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2 / 2)

花季上大學讀文史,也沒敢去驚動《老子》,因為父親一直是我心中的偶像,他的話自然是“聖旨”。老子畢竟是大家,就連孔子都登門求教,文史學子自然少不了耳濡目染,些許思想竟然悄悄潛入心海。兒時那句未聽明的話,早已刻骨銘心:“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而其中感悟更是與時俱增。

——或許是那上善若水的奇遇吧,從兒時走來,對水的理解越來越深沉:人還未麵世,是在母腹羊水之中;人生於世,身體近70%是水。地表70%是海洋;地球有生命,是因為有水圈層。人不吃可堅持7天,不喝水隻能熬3天。城市最不能缺的是什麼?水。尋找外星生命第一要素是什麼?還是水。至於千古詩文,更有那無數美麗的遐想:“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唯獨老子對水有別樣情懷和喻說,一句話說盡水的無窮意蘊,說透人生的無限道理,使得我總想懷疑“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的絕對性。

麵向八百裏洞庭連天波湧,我常常回到兒時那夢境。是啊,水是什麼?從何而來?往何而去?穿山透石,一點一滴,積為涓流,走出山澗,彙成百川,不折不撓,奔向大海。這一路走來,它滋潤萬物、澆灌田園、養育生命、潔淨天地,把姹紫嫣紅和鳥語花香留給自然,把生機勃勃和清新純真留給世界。它一路走來,把坎坷踩在腳下,把險阻拋在腦後,把尖銳磨成圓潤,在無私奉獻中獲得積累贏得升華,它始終如一,堅守自己朝拜大海的曆程,永遠向著太陽完成自己的蝶化——化作汽,升為雲,再普降人寰,滋養萬物。

——向善,向陽,向上,向美,這就是水。人世間,又何嚐不是如此?以誠善相交往,就能與萬物和諧相處;以陽光養心性,就能縮小痛苦、放大快樂;以順適求進取,就能不刻意追求而成就自己夢想;以美好來完善,也就“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這便為“上善”,這便是聖人。難怪範仲淹君能由物及景、觸景生情、緣情抒懷、感懷寫意,從浩浩蕩蕩的水波升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慎獨修身精神,還有“先天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的普世人文情懷。

大學畢業,揣著花季的憧憬,懷著“上善若水”的信念,走上了講台,正是為人師表的曆練和體驗,讓這來自“上善若水”的人生感悟成為自己的人生準則。當讀到托爾斯泰“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如水一般”的教導,自己更感欣慰和充實。二十餘年,幾多坑坑窪窪、幾多磕磕碰碰、幾多風風雨雨,每到夜闌人靜,總是從上善若水中找到自我,感受洞庭的波湧和心海的寧靜。

或許冥冥之中有某種機緣巧合,當然唯物主義也有說詞:偶然中隱含必然,必然呈現於偶然,歐洲之旅偶逢《老子》讀者,又聞歐洲盛讀《老子》已久,且是除《聖經》之外翻譯成外文最多的典籍。黑格爾早就說過:“《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羅素也說,我對老子的哲學遠遠比對孔子的學說更感興趣。於是,找來諸多《老子》讀本潛心細讀。這才感覺,父親之言不謬。沒有經曆人生許多事變,沒有對人世的終極思考,僅僅憑借一點點文化根底和哲學原理,是無法體會《老子》跨越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深邃,更不能體會哲人終極真理而帶來的無窮樂趣和憂患乃至悲苦。人世間許多道理雖古人已經說盡說絕,然《老子》傳世兩千多年,命運多舛,先是變為逍遙學,其後變為修道學,再後變為權謀學。縱覽曆代前賢解讀之書,各有建樹,能盡其本義者卻極少,或許是因為它太博大精深了,“幾乎一個字就涵蓋一個觀念”,今人南懷瑾先生也就隻能說笑治《老》。於是,捉筆解《老》以明本義。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這就是《老子》,善者知者的信言。總有一天,或許是人類大同的那天,社會財富充分湧流、勞動不再成為謀生手段的那天,人人平等、個個幸福的那天,人們自然會有這一共識吧。

我忘不了,那嶽陽樓,樓下那“銜遠山、吞長江”的洞庭湖,湖畔那不老而老成的身影,我隻想告訴他,當年那小石子是孩提同伴扔我的。

戊子年己未月癸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