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古籍對菊花的論述
1.菊花,功效卓著
菊花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說它“主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本草綱目》認為:“菊花,昔人謂其能除風熱,益肝補陰。蓋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髒也,補水所以製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則風熄,火降則熱除,用治諸風頭目,其旨深微”。《本草備要》言其“味兼甘苦,性稟平和,備受四氣,冬苗、春葉、夏蕊、秋花。飽經霜露,得金、水之精居多。能益金、水二髒,肺腎。以製火而平木,心肝。水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故能養目血,去翳膜。與枸杞相對蜜丸久服,永無目疾”。二者觀點基本一致。
《本草綱目拾遺》謂:“黃茶菊:明目祛風,搜肝氣,治頭暈目眩,益血潤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氣、止咳逆,清三焦鬱火,聞肌熱,入氣分”。明確提出黃菊和白菊功效不同。《牧署閑談》雲:“真菊延齡,野菊瀉人。術、枸杞、地骨皮為使。黃者入陰分,白者入陽分,紫者入血分。可藥可餌,可釀可枕,仙經重之”。《本草崇原》:“菊稟秋金清肅之氣,能治風木之火熱也。皮膚死肌,惡風濕邪而成風濕之痹證,則為皮膚死肌。菊稟金氣,而治皮膚之風,兼得陽明土氣,而治肌肉之濕也。周身血氣,生於陽明胃府,故久服利血氣轉身,血氣利而輕身,則耐老延年”。可見菊花不僅能治病,還有養生延壽的功效。其應用方式,除配方煎成湯劑內服外,還可做成藥枕及釀酒等。如《荊楚歲時記》上說:“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史正誌《菊譜·序》說:“漢俗,九月飲菊酒以拔除不祥。”
2.菊膳,芳香可口
菊花亦可入膳。屈原在《離騷》中有詩:“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晉代傅玄在《菊賦》中說得更明白:“掇以纖手,承其輕巾,揉以玉英,納以朱唇。”劉蒙《菊譜》中,稱陶弘景所說的真菊為“甘菊”。他說:“甘菊,一名家菊,人家種以供蔬茹。凡菊葉皆深綠而厚,味極苦,或有毛。惟此葉淡綠柔瑩,味微甘,咀嚼香味俱勝,擷以作羹及泛茶,極有風致。天隨之(即陸龜蒙的別號)所賦即此種,花差勝野菊”。王象晉的《群芳譜》進一步考曰:“甘菊,一名真菊,一名家菊,一名茶菊。花正黃,小如指頂,外尖瓣內細。萼柄細而薄荷。枝幹嫩則青,老則紫,實如葶藶而細。種之亦苗,人家以供蔬茹。早時食菊花,揉以玉英,納以朱唇,也就是生嚼。所謂‘無物咽清甘,和露嚼野菊’”。甚至明萬曆進士謝肇在《五雜俎》中還這樣記載:“古今餐菊者多生咀之,或以點茶耳,未聞有為羹者”。
其實南宋張早寫過《續杞菊賦》,賦中說杞與菊“滑甘靡滯,非若他蔬,善嘔走水”。《三才圖會》:“甘菊莖紫,氣香味甘,花深黃,單葉,蒂有粥膜衣者為真。取花作糕或鹹烹飲佳”。林洪的《山家清供》中就記有三種食菊方法。“紫英菊”:“春采苗葉洗焯,用油略炒熟,下薑鹽作羹,可清心明目,加枸杞尤妙”。“金飯”:“紫莖黃色菊英,以甘草湯和少許焯過,候粟飯稍熟同煮,久食可以明目遷齡。苟得南陽甘穀水煮之,尤佳也”。“菊苗煎”:“采苗湯瀹,用甘草水調山藥粉煎之以油,爽然有楚畹之風”。
到了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記油煎法和涼拌法:“甘菊花春夏旺苗,嫩頭采來湯焯,如法食之,以甘草水和山藥粉拖苗油,其香美佳甚”。其“如法”所說是:“凡苗采來洗淨,滾湯焯起,速入水漂一時,然後取起榨幹,拌料供食,其色青翠不變如生,且又脆嫩不爛,更多風味”。《遵生八箋》中還有“菊苗粥”做法:“用甘菊新長嫩頭叢生葉,摘來洗淨細切,入鹽,同米煮粥,食之清目寧心”。
清代,朱彝尊有菊花餅法:“黃甘菊去蒂,搗去汁,白糖和勻,印餅。加梅鹵成膏,不枯,可久”。《仙經》也記:“或用淨花,拌糖霜搗成膏餅食”。吃菊花最有名氣的地方,是廣東小欖。《嶺南雜記》:“小欖之菊花餅,中含菊花,較之杏仁餅尤為美味。菊花肉丸風味亦殊不俗,非他處所可比擬者也”。
3.菊茶,抗衰明目
俗話說:“常飲菊花茶,老來眼不花”。文人雅士常以菊代茶,並賦詩吟頌,陸遊有“何時一飽與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的詩句。唐詩有雲:“九月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介助茶香”。又有宋詩雲:“妍暖春風蕩物華,初回午夢頗思茶。難尋北院浮香雪,且就東籬拮嫩芽”。這些詩裏麵主要說的就是用菊花泡茶。宋人洪景嚴也有讚美菊花的詩句:“築台結閣兩年華。便覺滋涎滿曲豐。戶小難禁竹葉酒,睡多須借菊花茶”。民間還流傳著“菊花二朵一撮茶,清心明目有壽加”。的諺語。我國民間喜歡飲用菊花茶防病療疾、益壽延年的做法,已有悠久的曆史。菊花甘苦而涼,輕清氣香,泡水代茶飲,芳香幽雅,回味無窮,四季皆宜,尤其中老年人作為日常保健飲品,抗衰明目、輕身延年,頗為實用。
古人認為,茗茶多用白菊花,故白菊又有“金芯”之美稱。若能在菊花茶中適當配以相應中藥,又可治療多種疾病。如菊花配茶葉,不僅芳香可口,且能解除疲勞。配枸杞,則色香味更佳,不惟明目,延齡尤良。配桑葉泡茶,可治風熱感冒,風火目疾。配胖大海,能清火利咽,通便秘。配山楂、決明子泡茶,又能治療高血壓、高脂血症。配金銀花,則可防治小兒痱子及瘡腫。菊花泡茶調蜂蜜,可治冠心病。
4.菊酒,祛病避邪
用菊花釀酒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史書中還有這樣的記載:晉代愛菊詩人陶淵明,在一年的重陽節裏,采了一大束菊花,獨自坐在菊花叢中,忽然江州刺史王弘送酒來,他抱酒痛飲,以菊花為下酒菜,大醉而歸。
《西京雜記》中記載:“菊花歸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謂之菊花酒。”並說:“菊花酒,服之輕身耐老,令人長壽。”明代李時珍稱菊花酒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功效。難怪南宋詩人陸遊一次患病飲了“菊花酒”之後,霍然病愈,樂極作詩:“菊得霜乃榮,惟與凡草殊。我病得康健,每卻童子扶。豈與菊同性?故能老不枯”。明代戲曲作家高濂,號瑞南道人,在其養生學專著《遵生八箋》中介紹了兩種製菊花酒的方法:一種是九月間擇待舒半開的菊花,連帶少許莖葉,一並搗碎,拌和在蒸熟的秫米醪酪裏發酵,到來年九月,開封榨漉成酒;另一種簡單做法,一般家庭都可製作。十月菊花盛開時,采摘菊花去蒂,取純淨花朵二斤,浸泡在十斤好酒中,密封十天左右,就可飲用。鮮豔的菊花,使人目迷神怡,醇厚的美酒,令人情怡心醉,菊花和美酒溶釀在一起,色、香、味和諧地配合,視覺、嗅覺和味覺美妙的體驗聚集一起,的確成為人們一種更高更美的享受。
記載菊花的古書
宋代以來,菊花栽培日盛,其品種也越來越多,並出現了有關菊花的專著。現存最早的菊花專書為宋朝劉蒙(又作劉蒙泉)的《菊譜》,其後著名的還有宋代史正誌的《菊譜》、範成大的《範村菊譜》,元代楊維幀的《黃華傳》,明代黃省曾的《藝菊書》,及清代陸廷燦的《藝菊誌》等,共有約40種之多。其所載的菊花品種,宋代時為30餘種,元、明時增至一二百種,清代達300餘種。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十五曾概述當時情況道:“菊之品凡百種,根自生,莖葉花色,品品不同。宋人劉蒙泉、範致能、史正誌皆有《菊譜》,亦不能盡收也。其莖有株蔓、紫赤、青綠之殊,其葉有大小、厚薄、尖禿之異,其花有千葉單葉、有心無心、有子無子、黃白紅紫、間色深淺、大小之別,其味有甘、苦、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分辨甚為周詳。不過,若從觀賞的角度看,其品類重在花型與花色的不同。古代驗方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