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1 / 1)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①,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②。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簡注】

①帛本、王弼本、傅奕本等本:“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②王弼本:“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

帛甲本:“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恒。”

帛乙本:“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競。”

《列子·黃帝篇》、《淮南子·原道訓》:“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通譯】

人在活著時是柔弱的,人在死後是堅硬的。草木活著是柔嫩的,草木死後是枯脆的。可見,堅硬剛強者是絕路的追隨者,柔順脆弱者是生路的追隨者。

因此,用兵來尚武逞強最終不會取勝;同樣,木質堅硬就會被砍伐用作兵器。

剛強往往處於劣勢,柔弱往往占有優勢。

【解說】

本章要義:柔弱勝剛強之理。

大自然萬物萬象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相互適應的。這就是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自身生命力不斷增強的生物進化史,實質是物種調整自身以適應環境能力的演進史。事物自身演進特質,在老子看來,就是柔弱勝剛強。於是,老子提出,人世間、自然界萬事萬物恃強易折,守柔易生。老子認為,人也好,草木也好,在生長的過程處於柔弱狀態,到死亡的時候則處於堅硬狀態。由此可見,成長的東西雖然柔弱,但具有生命力;衰亡的東西雖然堅硬,但已失去生命力。所以說,用兵尚武逞勇最終會招致失敗,就像樹木長得粗大堅硬就容易折斷一樣。因此,剛強往往處於劣勢,柔弱往往占有優勢。

【點評】

柔克剛,或許是大尺度下的真理。但是,柔弱則生,堅強則死,並非絕對,人世更是如此。更何況,人身之生死、草木之生死,亦非柔弱、堅強所能區分開的。柔弱能致生、亦能致死,堅強能致死,亦能致生,一切皆因時因地因勢製宜。中華文化,說理離不開喻事,豈不知任何比喻都是蹩腳的,弄不好就難免因喻害理。這也是《老子》之小失。

【啟示】

盲目逞強、一味逞能,貌似堅強而實為愚昧無知。以柔克強、以逸待勞,無疑是長安久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