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古今百家話菊花(2 / 3)

芎菊上清丸

【組成】羌活600克,川芎600克,白芷600克,菊花600克,連翹600克,蔓荊子(微炒)600克,薄荷300克,防風600克,荊芥穗300克,槁本300克,黃芩600克,黃連600克,梔子600克,桔梗600克,甘草900克。上15味,水泛為丸。

【功效】疏風,清熱,止痛。

【方義分析】頭痛眩暈,多由於肺胃熱盛,風邪外襲,循經上犯頭目,阻遏清陽之所致。巔頂之上,惟風藥可以到達故用辛散上行之羌活善治太陽經頭痛、川芎善治少陽、厥陰經頭痛;白芷善治陽明經頭痛,共為主藥。菊花、連翹、蔓荊子、薄荷、防風、荊芥穗、槁本疏散上部之風邪,協助主藥,以增強解表祛風止痛之效,共為輔藥。黃芩、黃連、梔子清瀉內熱積火,又可兼製以上辛散風藥過於溫燥升散,為佐。桔梗載藥上行頭麵,清宣肺熱,甘草調和諸藥共以為使。全方辛溫、辛涼、苦寒並用,有疏風清熱止痛之功,對內熱熾盛、感受風邪,上擾清竅所致頭病眩暈等疾病極為合適。

【適應證】本方係表裏兼顧之祛風清熱止痛劑,多用於治療偏正頭痛、頭目眩暈、鼻淵腦病,風火牙痛等疾患,運用本藥的基本特征是:頭痛、頭暈、目眩、鼻塞,口苦咽幹,舌苔薄白或黃,脈弦數。這些指征體現了肝肺胃內熱積火,風邪外襲,循經上擾之病機,所以應用甚廣,如:

(1)偏正頭痛:表現為頭痛、眩暈、惡風,鼻塞流涕,口苦咽幹,或兼耳鳴,舌苔薄白黃,脈弦數或弦緊數。西醫診斷為神經性頭痛、三叉神經痛以及感冒頭痛等,有以上表現者屬此範圍。

(2)眩暈:頭暈、目眩,或鼻塞流涕耳鳴,咽喉不利,口苦咽幹等。西醫稱謂神經官能症等,有以上症狀者可用本藥。

(3)鼻淵:鼻流清涕,或濁涕,噴嚏或鼻塞,或兼頭痛,頭目不清,口苦咽幹等。西醫診斷之鼻竇炎、萎縮性鼻炎、過敏性鼻炎等,有上述表現者,可按此辨治。

(4)風火牙痛:牙痛齦腫,遇冷熱尤甚,牽引頭痛,兼頭暈,脈弦數,西醫之炎症性牙周病等,見以上表現者,可用此藥。

【製劑與規格】水丸。每百粒重6克。

【用法與用量】口服。每服6克,日服2次。體虛者及小孩酌減。

【注意事項】忌食辛辣油膩等食物。

杞菊地黃丸

【組成】熟地黃(240克),山茱萸、山藥(各120克),茯苓、丹皮、澤瀉(各90克),枸杞子、菊花(各60克)。上8味,煉蜜為丸。

【功效】補肝腎,明目。

【方義分析】六味地黃丸功能補益肝腎,菊花、枸杞子有明目作用,以主要用於肝腎不足、頭昏眼花、視物模糊的病症。

【適應證】肝腎不足,頭暈耳鳴,視物模糊。

【製劑與規格】小粒(蜜)丸劑:500克袋裝。

【用法與用量】日服2次,每次9克,吞服。

巨勝丸

【組成】巨勝子、甘菊花、旋覆花、白芷、畢澄茄、牛膝(去蘆頭)、覆盆子、熟幹地黃(焙幹)以上皆用30克,旱蓮子25克。以上12味藥各修事畢(除巨勝子外),共研為細末,再與野芝麻(即巨勝子)同碾細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補氣養血,填精補髓。

【方義分析】本方以巨勝子補肝益腎為主藥,牛膝、覆盆子、熟幹地黃補腎益髓,菊花、旋覆花聰耳明目,畢澄茄和胃健脾,複加旱蓮子滋陰生津。常服可添精補髓,益壽延年。

【適應證】治療男子筋痿,少腹不利,小便頻數,腰背痛悶,久立則腿膝麻冷難以屈伸,健忘,耳內蟬鳴。久服此藥補氣養血,壯補元陽,須發返黑,令人不老,添精補髓,益壽延年,神效不可具述。婦人服之亦可。

【用法與用量】每次服四五十丸,空心食前溫酒下,日進30克,常服之。

【注意事項】服此藥時,忌羊血、生蔥、蘿卜。

延壽丹

【組成】鬆脂(依法煮煉令為黃白色)900克,茯苓300克,甘菊花300克,柏子仁300克。上藥共研細末,煉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補精髓,益氣,壯元陽。

【方義分析】鬆脂、柏子仁益精補髓,茯苓、甘菊花健脾、益氣、明目。

【適應證】治療腎經不足,精血不適,髓海空虛。

【用法與用量】每次服20丸,空心溫酒送下,或用鹽湯送下,每天服3次。

益壽地仙丸

【組成】甘菊花30克,枸杞子60克,巴戟天60克(去心),肉蓯蓉50克。上藥共研細末,煉蜜和丸,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補五髒,填骨髓,續絕傷。

【方義分析】本方以巴戟天、肉蓯蓉補腎益髓,枸杞、菊花明目、補肝腎。

【適應證】適用於腎虛、目花耳鳴、大便秘結。

【用法與用量】每次服30丸,空心鹽湯送下。桑菊飲

【組成】桑葉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連翹6克,甘草2.5克,葦根6克。

【功效】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方義分析】本方證為外感風熱,病邪從口鼻而入,以邪在肺絡為病變中心,故以咳嗽為主症。受邪輕淺,所以身不甚熱,口微渴。治宜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方中桑葉味甘苦性涼,疏散上焦風熱,且善走肺絡能清宣肺熱而止咳,用以為君。菊花散風熱,清利頭目而肅肺;杏仁、桔梗宣利肺氣而止咳,三者共為臣藥。連翹清熱解毒,薄荷疏散風熱,蘆根清熱生津止渴,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且與桔梗相合而利咽喉。諸藥相伍,使上焦風熱得以散,肺氣得以宣暢,則表證解,咳嗽止。

【適應證】風溫初起,但咳,身熱不甚,口微渴,脈浮數。用於治療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急性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屬風熱犯肺之輕證者。

【用法與用量】水兩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五味消毒飲

【組成】金銀花20克,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各15克。

【功效】清熱解毒,消散疔瘡。

【方義分析】五花皆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合用可加強其解毒、消癰、療瘡之力,起到勢大力宏的作用。

【適應證】疔瘡初起,發熱惡寒,瘡形如粟,堅硬根深,狀如鐵釘,以及癰瘍癤腫,紅腫熱痛,舌紅苔黃,脈數。

【用法與用量】水一盅,煎八分,加無灰酒半盅,再滾二三沸時,熱服被蓋出汗為度。

現代家庭實用小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