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再辨菊花與菊花的種類(2 / 3)

菊花雖然有如此多的好處,但使用起來也並非絕對安全。古代本草文獻多言其無毒,現代研究亦認為其毒性微乎其微,品質好者用起來則更加安全。不過,菊花性微寒,比較適合於陰虛陽亢體質的人服用,而對於虛寒體質尤其是胃寒之人則不適宜長期服用。《本草彙言》認為菊花對於“氣虛胃寒,食少瀉泄之人,宜少用之”。現代研究也發現,極少數人長期大量服用菊花製劑會出現食欲減退、腹痛腹瀉等症狀,所以在使用時應多加注意,出現用藥反應需立即停藥。

菊花產地眾多,品種多樣,不同產地出產的菊花各有特色,不同的菊花性狀、功效各有不同。每個品種各有什麼特色呢?下麵一一介紹。

貢菊

“黃山貢菊”始於宋,盛於元、明、清。它以藥用保健功能眾多和優異的品質被中國藥典譽為“菊中之冠”和“民族瑰寶”,故曆代歲歲進貢。本品采製精細,分批采摘,密室烘焙。烘幹色白如鮮,不同於其他菊花的栽培管理,對土質、氣溫、幹濕水分的要求都有它的特性。屬純天然飲用佳品,讚譽馳名中外。

本品頭狀花序呈不規則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9~25毫米。無花序柄。舌狀花數層,黃白色,不規則扭曲,皺縮。管狀花較少,兩性,淡黃色,位於中央,多藏於舌狀花中。體輕,鬆脆。氣香濃鬱,味甘,是衝泡菊花茶的佳品。

黃山貢菊原名徽菊,主產於安徽省歙縣。相傳清代光緒年間,因迅速治愈了皇宮內流行猖獗且久治不愈的紅眼病而名揚京城,成了徽州府每年必須向朝廷進獻的貢品。徽菊由此改稱貢菊,又因其地處黃山地區,故又稱“黃山貢菊”。它不僅具有藥用功能,且因其色、香、味、形俱佳,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將其作為高檔飲品飲用,暢銷國內外市場,並榮獲1998年第二屆國際“一村一品”名優、土特產、新產品技術博覽會金獎。

亳菊

亳州乃曆史名人華佗、曹操的故鄉,又是全國最大的中藥材交易集散地,該中心日上市品種2500餘種,上市量6000噸,年成交額達50億元以上。當地主產品種亳菊等中藥材更是被國家冠入《中國藥典》而享譽國內外。

亳菊花主產於安徽亳州、渦陽及河南商丘。本品頭狀花序呈倒圓錐形或圓筒形,鬆散,有時稍壓扁而呈扇形,直徑15~30毫米,具花序梗,總苞呈碟狀,總苞片3~4層,頂端鈍圓,邊緣為較寬的膜質。外層苞片倒卵形,黃綠色或褐綠色,外麵被有柔毛。中層及內層苞片橢圓形,淡黃綠色。花序盤半球形或圓錐形,上著生有多數大小不一的鱗片狀棕色苞片,鑽形,長1~2毫米,輕輕扯去小花後明顯可見。舌狀花多自然伸直,數層,雌性,類白色,多縱向皺縮,管狀花少數或無,兩性,黃色,位於中央,常隱於舌狀花中,頂端齒裂,裂片三角形。瘦果不發育,無冠毛。體輕,質柔潤,幹時鬆脆。氣清香,味甘,微苦。

滁菊

安徽滁菊氣味幽香,尤其是絨球形的菊花,是藥中珍品。本品頭狀花序蜷縮成為不規則球形或扁球形,緊密,直徑15~25毫米。無花序柄。花序盤內部無鱗片狀棕色苞片。舌狀花數層,位於外圍,雌性,類白色,不規則扭曲,多向內卷邊緣皺縮,頂端微裂。管狀花多數,形成管狀花盤,兩性,黃色,位於中央。體稍重,質柔潤。氣香濃鬱,味甘微苦,也是較佳的品種之一。

滁菊在滁州有上千年的曆史,早在宋慶曆年間,滁州琅玡山中就有一采摘山茶菊(滁菊)的老嫗,人們敬稱為菊太。她以滁菊配以草藥,精製滁菊養生茶,為村民防病除邪,效果甚好,聲名遠播滁州及臨近州縣。宋朝時任滁州太守的歐陽修評價滁菊為“滁州山水絕也,吾得此茶幸也”。光緒二十年(1895年)出版的《滁州誌》中寫道“甘菊產大柳者佳,謂勝於杭產,而不可多得”,“滁菊和茶飲之可清熱,頗為藥商、茶商所重”。同年,滁州地方政府應詔把滁菊花列為貢品,所以人們又把滁菊稱為“滁貢菊”。

杭菊

本品藥材常以多個頭狀花序粘連成圓餅狀,直徑為30厘米左右,厚約1厘米。頭狀花序呈扁球形,直徑25~40毫米。無花序柄。舌狀花多粘連數層,位於外圍,雌性,平展可或微折疊;白色者稱杭白菊,黃色者稱杭黃菊。管狀花較多,形成管狀花盤,位於中央,體稍重,氣清香,味微甘,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