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20世紀初,波蘭一位女科學家發現了被譽為“偉大的革命者”的化學元素鐳。這是轟動世界的一件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鐳這種化學元素,能放射出人們看不見的射線,不需要借助外力,就能自動發光發熱,能量極大。鐳的發現,引起了科學和哲學的巨大變革,為人類探索原子世界的奧秘,打開了大門。鐳的作用還很多,如它可以用來治療癌症等等。波蘭這位傑出的女科學家,因此兩次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自從1901年設立諾貝爾科學獎金以來,全世界共有300多位科學家榮獲此獎。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男科學家。獲得此榮譽的女科學家隻有五位,其中有發現鐳的這位女科學家,還有她的大女兒。她們母女占去了全世界榮獲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總數的五分之二。這位母親,鐳元素的發現者,就是瑪麗居裏,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居裏夫人。

瑪麗夫人原名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她於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蘭首都華沙。父親是一個中學的數學和物理教師,母親做過小學校長。瑪麗姐妹五人,瑪麗是最小的一個。

由於家中子女多,經濟又不富裕,幼小的瑪麗也沒有得到什麼特殊的照料。她隻同平常的孩子一樣,玩布娃娃,堆積木。她也到野外采摘奇異的鮮花,愛聞那醉人的清香,她摘草莓、采野果。她也到河邊玩水,和小夥伴們做遊戲、捉迷藏。別的小孩子做的事她也做,沒有什麼特別的。如果說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她從小就留心周圍的事物,有很強的記憶力,不能說過目不忘吧,反正是特別好。在她還隻有三四歲的時候,她就常常專心致誌地聽哥哥、姐姐讀書,有時候老纏著他們教她。姐姐羅妮雅,有時就用紙板剪的字母,拚成字,教瑪麗讀寫。沒多長時間,她就學會了看書,認了不少字。一首詩,瑪麗隻要讀上兩遍,就能一字不差地背誦出來。

小瑪麗常到父親的房間裏去,因為那裏放著不少令人迷惑的物理儀器和礦物標本,像玻璃管、小天平、金屬驗電器"牆壁上還掛有氣壓表。這一切,使幼年的瑪麗萌發了對科學的好奇心。她覺得這些小東西非常奇怪有趣,不知叫什麼名字,更不曉得它們有什麼用途。她有時踮起腳尖來,長時間的仔仔細細地看著它們,甚至用小手指頭去點一點玻璃管。有一次,她問父親:“這些東西叫什麼名字呀?”父親告訴她說,這叫物理儀器。從此,這個有趣的名字,就深深地印刻在瑪麗那幼小的腦海裏,像一顆種子埋進了肥沃的泥土中。

瑪麗的童年是很不幸的。當時,處於沙皇鐵蹄之下的祖國蒙受著恥辱,波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沙皇采取一切殘暴的手段,要扼殺這個英雄的民族,但波蘭人民並沒有被嚇倒,采取各種形式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瑪麗的父親和千千萬萬波蘭人一樣,酷愛自己的祖國。由於性格耿直,不肯作沙皇的馴順臣民,他經常受到特務的監視,並於1873年被降職降薪了。這時,瑪麗的母親患有非常嚴重的肺結核病。因為怕傳染她,母親甚至從來沒有親過她一下,是大姐代替母親照顧她的。

夜深了,喧鬧了一天的華沙城變得寂靜了。明亮的北鬥七星漸漸西斜,月亮高髙地掛在天上,似乎也想打瞌睡,休息一會兒。人們都關上了窗戶,拉上了窗簾。斯可羅多夫斯基夫人,催促著自己的孩子們回到臥室,到睡覺的時間了。這些孩子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叫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平時大家都叫她瑪麗亞,或者親昵地叫她瑪妮亞。她長大結婚後,人們都叫她居裏夫人。

每天晚上,孩子們都上床睡覺後,斯可羅多夫斯卡夫人都輕輕地走到床前,看看她的小鳥們是否都睡著了。她伸出瘦削的手,輕柔地撫摸著小女兒的額頭,輕輕地問:“睡著了嗎?我的瑪妮亞!”瑪麗幸福地閉上眼睛,期望媽媽在她的嘴唇上親吻一下。

她常常聽到小夥伴們講起媽媽的吻多麼甜蜜,她也見過母女緊緊擁抱的幸福情景,她多麼渴望媽媽緊緊地擁抱和親吻她,但她似乎不記得媽媽的這種愛撫。她記得,從她記事時起,媽媽對她表示愛撫的最親切的姿勢,就是這種撫摸。

斯可羅多夫斯卡夫人長得很美麗,彎彎的眉毛像新月一樣,灰色的眼睛總是含著溫柔的神情,美麗的長發簡單地編起來,樸素而大方。她彈著鋼琴,用悅耳的歌喉唱著流行的歌曲,令人心馳神往。她曾是一所小學的校長,她把那所寄宿女生學校辦得很出色,城裏有身分有地位的人家,都願意把女兒送到這所學校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