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①。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②。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③。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簡注】
①帛本:“常”均作“恒”,恒:恒常。
②敦煌本:“徼”作“曒”。曒:《玉篇》:明也。
帛甲乙本:“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曒。”王弼“無欲”、“有欲”連讀。如此句逗,“欲”當作“思”解。
③通行本:“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道:老子之義大體相當於基本規律,即指自然規律,又指物質本原。
名:稱名,界義,下概念。
【通譯】
“道”這個概念是可以表述清楚的,但不是通常論辯的那些個“道”。“道”也是可以確定`一個名稱的,但不是通常那些方法可以定名的。
借用“無”這個概念,為天地的肇始發生來命名;借用“有”這個概念,給萬物的孕育生成來命名。隻有堅持這種“無”的眼光,才能夠夠觀察天地萬物的奧妙;隻要堅持這種“有”的眼光,就可以觀察天地萬物的規律。
這兩者同源而出,雖然各有稱名界義,但具有同一性而且所指是同一物。聽起來真是玄而又玄,這恰恰是許多奧妙探究的路徑。
【解說】
本章要義:究本溯源為“道”立名界說。
“道”,是中國哲學概念。“道”作為專門概念,一經啟用,就被學界哲人賦予非常豐富的內涵。老子立說欲使“道”定位於真正的哲學概念,就需要對“道”進行廓清厘定,於是就有了“道可道,非常道”的界說。
老子言說的“道”,是指自然規律之“道”。老子力圖立足自然界的本源來探求其中的客觀規律。為此,借用“無”和“有”這兩個概念闡釋“道”的本質。用“無”——自然世界客觀存在而人的感覺世界卻感覺不到的存在,來言說天地之始;用“有”——人的感覺世界能感覺得到、世俗社會也能認同的存在,來言說萬物之始。老子這個“無”和“有”是指同一理念,即存在。顯而易見,這個貌似很玄的理念,正是探究大千世界奧妙的途徑。
【點評】
老子論“道”難懂,絕非故弄玄虛,而是出於言不達意的無奈。哲學思維很抽象,思維往往超前於語言,而漢語又是具象語言,抽象語言尤其是哲學語彙不甚發達,能準確表達其義的甚少,這就使得老子的哲學思考在當時沒法用現成語言進行合思達意的表述。於是,《老子》五千言說“道”玄而又玄並且舉例甚多也就不難理解了。論“道”玄則難知其究,舉例多又易生歧解。這是一般人讀《老子》第一道難邁的門檻。
墨子創造新語彙來界義述說,老子沒有做。墨學易讀卻中絕,老學難懂而盛傳。雖然更多的是文化定勢和曆史功利造成的,但傳達方式之功過即便今天仍難斷其究。
無、有作為哲學理念,在道書有“離有離無之謂道”,在佛經有“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相形之下,道家、佛家之說與老子之義,可謂“差之毫厘,失之千裏”。老子是對存在的哲學思考,道、佛是指感悟的心性修養。
【啟示】
大凡立說,首先要對其說有清晰準確的界義,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察省萬物,總有個起始之源,窮究其理,即是從無到有。於是,有和無並非不可逾越,而且緊密聯係,乃至一體兩麵。這就是老子洞察宇宙的邏輯起點,也是老子哲學思想的基本理念。
(盧海林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