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中君子
菊花,一名“治薔”,一名“日精”,一名“傅公”,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更生”,一名“陰成”,一名“朱贏”,一名“帝女花”。《埤雅》:“菊本作蘜,從鞠。鞠,窮也……華事至此而窮盡也。”
被譽為“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的菊花,即使是在颯颯西風起舞的秋天,才展露芳顏,但裝扮得世界卻格外迷人。
菊花的適應性強,對氣候和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我國各地均有栽培,微酸、微堿性土壤都能生長。小菊的耐寒力比大菊強,花經幾次嚴霜而不凋謝。溫度在10℃以上隱芽可以萌發,20℃至25℃的溫度最適宜生長。菊花耐幹旱,怕積水,喜疏鬆肥沃含腐植質多的沙質土壤、涼爽的氣候和充足的陽光。菊花有多方麵的經濟價值,其中杭菊可製成很好的清涼飲料。菊花不僅有觀賞價值,而且藥食兼優,有良好的保健功效。
菊花的來源、分布
菊花是菊科菊屬植物,學名為chrysanthemum.。在同屬的30餘種中,原產我國的17種。如野黃菊全國均有分布,紫野菊分布在華東、華北及東北地區,毛華菊分布在華中,甘菊多分布於東北及華北,小紅菊多分布於華北及東北,菊花腦產於南京。菊花種植遍布全國各城鎮與農村,尤以北京、南京、廣州、上海、杭州、青島、天津、開封、武漢、成都、長沙、湘潭、西安、沈陽、中山市小欖鎮等為盛。8世紀前後,作為觀賞的菊花由我國傳至日本,被推崇為日本國徽的圖樣。
17世紀末葉荷蘭商人將我國菊花引入歐洲,18世紀傳入法國,19世紀中期引入北美。此後我國菊花遍及全球。
菊花的形態特征與習性
菊花為多年生宿根亞灌木。營養繁殖苗的莖,分為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地上莖高0.2~2米,多分枝。幼莖色嫩綠或帶褐色,被色柔毛或茸毛。花後莖大都枯死。次年春季由地下莖發生萌芽。菊花葉係單葉互生,葉柄長1~2厘米,柄下兩側有托葉或退化,葉卵形至長圓形,邊緣有缺刻及鋸齒。葉的形態因品種而異,可分正葉、深刻正葉、長葉、深刻長葉、圓葉、葵葉、蓬葉和船葉等8類。菊花的花(頭狀花序),生於枝頂,徑為2~30厘米,花序外由綠色苞片構成花苞。
平時我們觀賞到的“菊花”,是為菊之頭狀花序,由無數朵真正的菊花所組成。花序上著生兩種形式的花:一為筒狀花,俗稱“花心”,花冠連成筒狀,為兩性花,中心生一雌蕊,柱頭2裂,子房下位1室,圍繞花柱生5枚聚藥雄蕊;另一為舌狀花,生於花序邊緣,俗稱“花瓣”,花內雄蕊退化,雌蕊1枚。舌狀花多形大色豔,形狀分平、匙、管、佳、畸等5類。瘦果(一般稱為“種子”)長1~3毫米,寬0.9~1.2毫米,上端稍尖,呈扁平楔形,表麵有縱棱紋,褐色,果內結一粒無胚乳的種子,果實翌年1、2月成熟。
瑰麗清雅,世間奇葩
菊花原產我國,並很早即為我國人民所認識,如兩千多年前的《禮記·月令》中就有“季秋之月……鞠(菊)有黃華(花)”的記載,屈原《離騷》中也有“夕餐秋菊之落英”這樣的詩句。其後,菊花逐漸成為中國的傳統名花之一,且位列“十大名花”之中。在早期,人們較為注重菊花的藥用功能與價值,至魏晉前後,才較多地被引入庭院,用以觀賞。到北宋時期,種菊、賞菊更大為盛行,並沿襲不衰。現在世界各國所栽培的菊花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我國傳入的。作為我國傳統的觀賞名花,菊花曆來十分受人推崇。
菊花品種繁多,花型、花瓣富於變化,花姿清奇高雅,花色潔麗多彩。每到深秋,百花凋謝,惟有那“羞隨眾草發,故犯早霜開”的菊花淩霜傲放,不僅成為人們觀賞的奇葩,也成為曆代文人吟詠、描繪的上佳題材。宋代,養菊達到鼎盛時期。開封當時是北宋的都城,養菊之風就更盛了。每逢重陽佳節,不僅民間有花市賽菊,而且宮廷內也養菊、插菊、掛菊花燈、開菊花會、飲菊花酒,這些在《東京夢華錄》一書中有詳細的記載。明代才子冒辟疆在其《影梅庵憶語》中還憶其與當時名妓董小宛於六曲屏風中夜賞“菊影”之事,真可謂愛菊之“菊癡”了。明代詩人李夢陽寫道:“萬裏遊燕客,十年歸此台,隻念秋色裏,忍為菊花來”。明代張岱的《陶庵夢藝》、清代王韜的《清蠕雜誌》均記載過當時的菊展,前者所記為克州士紳張氏的個人菊展,而後者則記述了上海城隍廟裏的菊花會,均極一時之盛。清朝乾隆皇帝遊開封禹王台賞菊時親書:“楓葉梧青落,霜花菊白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