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再辨菊花與菊花的種類(1 / 3)

菊之一身皆可用

菊花全身都是寶,菊花可以釀藥酒,製藥茶,做藥枕,菊苗可以作菜食用,根亦可以入藥。宋代文人蘇東坡對食菊頗有研究,他不但食菊之花、葉、苗,還食菊之根,並且發明了菊花的多種食用方法,為後人所津津樂道。喜歡美食的蘇東坡,還發明一種做魚的方法,即在煮魚的時候,先用冷水洗淨,再抹一層鹽,塞入甘藍嫩心於魚腹,加菊花煎熬,再灑酒和醃蘿卜,最後加些橘皮,趁熱上餐桌,清香四溢,令人胃口大開。這種做法大家不妨試一試。

黃、白菊各有千秋

祖國醫學認為,菊花性涼味甘苦,歸肺肝二經,具有疏風、清熱、明目、解毒的功效,可治療頭痛、眩暈、目赤、心胸煩熱、疔瘡、腫毒等症。市售的桑菊感冒片、杞菊地黃丸等中成藥都含有菊花。

藥用菊花又稱寅菊、甘菊、藥菊等,花朵不大,有黃、白兩種。一般認為黃菊功效偏於疏散風熱,白菊偏於平肝明目,所以風熱上攻之感冒、目赤疼痛、咽痛齒腫,用黃菊為好;高血壓之眩暈、頭痛,更年期之煩躁易怒等,選白菊猶勝一籌。由於產地和加工不同,商品上分為杭菊、亳菊、祁菊、滁菊、貢菊、懷菊、黃菊花和濟菊等。

菊花在國外

菊花在8世紀前後,由我國傳到日本。大約在1688年,有“海上車道夫”之稱的荷蘭人,引進了6個漂亮的菊花品種,花的顏色分別為淡紅、白色、紫色、淡黃、粉紅和紫紅。1751年,瑞典著名植物學家林奈的學生奧斯貝克從澳門帶回一種野菊花到歐洲。1789年,英國當時的皇家學會主席班克斯又重新引進中國的菊花,據說其後英國栽培的菊花主要由此種培育而來。後來,在1798年到1808年間又有8個新的品種被直接引種到英國。

1804年,英國一些精幹的園林藝術家成立了“倫敦園藝學會”(1860年改名為“皇家園藝學會”)。這個學會的成立對西方世界尤其是英國在華收集觀賞植物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一個英國學者曾經寫道:中國花卉“與我們自己的完全不同,不僅僅體現在植物的類別,而且還體現在其被使用的方式和安排它們時顯露的美學價值。……甚至在遠東被用於園林和植物中的象征手法也提供了思想的源泉。到18世紀末的時候,中國的東西成了一時的流行時尚。”正因為如此,這個學會從成立開始,就想方設法大量引種包括菊花在內的中國花卉。

菊花受到西方人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菊花盛開於秋天,此時其他的花很少,而且花期長。作為一種時令花卉,其觀賞價值是十分突出。當時園藝學會的秘書薩本就指出了這一點,同時認為園藝學會的植物園裏雖已栽有12個菊花品種,但與中國還擁有大量的菊花品種相比較,非常必要作進一步的收集。

選購菊花的注意事項

菊花的有效成分含量可作為質量鑒別的客觀標準,由於菊花成分複雜,單獨測定某種成分比較困難,如木犀草素含量僅0.031%~0.066%,揮發油含量僅為0.1074%~0.2144%。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分析尚未見報道,科研工作者建議用綠原酸的含量作為菊花質量控製的標準。綠原酸的藥理活性與菊花的功用是相符的,而且,綠原酸含量相對較低者,香氣一般偏弱,花序多破碎,色澤偏暗,多呈淺棕色或淺棕褐色,這些性狀的差別可能為加工方法不佳或貯存條件不良所致,因此用綠原酸含量作為菊花的質量控製指標是可行的。

菊花除供應藥用外,還廣泛用於保健品及食品飲料等的原料,不法藥商出於利潤考慮,常有在菊花中加入白糖,選購時應注意鑒別。菊花體輕,質柔潤,鬆脆,放入水中漂浮於水麵;氣清香,味甘,微苦。摻糖菊花質沉而軟,用手搓之,粘手,放入水中立即沉於水中,有濃烈的蔗糖氣,味極甜。可用以下方法檢驗:稱取菊花5克,置燒杯中,加水15毫升輕輕攪拌,水溶液立即變為黃綠色混濁,總苞片離散,用濾紙過濾,殘渣再分別加10、5毫升水輕輕攪拌後,過濾,合並3次濾液於稱量過的蒸發皿中加熱蒸發至幹,可見淺黃白色的白糖,根據計算得此摻糖菊花中含白糖達31.6%(3次平均值)。說明菊花是經浸白糖處理的,建議商家或消費者在收購及驗收時不能隻看外觀,應加以檢驗。

菊花雖好,但非人人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