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①;使民重死而不遠徙②。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③。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簡注】
①王弼本等諸本:“什伯人之器”作“什伯之器”。
②帛本:“重死而不遠涉”作“重死而遠涉”。
③《史記·貨殖列傳》:“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
帛本該章以及下章,在“江海善下”章(即第六十六章)之後。
【通譯】
弱化邦國觀念,淡化民眾欲望。
使老百姓對於功效十倍百倍的器具也不爭著用,使老百姓珍愛生命而不遠出涉險,縱然有車船卻不爭著乘坐,雖然有軍隊但無須列陣用兵。使老百姓回歸到結繩記事那種淳樸自然狀態。
認同自己的飲食是甘甜的,自己的穿著是華美的,認識自己當平民是安好的,自己的風俗是愉悅的。比鄰之地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眾直至老死也不相互交惡結怨。
【解說】
本章要義:“小國寡民”社會的特點。
在兵荒馬亂的戰亂年代,老百姓期盼的是什麼?是最起碼的安居樂業。鄰裏之間和睦相處,村落之間相安無事,老百姓各得其所、各得其樂,這實在是老百姓的起碼生活條件,也是統治者應當的起碼作為。
於是,老子提出了“小國寡民”的最低社會理想。這就是:弱化邦國觀念,淡化民眾欲望,人與人之間永不交惡。
怎樣才能做到這一切呢?那就是要讓老百姓看重生命,安居樂業,不因謀生外出冒險,不因東西好就爭搶著用,社會秩序井然,有軍隊也不用列陣布兵。同時,實施教化,引導民風民俗,讓老百姓淳樸純真,認同自己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認同自己純樸自然的生活習俗,從而達到鄰邦和睦相處,民眾直至老死也不交惡結怨。
【點評】
老子的“小國寡民”社會理想,後人多有誤解,人們總把它當著老子“無為自化”的人類社會的最高理想。如果立足於安居樂業這一民本問題來看,老子的小國寡民,無非是物歸其用,人歸其所,邦歸其治,即不被異化。曾幾何時,“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被描述成人類大同的美好境界,如今均為可笑之辭。當然,隻要勞動尚不能從謀生手段中解脫出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就隻能是奢談。
【啟示】
人性的自私逐利本性,必然會使很多東西在自身發展進程中異化。如何把異化限製在最小範圍、最低程度。這或許是老子的本義,也是聖君的應有之義,良域的理想之境。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