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類風濕皮下結節

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中,約有1/4的人可發生皮下結節。此皮下結節多發生在關節周圍骨突受摩擦較多的部位。最常見於鷹嘴突下,其次在腕、指的伸側,尾骶及前臂伸肌皮麵,少數可見於頭皮、耳和鼻梁處。類風濕關節炎皮下結節數量不多,一般為1個或數個,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0.2~3厘米大小,大多為可推動的硬節。如果結節附在骨膜、肌腱或腱鞘上,則不能活動。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見結節中心為不規則的纖維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包繞,外層還有肉組織。如病程長,還可變為成纖維細胞和致密結締組織形成的硬節。類風濕皮下結節無明顯觸痛,生長緩慢,可持續數月或數年不消退。但亦可在治療後幾天或幾周隨病情緩解而結節也隨之消失。類風濕皮下結節偶爾可因外傷或摩擦發生破潰,或繼發感染。

類風濕皮下結節的出現與血清中類風濕因子的高滴度有關,也與嚴重的關節破壞及類風濕關節炎的活動性有關。因此皮下結節可作為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依據之一。亦可作為判定病變活動度及提示預後的指標之一。

但應注意的是此皮下結節偶爾也可見於其他結締組織病。因此,它不能作為類風濕關節炎的肯定診斷的依據,還應結合其他方麵的症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等,方可做出肯定的診斷。

50類風濕血管炎

血管由結締組織構成,而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的慢性結締組織炎症,因此類風濕關節炎除了主要引起關節的炎症外,亦可出現類風濕血管炎。發生類風濕血管炎的病變基礎是免疫複合物及補體在血管壁沉著及淋巴細胞浸潤的結果。

全身任何一個髒器內都有血管,因此類風濕血管炎可以累及全身所有的器官。類風濕血管炎是導致其他組織器官病變的基礎,如類風濕血管炎可導致心、肺、神經、眼等的病變。正因為如此,類風濕血管炎的臨床表現也多種多樣。如類風濕血管炎發生在皮膚的血管,可在皮膚上出現棕色皮疹,小片狀慢性潰瘍或紫斑,這多見於小腿及踝部、手掌麵或足蹠麵;病變如累及肌肉血管,可出現局限性肌炎,而發生肌肉萎縮;發生在眼部的血管,可出現鞏膜炎、虹膜炎和視網膜炎;累及神經的血管,則會引起神經炎;單純累及血管,可發生脈管炎。少數內髒血管受損,則可能出現腸穿孔、心包炎、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等嚴重並發症。

類風濕血管炎的存在表明病情較重,是一種重症類風濕的表現,廣泛內髒受損還可能會危及生命。因此對有類風濕血管炎的病人應及時積極治療。

51類風濕的肺部病變

在類風濕關節炎的病變中,常會累及肺髒,導致肺部的病變。尤其是那些病程長的患者,肺髒受累的機會更大。根據屍解報告,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約有50%存在肺部的病變。類風濕關節炎肺部受累常見的表現,有以下幾種。

(1)胸膜炎:胸膜炎是類風濕關節炎肺部受累的最常見的表現。胸膜炎的嚴重程度與類風濕關節炎的活動程度相平行,即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性高,其胸膜炎亦愈嚴重。類風濕胸膜炎多數為幹性胸膜炎,少數為滲出性胸膜炎,而滲出性胸膜炎多發生在中年和老年。滲出性胸膜炎的胸腔積液一般量較少。患類風濕胸膜炎的患者,輕的多無明顯症狀;重者可出現胸痛;有大量胸腔積液時,會出現氣短、呼吸困難等症狀。

(2)類風濕性慢性間質肺炎及類風濕性彌漫性間質性肺纖維化:類風濕關節炎在肺部除累及胸膜外,還常累及肺間質,引起慢性間質肺炎,以後還可逐漸發展為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在病的早期可因症狀不明顯而容易被忽略。患者常有較長時期的咳嗽、咯痰、氣短、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者因換氣功能嚴重障礙可出現紫紺及杵狀指。

肺纖維化的發生與類風濕因子滴度的高低、類風濕關節炎的病程長短和治療效果好壞,無明顯關係。

(3)類風濕性肺結節:類風濕結節除可以發生在皮下外,也可發生在肺部。類風濕肺結節直徑大小為數毫米至幾厘米,一般多個存在。如類風濕性肺結節未侵犯支氣管,可無症狀,僅在肺部X線檢查時發現。如結節侵及氣管、支氣管,則會引起咳嗽。如侵及胸膜,可出現胸膜滲液而有胸腔積液。如結節呈進行性壞死,中間還可形成空洞。類風濕肺結節易誤診為肺部腫瘤及肺結核,故應仔細鑒別。

(4)類風濕塵肺:在從事含有煤塵、白陶土、石棉粉等含有粉塵的環境中工作的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或類風濕因子陽性的病人,可能會發生類風濕塵肺。即這些病人的肺部有塵肺征象,又有類風濕結節,結節可引起空洞或鈣化。病情重者,可出現咳嗽、胸痛、呼吸困難,甚至可導致肺源性心髒病。

52類風濕的心髒病變

類風濕關節炎還可累及心髒的心包、心肌、心內膜,引起心髒病變。其中以類風濕性心包炎多見。據報道,在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中,約有1/3經超聲波檢查,查出有心包積液。但類風濕關節炎與風濕病相比,引起心髒病的發病率要低得多。多數類風濕心包炎的患者,因病變輕而臨床症狀多不明顯,經仔細檢查,可有心包摩擦音及少量心包積液。如心包積液多,會影響心髒的收縮而出現胸悶、憋氣等症狀。心包炎的發病與類風濕關節炎的病程長短無關。絕大多數類風濕心包炎患者,經治療後預後良好,但如治療不及時,病情進一步發展,極少數可形成縮窄性心包炎,影響心髒功能。

極少數病人的類風濕肉腫可長在心肌、心內膜、心瓣膜上,也可引起冠狀動脈血管炎症,而導致心肌炎、心髒瓣膜病或心肌梗死等嚴重的心髒病變。

53類風濕的神經係統病變

由於類風濕關節炎會引起營養神經的血管發生炎症,導致神經纖維萎縮變性,引起神經係統的異常表現。輕者可見四肢末梢的皮膚有片狀的感覺遲鈍、觸覺減退,重者可致麻木、感覺缺失或燒灼樣疼痛。甚至有些病人不僅出現感覺障礙,還可能出現運動障礙,如小腿脛前神經的損傷,而導致足下垂。

另外,類風濕關節炎引起神經係統的症狀,也可因類風濕關節病變導致滑膜炎、腱鞘炎而壓迫神經,如腕管綜合征,或者因頸椎關節破壞,發生半脫位而壓迫脊髓,輕者引起一些神經壓迫症狀,重者可以出現吞咽困難,發音不清,暈厥或偏癱等嚴重情況。

54類風濕的腕管綜合征

在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中,腕部關節受累,由於炎症和水腫病變,或腕橫韌帶增厚和滑膜增生,壓迫在腕橫韌帶下通過的正中神經,而發生腕管綜合征。其臨床表現為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出現感覺異常、麻木、腫脹、燒灼感,甚或針刺樣感覺,嚴重時可因疼痛而無法入睡,還可伴有在掌側拇指下方的大魚際肌肉萎縮。

55類風濕引起的眼損害

類風濕關節炎可引起類風濕血管炎,如類風濕血管炎發生在眼部的血管,就會引起眼睛的損傷。因損害眼睛的不同部位,故可出現鞏膜炎、結膜炎、角膜炎、虹膜炎。輕者,可無任何症狀,有的可有眼部充血、流淚、怕光、疼痛及出現視力障礙等症狀,嚴重者可導致鞏膜軟化及穿孔、角膜穿孔、眼球萎縮,最終失明。但絕大多數類風濕患者眼部的損害較輕,經治療後,預後良好。

56費爾替斯綜合征

在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中,同時伴有脾髒腫大、貧血、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者,稱為費爾替斯(Felty)綜合征。這種病人約占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0.5%~1%。這種綜合征往往見於病程較長、炎症明顯活動、全身症狀明顯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尤其在中、老年女性患者中較為多見,患費爾替斯綜合征的患者可反複出現發熱、感染、出血的現象,檢查可見脾髒腫大、貧血、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這些症狀用抗生素治療無效,抗類風濕治療有效。

因此在臨床上,病人有脾大、貧血、血小板及白細胞減少時,不僅應想到慢性肝炎、肝硬變等病,還應想到有可能為類風濕所致,應結合其他檢查來加以鑒別。如已確診為類風濕關節炎的,則更應考慮到費爾替斯綜合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