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蟲害的防治
主要病害有鏽病、黑斑病和灰黴病。鏽病危害葉和莖,以葉受害為重,可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灑。黑斑病主要危害葉片,可用等量式波爾多液噴灑防治。灰黴病可危害花、葉、莖等,發病初期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灑。蟲害有蚜蟲危害,可用40%氧化樂果乳油1500倍液噴殺。
采收加工,以備享用
1.采收
由於產地及品種不同,花期不同,因此應分期采收,在花瓣平直,花心散開2/3,花色潔白時進行。不采露水花,以防腐爛。安徽地區10月下旬開始采花。浙江地區頭花在11月上旬,頭花約占產量50%,二花須隔5天後采摘,約占產量30%,三花在二花7天後采摘,約占產量20%。邊采花邊分級,鮮花不堆放,置通風處攤開,及時加工。
2.加工
杭菊、黃菊采用蒸熟曬幹的方法。鮮花采收後,分級攤晾半天,加工步驟為上籠、蒸煮、曬白點。上籠厚度以4朵花厚為好;蒸煮火力要均勻,一鍋一籠,籠內溫度90℃左右,時間3~5分鍾,蒸煮後的菊花,倒在蘆簾或竹簾上曬,日曬3天後翻1次,然後置通風的室內攤晾,1周後收獲,數日再晾。
亳菊采收後陰幹,硫磺熏白,曬幹而得。
菊花的貯藏方法
菊花宜密封保存。在環境相對濕度保持在65%以下時,可使菊花的色澤保持自然不變。綠原酸為菊花的生理活性成分,如貯存不當,可造成其含量的損失,影響藥效,實驗表明菊花中綠原酸的含量在相對濕度65%時,其在貯存過程中降低程度較相對濕度65%以上明顯減少;而如果在避光環境下保存則綠原酸含量降低最少;貯存環境相對濕度大於65%時,菊花容易吸潮,由於含水量增加,容易氧化變色,有效成分明顯破壞,且極易發生黴變。
野菊花
成分存差異
野菊花P的含量高於藥用菊花;Sr的含量高於菊花3~4倍;Mn的含量也高於菊花(貢菊除外);而Fe、Ni的含量較低。有害元素Pb的含量也較低。
野菊花中Ca、Mg、S和K的含量也很高,B、Fe、Mn和Zn也有一定的含量。杭白菊中Mn、Se、S的含量明顯高於其他品種,荷蘭菊與其他品種相比,Cu較高,Co較低,人工栽培的菊花K、P含量明顯高於天然菊花。
菊花中的氨基酸含量以野生菊最高,藥用菊其次,栽培菊最少。如果以栽培菊的氨基酸含量為100%計,則野生菊為313%,藥用菊為241%。菊花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以野生菊最高,為3.413g/100g鮮重,藥用菊次之,為2.766g/100g鮮重,栽培菊最少,為1.438g/100g鮮重。
藥理有變化
1.抑菌作用
解脲脲原體(Ureaplasmurealyticum,Uu)不僅引起男女泌尿生殖道感染,也是男性不育及女性不良妊娠的重要原因。由於Uu沒有細胞壁結構,不被青黴素類藥物所抑製。野菊花有較強的抑菌作用,野菊花的抑菌效果隨藥物濃度的增加,Uu陽性菌落的檢出率亦相對降低,對細胞無明顯毒性。野菊花在體外具有明顯抑製Uu生長的作用,且與藥物濃度成正相關。
野菊花水劑可抑製金葡菌、大腸杆菌、痢疾杆菌等一般致病菌,且對異煙肼、鏈黴素和氨基水楊酸鈉耐藥或敏感的結核杆菌以及卡介苗也均有明顯的抑菌作用。野菊花水劑還能抑製金葡菌血漿凝固酶的形成,並有抑製金葡菌溶血素溶解綿羊紅細胞的作用。
野菊花水提物與揮發油均具抑菌和抗病毒活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綠膿假單胞菌、福氏誌賀菌的抑製作用及抗病毒活性,水提物強於揮發油,而對肺炎鏈球菌,則剛好相反。
2.抗氧化作用
野菊花水提液體外可抑製大鼠心、腦、肝、腎組織自身過氧化脂質及由H2O2引發的紅細胞脂質過氧化及溶血;小鼠灌胃給藥可顯著升高全血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過氧化氫酶(GAT)活力。
自由基的醫學研究表明,炎症、腫瘤、組織缺血再灌注損傷均與活性氧引發的脂質過氧化(LPO)密切相關。
大量研究表明,炎症、缺血組織再灌注時均可產生較多的氧自由基,它可以引發生物膜中脂質過氧化,生成脂質過氧化產物,從而使生物膜遭到破壞,因此清除氧自由基、抑製脂質過氧化反應,可以消除炎症、減輕組織缺血再灌注損傷。野菊花水提液體外具有較強的抗脂質過氧化作用,提示其抗炎症及心肌梗死作用可能與其對脂質過氧化抑製作用有一定關係。
野菊花水提液對H2O2引發的紅細胞脂質過氧化、紅細胞溶血均有很好的抑製作用,而且LPO抑製率與溶血抑製率大小趨勢一致。H2O2屬活性氧,在一定條件下可產生活性更強的羥自由基,從而引發紅細胞膜脂質過氧化,野菊花水提液對該脂質過氧化有很強的抑製作用,而且其抑製作用的大小與溶血抑製率大小趨勢一致,提示其對溶血的抑製可能與其抑製膜脂質過氧化,從而增加膜穩定性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