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酮是抗菌抗衰老的利器
現代研究表明,菊花具有抗菌、抗炎、抗自由基、抗氧化、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的作用,以上生物學效應是與其所含的酚類化合物,尤其是黃酮的作用密切相關的,傳統認為黃酮類成分是菊花抗菌作用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菊花治療高血壓和冠心病的主要有效成分。
黃酮類是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一大類化合物,大多數是有顏色的。藥理學證明,這類物質有維持血管正常滲透性、防止毛細血管變脆和出血、擴張冠狀動脈、影響血壓、抗菌、消炎、抗腫瘤,能夠淨化血液,減少自由基的損傷,預防過氧化脂質形成,排除體內毒素。因此被譽為“血管清道夫”、“微循環的保護神”。常食富含黃酮類化合物的食物,不僅可以防止血管硬化、改善微循環、祛病強身,還可以使肌膚細膩,青春常在。
菊花的黃酮類化合物主要作用有木犀草素、芹菜素、芹菜素-7-葡萄糖苷、大波斯菊苷、刺槐苷等。木犀草素可能是菊花抗菌消炎的又一主要成分之一。其濃度為1∶350000時有抑製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的生長,在體內亦有較強的抗感染作用,同時可明顯抑製大鼠植入羊毛球所致的發炎過程,可使大動脈壓增加而降低靜脈壓,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對兔離體小腸、豚鼠氣管平滑肌及回腸有解痙作用。同時,可抑製NK/LY腹水癌細胞的增長。德國研究者利用一種從菊科植物提取的黃酮類化合物製成的藥物,以8個星期為1個療程,用以治療肝髒中毒的患者,共觀察2637個病例,雖然療程的時間很短,但有88%的患者獲得改善,而且該藥劑十分安全,隻有0.8%的患者有不良反應。事實上,黃酮類化合物對肝髒有保護作用,以四氯化碳誘發試驗大鼠肝硬化,再在大鼠的飲水中添加黃酮類化合物,他們發現許多大鼠因此而沒有肝硬化的現象,因而篩選出多種保肝藥物。故而可以推斷,含量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是菊花藥理活性的物質基礎之一。
功能眾多的揮發油
揮發油是指植物體存在的一類具有揮發性、可隨水蒸氣蒸餾出來的油狀液體,具有較濃鬱的香氣,我們所聞到的菊花香氣主要是來自於其所含的大量揮發油。揮發油有多種生理作用,現代研究表明,一般具有止咳、平喘、消炎、驅風、健胃、解熱、鎮痛、解痙、抗癌腫、利尿、降壓、強心等作用。菊花揮發油的作用不僅在醫藥上,在香料工業、日用食品工業及化學工業中也是重要的原料。
不同產地、不同品種的菊花揮發油組成和含量也不完全相同。懷菊花為產於河南省武陟縣的道地藥材,科研工作者利用毛細管氣相色譜-質譜-計算機聯用技術分析了懷菊花揮發油的化學成分,鑒定了45個化合物。主要成分為β-水芹烯、對聚傘花烯、菊烯酮、1,8-桉油精、冰片、檜烯及菊藍烴,鑒定出的成分占揮發油總成分的86.3%,其中主要為單萜烯類、倍半萜烯類及其含氧衍生物,如β-水芹烯、對聚傘花烯、1,8-桉油精、菊烯酮、冰片、檜烯等,其含量總和占已知成分的49.4%。同河北祁菊揮發油化學成分相比較,懷菊花揮發油化學成分組成與其相似而不完全相同,其顏色區別於其他產地菊花揮發油的草綠色,而呈現特征的藍色,顯示出產地對其化學組成的影響。其中含有的菊藍烴類成分是決定其顏色的主要組分,另一方麵,所含的1,8-桉油精具有明顯的解熱、消炎、抗菌作用,對聚傘花烯、α-蒎烯等也具殺菌作用,冰片有發汗、興奮、抗感染、強心功能等,也表現出懷菊揮發油綜合的藥理作用。
在河南武陟縣還有一種“大懷菊花”,是由亳菊移栽變異的菊花品種,外觀與形態與同一地區出產的懷菊花相似,但對二者揮發油組成與性質的分析發現,二者存在明顯的差異。實驗中從懷菊花63個組分中分離鑒定了40個化合物,約占揮發油總含量的82.68%,從大懷菊揮發油的41個組分中檢出鑒定了27個化合物,約占揮發油總含量的81.89%。懷菊揮發油主要成分含有聚傘花烯3.06%、桉油精9.70%、菊烯酮9.57%、樟腦2.51%、龍腦3.48%、菊烯酮乙酸酯11.01%、β-石竹烯3.75%和喇叭茶醇4.40%等。相比之下,大懷菊揮發油相應組分的相對含量則顯示出明顯的差異,α-蒎烯等單萜類含量很少或不含有。其揮發油成分主要有菊烯酮4.89%,樟腦2.47%,龍腦3.07%,菊烯酮乙酸酯13.75%等等,結果顯示二者揮發油各組份相對含量的分布明顯不同。提示懷菊與市售同稱懷菊的“大懷菊”在性狀上有明顯差異,其藥理作用也勢必有所不同;同時也提示,相同產地、相同種屬的菊花,會因栽培變異而使揮發油化學成分的組成與分布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