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爾和洛伊這種將電影製片與放映電影的劇院聯係在一起的做法,實質上也就是實現了電影的產供銷一體化,使電影的製作直接以市場效益或票房價值為取向,電影業資本化所必須具備的構架已經形成。至於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商品化,尤其是其美學趣味上的商業化,也許應該更多地歸之於華納四兄弟。
哈裏、阿爾伯特、山姆和傑克四兄弟,是原籍波蘭的猶太補鞋匠的兒子。他們(主要是兩個大的)原先做過各種小生意,並積累資金,開了一家自行車行。1904年,四兄弟搞到一架電影放映機,就此開始了電影生涯。
開始時,他們隻有一架放映機,沒有自己的劇院,連拷貝也隻有一部,叫《火車大劫案》。他們四處巡回放映,因為當時還是無聲片(默片)時代,放映時,就由他們的妹妹彈鋼琴,由四兄弟中最小的傑克伴唱,那時,他才幾歲。以後積累了一點資金,他們開始同別人交換影片,並進而成為影片發行商。
1912年,他們遷居加利福尼亞,創建了華納兄弟影片公司。華納公司銳意創新,雖遭受一係列的失敗,並多次損失慘重,但不改初衷。1927年,他們終於成功拍攝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在該影片中,他們巧妙地借劇中人物之口說了一句膾炙人口的俏皮話:“你們還不曾聽見過什麼聲音”。
華納兄弟常被人稱為“電影界的蒙古人”,四兄弟性格各異,並不十分合得來,但他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始終追求票房價值,致力於向大多數人提供人們最容易接受的東西。因此,他們有著明確的製片標準,這種市場定位,借用華納公司所生產的一部較為著名的影片《封麵女郎》劇中人的話來說,就是:“如果你開始取悅上流社會的話,那你就完了。”
麵向大眾乃至迎合大眾,是華納兄弟影片公司乃至整個好萊塢拍攝影片時遵循的一條總體性標準。不管電影評論家們或電影史研究者持何種批評態度,斥之為“平庸”或者其他什麼,但就電影自身的屬性和電影業資本化的內在要求而言,耗資巨大的電影隻有從人數最多的觀眾群體那裏,才能收回投資並獲得贏利。不管是把以華納兄弟為代表的好萊塢猶太巨頭的這種強調“大眾口味”的做法,看做猶太人根深蒂固的平等觀念的作用,還是猶太電影商的精明使然,真正說明問題的是,電影業這個藝術領域在相當一段時間裏是自我照顧得最好的領域,電影能找到慷慨的觀眾,觀眾能有豪華的電影看,這是電影業資本化進展良好的實例。
所以,好萊塢的巨頭們不僅在電影中提供讓觀眾沉醉於其中的夢境,還建造起豪華程度同銀幕上毫無二致的欣賞電影的場所。在“格勞曼中國劇院”和各大電影公司的電影院裏,一片金碧輝煌,地上鋪著厚厚的地毯,四處都是琳琅滿目的裝飾,觀眾被奉為皇帝,而領座員和檢票員則像貴族府第中的仆役一樣衣冠楚楚,彬彬有禮。
所以,在所有麵向大眾的電影門類中最麵向大眾的喜劇片部門,成了真正的猶太人天下:除了少數幾個喜劇演員為非猶太人之外,其餘的都是猶太人,如法尼·布賴斯、馬科斯兄弟、傑克·本尼以及萊尼·布魯斯,而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則因為演技太好而一再被人誤認為是猶太人!
隨著電視的興起,好萊塢以及整個電影世界多少有些衰落了。不過,同時也可以看到,在電視這個商業性更強的領域中,有著與電影業中同樣多的猶太人。美國三大電視網曾經都是由猶太人掌門的:哥倫比亞廣播網(CBS)的威廉·佩利、美國廣播公司(ABC)的倫納德·戈登森和全國廣播公司(NBC)的大衛·薩諾夫;英國的3家商業性電視網絡:聯合電視台、格拉納達電視台和聯合轉播台,也分別由3個英國猶太人:埃米爾·李特、劉·格雷德和悉尼·伯恩斯坦所掌握。而且即使在素以保守、老派著稱的英國,伯恩斯坦的格拉納達電視台也在製作出足以同ABC最好節目相媲美的電視節目的同時,獲得了較高的利潤,並成為“商業性電視台甚至能夠從文化中賺錢的一個最好的例子”!
最先看到某一領域、某一行業的商機並大膽介入的人,往往因先人一步而成為這一領域的控製者,猶太人在電影業的成功正說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