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①。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②,為而不爭。
【簡注】
①帛本:“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②今本作:“聖人之道。”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一說:深知就難廣博,廣博就難深知。
【通譯】
誠信的語言不一定好聽,好聽的語言不一定誠信。明理之人不一定好辯,好辯之人不一定明理。有見識不會自稱博學,炫耀博學不一定有見識。
明哲之人不積攢不收藏。這是因為越幫助別人,自己就越富有;越給予別人,自己就越豐富。
大自然的基本法則,利於萬物而無害;人世間的最好準則,有所作為而不爭。
【解說】
本章要義:人生的最高境界在於為而不爭。
老子的人生哲學是無為、無私、無欲、無爭、無積。人隻有常懷無私無欲之心,才能做到無為無爭,最終達到無積。在老子心目中,無積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和成就:給予人愈多,自己愈富有。
老子指出,觀察人的言行,要善於透過表象看本質。例如,誠信之言不一定好聽,好聽之言不一定誠信;明理之人不一定好辯,好辯之人不一定明理;有見識之人不一定炫耀博學,炫耀博學之人不一定有見識。明哲之人是在給予、奉獻之中積累自身。這是因為,明哲的人之所以不積攢不收藏,在於他懂得越是幫助別人,越是奉獻社會,自己越富有。所以,老子得出一個結論:大自然的基本法則是利萬物而無害,人世間的最好準則是有所作為而不爭。
【點評】
人與人之間倡行奉獻精神,無疑是人的社會性的應有之義。但對整個人類社會而言,這終究隻是一種崇高美好的理想。“人之道,為而不爭”,人類很難做到,或者說在物質財富充分湧流之前根本做不到。就像“天之道,利而無害”,人類基本做不到一樣。
【啟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確是真理。老子之學驗證了這一點,人類與生俱來、與時俱進的劣根性,將永恒地證明這一點,直到勞動不再是謀生手段。上善若水
自幼隨父親順江而下來到洞庭湖畔,嶽陽樓登過多少回?早已記不得了。陪賓客遊曆留念,陪領導遊覽參觀,陪同行遊玩品賞,或是家人散步遊樂,或是閨友散心遊蕩,年複一年,春看江鴨戲水,夏看白浪青螺,秋看水天一色,冬看寒江皓月,晝觀“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夜賞“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陪來陪去,不知不覺便成了專家導遊,短說其樓的盔帽形製乃獨一無二,其文的先憂後樂係千古絕唱,其雕屏的兩度刻寫之趣及真偽辨認之謎;再詳,與嶽陽樓隔水相望、碧濤相接的是水中蓬萊宮君山,及其柳毅傳書、湘妃淚竹那感天動地之傳說,還有《嶽陽樓記》作者並未到嶽陽樓之軼聞;再詳,江南三大名樓的同與異,詩文與樓閣相映增輝,等等。最有情調,則是全無時限、全無話題、全無目的地信步遊走,由那思緒、那雅興、那情懷、那感慨全融化在嶽陽樓金燦燦的光影和洞庭湖浩淼淼的水波之中。
多少回遊嶽陽樓,歲月滄桑抹去許多細節,隻留下輪廓,唯有五六七歲時一次偶爾造訪,在以後被一次又一次喚醒。那時的嶽陽樓沒有這麼大的景區,看嶽陽樓也用不著購票,想登樓?調皮一點的小孩自然哪兒都能進得去。穿過嶽陽樓,就是瀕臨洞庭湖的嶽陽門,石級直達湖麵。噔噔噔,下了那石級就是灘頭,這可是孩提的樂園,你追我趕,泥來石往,但都不下水——這是大人們反複叮囑的。驀然,一位久久未動如若雕塑的老者引起我的好奇,順著他的凝視看去,波光粼粼,天水一色,一些水鳥上下來去,並無它景。不由得疑竇頓生:“看啥?”——這才發現他根本不老。“水。”“水有啥看頭?”“上善若水,水善……”“上善若水?”他順手摸摸我的頭,“小姑娘,說了你也不懂。”見我不高興他便補了一句,“你還太小,也沒必要知道。”然後就把背影給了我。一粒小石飛來落在他背上,他竟然全無反應。
回到家,我好不容易等回父親,迫不及待纏上了。“最高尚的善良就像水一樣,不圖回報。”父親特別叮嚀了一句,“記住了,老子的書,你有興趣,不惑之年再讀。”“不惑之年?”“嗯。”看我架勢,父親幾乎是一字一頓:就是等到你自己能回答疑問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