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的征途上居裏夫婦攜手並肩地前進。正當他們在度過結婚後的第十個年頭的時候,一場大禍從天而降,1906年4月19日,早飯後,夫妻倆在家匆匆分手,丈夫去一個飯店參加同事們的聚餐會。中午以後,居裏先生微笑著告別了參加聚餐會的同事,張開他那把大雨傘,急匆匆消失在滂沱大雨之中,他是趕到印刷廠校對自己文章的清樣的。但是,這一天恰巧遇到工廠的工人們在舉行罷工,印刷廠關著門,他進不去。於是,居裏先生懷著心事,若有所思地走在馬路上。突然,從前麵疾馳過來一輛滿載著六噸貨物的馬車,等他發現馬車,已經來不及躲閃,他跌倒在地上,馬車的後輪,壓碎了他的頭顱。這個偉大的學者,就這樣突然去世了。這噩耗,象像晴天霹靂,震昏了毫無思想準備的居裏夫人。居裏夫人又一次經受了人生的嚴峻考驗。痛定之後,她化悲痛為力量,毅然繼承了丈夫的事業,把科研和家務兩副重擔一起挑了起來。她的不幸遭遇和剛毅的精神,感動了巴黎大學。校方任命她為巴黎大學索爾本講座教授並兼任居裏實驗室主任。任命女性為教授,這在巴黎大學的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當局考慮到居裏教授生前的卓越貢獻和居裏夫人的艱難處境,決定給她一筆國家撫恤金。居裏夫人對此,堅強地回答說:“我不要撫恤金,我還年輕,我能賺出我和我的女兒們的生活費。”

雖然,悲痛的餘波並不能很快消失,甚至終生都不會消失;這災禍更激勵著居裏夫人在科學事業上奮勇向前。她認真地備課,下決心要把課講得同丈夫一樣好。她的絕妙的講課藝術,繪聲繪色的語言、精湛的學問,都如同丈夫一樣,博得了學生們由衷的讚揚!她苦心經營,多方奔波,按照丈夫生前的願望,創辦世界上第一個鐳學研究院,為人類培養關於放射科學的學者;她繼續研究著放射性這個專題,並且在居裏去世之後,又取得了一係列輝煌成就。1911年12月,她第二次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當時,全世界隻有她一個人,兩次榮獲諾貝爾獎金(到1980年為止),已經有3人兩次獲得諾貝爾獎金,但在全世界的女性科學家中,就是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第二個人能兩次獲得諾貝爾獎金。

超載的負荷,逐年積累起來的放射性中毒,這一切都損害了居裏夫人的健康。到了晚年,她有多種疾病纏身。眼睛患了雙層白內障,看到的物體是雙影,看不清玻璃試管上的讀數,更難以寫字。但是,這都難不倒她,她仍然堅持做試驗,堅持著書立說。她的耳朵裏經常發出嗡嗡聲;嚴重的腎髒病、肩骨痛、夢遊症,更使她虛弱、疲憊不堪。直到65歲的高齡時,她仍然通宵達旦、夜以繼日地工作著。這時她平均每天工作在14小時左右。有一次,為了提純鐧X,白天工作了一整天,夜晚她又守候在實驗室裏,連晚飯也顧不上吃;到了淩晨2時,試驗手續未完成,她還在崗位上堅守著。在她心目中,隻有儀器,忘記了自己的疲勞和饑餓,忘記了自己的一切。把自己全部的也是最後的心血,都用到科學事業上去了。35年來,鐳成了她的命根子。當她在1934年7月4日臨終前夕,她沒有呼喚與自己相依為命的兩個女兒的名字,卻斷斷續續地念叨著她寫的關於放射性的著作中的內容:“各章的分段,都應該是一樣的我一直在想著這個出版物”甚至連她吃藥用的茶杯和湯匙,在她的眼睛裏,也幻化成了實驗室的燒杯和供攪拌用的玻璃棒這是用鐳做的,還是用釷做的?”眾所周知,居裏夫人在她的青年時期就取得了傑出的科學成就,贏得了盛譽。

自從001年,科學家倫琴因發現了X光,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金以來,到1976年為止,全世界共有313位科學家獲得此獎。他們獲獎的平均年齡為52歲。其中,獲獎年齡最高的是87歲。從大量事實統計的結果,40~55歲被認為是科學家的黃金時代。居裏夫人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金,時年36歲;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金,年齡為44歲。這與科學史上的平均年齡狀況相比較,可以說成名很早。她的科學成就是在法國做出的,她把法蘭西當成自己的第二祖國,非常忠於和熱愛這個祖國。但是,最先承認她的科學成就,最早給她巨大榮譽的卻不是法國,而差瑞士、英國和美國等。當她與丈夫居裏在小木棚屋中剛剛發現了鐳的時候,她既無大學裏的教職;又無科學院裏的職位,也沒有工資收人,僅僅是與丈夫一起進行著誌願研究工作。在社會上,在科學界,當時她都沒有什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