抗原-抗體複合物中,補體亦與其結合,並被激活,使滑膜組織發生炎症反應。也就是使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滲入到炎症部位,吞噬複合物,並釋放溶酶體酶,使炎症部位組織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