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明癖”——陶淵明與菊的不解之緣
陶淵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名潛,東晉時潯陽郡柴桑縣(今九江市西南)人。他生活在充滿戰亂的時期,自幼博覽群書,有大濟蒼生的政治抱負,從29歲入仕途,曆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將軍、彭澤縣令等職,直到41歲歸隱。12年的仕途生活,使他看透了官場的腐朽和仕途的險惡,感到實現自己的理想沒有指望,與其與黑暗的勢力同流合汙,不如擺脫官場的羈絆,退歸田園,保全自己的品格和氣節。一個偶然的機會促使他毅然作出這一抉擇。
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8月的一天,擔任彭澤縣令的陶淵明聽說郡裏派了督郵(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員)來縣巡視。縣吏勸他穿戴整齊的官服去迎見督郵。陶淵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郵為名敲詐勒索的官員,氣憤地說:“我決不能為五鬥米(指奉祿)折腰,去迎奉伺候這種鄉裏小人。”他推說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喪;隻當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就掛冠解綬,辭官歸田了。
陶淵明常以菊花明誌,一生與菊花有著不解之緣。在《西京雜記》中有一個關於陶淵明飲菊花酒的故事,說是此公沒到次年九月九日就提前啟壇將未釀成功的菊花酒喝完了,連酒壇中菊花也撈起來吃完了。等到九月九日重陽這天,壇中什麼也沒有,隻好默默地坐在屋邊菊花叢中遙想美酒。恰在這時,王弘穿著白衣送酒來臨,陶公忍無可忍,摘下菊花蘸著酒就大喝起來。
陶淵明寫了不少與菊有關的詩,如《飲酒》之五,便是這方麵的代表作:“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酒能祛百慮,菊解製頹齡”最能表明陶公對菊花酒的偏好。菊花為陶淵明所最愛,它淩冰傲霜,風霜淬礪,堅守晚節,普濟世人,自香自珍的品格,代表著為人敬仰、高風亮節的君子風範!後人因陶淵明偏愛菊花之故,乃尊他為九月菊花之神;凡有人特別愛菊的,就稱之為有“淵明癖”。
飲酒賞菊——重陽節的重要活動
金風蕭颯,百花凋謝,獨有菊花淩霜怒放。菊花自古為我國人民所喜愛,每至重陽節,都要賞菊品茗賦詩。今人不限於重陽,每逢秋冬時節,各大城市都相繼舉辦大型菊展。不說賞菊聞香,單看“空穀清泉”、“嫦娥奔月”、“十丈珠簾”、“朱砂牡丹”、“黃鶯出穀”等含有詩情畫意的名字就使你心曠神怡。從古至今,有許多文人墨客賞菊賦詩,借菊抒情言誌。宋代詩人鄭思肖以“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來表現菊花的堅強性格。菊花亦同被譽為“四君子”中的一員。它“發於林凋後,豔於霜冷時”的頑強習性象征著高潔的精神與高尚的品格。它那麼典雅美麗,雍容華貴,無怪乎人們如此喜愛。一旦秋高氣爽,詩人墨客便會聚會而吟誦之。幾千年來,詠菊、頌菊、畫菊代有名家。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個“九”,故而叫“重陽節”,也叫“重九”節。
“重陽”曆來為文人雅士所重視。屈原《遠遊》:“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裏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複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