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則有:“餘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據傳,東漢方士費長房對他的弟子桓景說:“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家將要大禍來臨,令家人用紅袋盛滿茱萸,登上高山,飲菊花酒,方能避禍。”桓景謹遵師命,帶領全家老小上山避難,晚上回家時,發現家中的雞鴨全死了。從此,每逢九月九日重陽節,無論貧富,都要登高山,佩茱萸,飲菊花酒以避邪氣,相沿成俗。到了唐代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重陽節的活動很多,如出遊、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和飲酒等。
古人認為,菊花“服之者長壽,食之者通神”(晉·傅玄《菊賦》),故而叫它“長壽花”、“延齡客”。
菊花,除了觀賞價值外,也確是一味良藥,其性味甘苦、涼,有疏風、清熱、明目、解毒之功效。《藥性論》記載其功效為:“治頭目風熱,風眩倒地,腦骨疼痛,身上一切遊風,令消散,利血脈”。《本草綱目·附諸酒方》中載:“菊花酒,治頭風,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用甘菊煎汁,同曲米釀酒。”“王蘇改詩”緣菊起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生於北宋中期(公元1036~1101年)。他自稱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情,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是他詩文、書畫卻是名滿北宋。
宋朝流傳著“王蘇改詩”的故事。據載,蘇東坡任職湖州期滿後赴京等候新的任命。一天,他到當朝丞相王安石府上拜訪,被仆人安排在書房等候接見。閑來無事,他在書房隨意走動觀看,突然,他看到一首題為《詠菊》的詩稿,上麵隻有“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遍地金”兩句詩,沒有完稿。他認得這是王安石的筆跡,但卻想不通王安石怎麼會吟出這有悖常理的詩句來。因為據他看來:“黃花即菊花。此花開於深秋,其性屬火,敢與秋霜鏖戰,最能耐久,隨你老來焦幹枯爛,並不落瓣。說個‘吹落黃花滿地金’,豈不是錯誤了?”
這麼一想,蘇東坡不由興之所發,便舉筆舐墨,依韻續了兩句詩:“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寫了以後,他又覺不妥,擔心王安石責怪,便不待晤麵就一走了之。
後來,王安石得知蘇東坡續詩譏諷自己之事,便決定煞一下蘇東坡的傲氣,給他一個教訓。因為王安石所詠之菊乃是一特殊品種,此菊花產於黃州。不久,經王安石一番安排,朝廷任命蘇東坡為黃州團練副使。
果不其然,在蘇東坡赴黃州上任後的那年重陽節之後幾天,連日大風,蘇東坡與來訪的好友陳季常一道去後花園賞菊花,沒想到隻見菊花棚下滿地遍灑黃燦燦的菊花,枝上全無一朵。這一情景使蘇東坡目瞪口呆,半晌說不出話來。陳季常見而生疑。蘇東坡便坦誠地說道:“季常有所不知,平常見此花隻是焦幹枯爛,並不落瓣。去歲在王荊公府中,見他《詠菊》詩二句,道:‘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小弟隻道此老錯誤了,續詩二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卻不知黃州菊花果然落瓣!此老左遷小弟到黃州,原來使我看菊花也”。
難能可貴的是,蘇東坡在事實麵前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從此變得謙虛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