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菊花的栽培與貯藏(1 / 3)

菊花的習性與栽培

菊花為多年生草本。莖直立或開展,粗壯而多分枝,小枝青綠色或帶紫褐色。葉大,卵形至廣披針形,邊緣有粗大鋸齒或深裂,基部楔形,有柄。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微有香氣。我國栽培的盆菊常分為平瓣、匙瓣、管瓣、桂瓣和畸瓣5大類44個花型。

菊花以宿根越冬,開春後在根際周圍發生許多蘖芽,隨著莖節的伸長,基部密生許多須根。苗期生長緩慢,苗高10厘米以後,生長加快,苗高50厘米後開始分枝,植株發育到9月中旬,不再增高和分枝,9月現蕾,10月開花,11月盛花,花期30~40天。入冬後,地上莖葉枯死,在土中抽生地下莖。一般母株能活3~4年。頭狀花序由300~600朵小花組成,瘦果柱狀,種子細小,千粒重僅1克。能在低溫下發芽。在密封條件下,種子生命力能維持3~4年。

菊花喜溫暖,耐寒冷,適應性較強,黃河流域以南大部分省區均可露地栽培。氣溫穩定在10℃以上開始萌芽出苗,芽梢能耐-5℃低溫,宿根能耐-17~-16℃低溫,低於-25℃發生凍害。在短日照下能提早開花。在陽光充足,營養良好的條件下,植株發育健壯開花多。

菊花對土壤要求不嚴,以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壤土,沙壤土、黏壤土為好。連作病害較重,生產上多與其他作物輪作,前作以麥子、水稻、元胡、蠶豆等作物為好,也可與桑樹及煙草間作或套作。

前作收獲後,土壤要深耕1次,深度20~25厘米,結合耕翻,施入基肥。有條件的地區,栽培前再鋤1遍,破碎土塊,整平耙細。南方栽培要做高畦,北方為平畦。畦寬1.2~1.5米,畦間距約30厘米,溝深20厘米。

1.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為無性繁殖,有分根、扡插、壓條、嫁接四種方式,但以分根扡插繁殖最常見。

(1)育苗:

1)分根:在收割菊花的田間,將選好作種菊的地麵用肥土蓋好,以保暖過冬。翌年4~5月發出新芽時,便可分株移栽。將菊花全棵挖出,順菊苗分開,每株苗應帶有白根,6~7厘米長,地上部保留16厘米長。每公頃菊苗可分株栽15~30公頃。按穴距40厘米×30厘米挖穴,穴栽1~2株。

2)扡插:移栽前60天左右育苗。選擇健壯、發育良好,無病蟲害的田塊,作為留種田,用肥土覆蓋上麵,以防凍害。第二年,從越冬宿根發出的新苗中剪取插條。插條長13厘米左右,隨剪隨插。摘去下端6~8厘米內葉子,在已整好地的苗床中按溝距13~15厘米開溝,溝深7厘米。將插條按7~10厘米株距擺入溝內,使上端露出地麵3~4厘米,然後將溝覆平,澆透水。苗期應保持床麵濕潤,插條最適生根溫度15~18℃。

(2)移栽:當苗齡40天左右,應移栽到大田。產區多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移栽。移栽前1天將苗床澆透水,帶土移栽。6月中旬以前定植,行株距40厘米×40厘米,7月上、中旬定植行株距33厘米×26厘米,每公頃栽82500株左右。每穴栽1株。

2.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菊花是淺根性植物,中耕不宜過深。一般中耕2~3次,第1次在移植後10天左右;第2次在7月下旬;第3次在9月上旬。此外每次大雨後,為防止土壤板結,可適當進行1次淺中耕。

(2)適時打頂:菊花打頂是增產的一項重要措施。可抑製植株徒長,使主莖粗狀,減少倒伏,增加分枝,提高花產量。生長期間共打3次頂,應選晴天進行。第1次在菊苗移栽前1個星期,苗高25厘米左右,打去7~10厘米;第2次於6月上、中旬,植株抽出3~4個30厘米左右長的新枝時,打去分枝頂梢;第3次在7月上旬。

(3)追肥:菊花根係發達,需肥量大,產區一般追肥3次。移栽時,每公頃施人糞尿3750~6000千克加水4倍;第2次打頂時,施入人糞尿7500千克左右或硫酸銨150千克,結合培土;第3次追肥在花蕾形成時,每公頃用人糞尿10500~15000千克,或硫酸銨150千克,促使花蕾增大,提高產量和品質。

(4)抗旱排澇:扡插或移栽時,應灌水以保證幼苗成活,蕾期幹旱應注意澆水,在雨季應及時清溝排水,以防積水爛根。

護花秘訣

菊花在插瓶之前,應先將花莖下部可能浸在水中的花葉剪掉。因為菊花的花期較長,可長至2~3個星期,而花葉卻很快變黃,浸於水中的花葉會與花兒爭搶養分,還可能滋生細菌。

為使菊花花期長久,不僅需要每天換水,而且每次換水時應剪去浸於水中的莖根1英寸,這樣可以始終保證吸水管道的暢通。

菊花在瓶中同樣需要一定養分。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在水中投放一片維生素,或放1茶匙白糖。但是,有機養分(如白糖)將為細菌繁殖提供很大可能性,所以同時可在水中放入1~2滴漂白液或少許漂白粉,以有效地控製細菌繁殖(漂白粉的劑量要視水量、花量和漂白粉純度酌情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