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經小興安嶺與東北相連,西以阿爾泰山為界至中亞細亞,北從貝加爾湖一帶直到西伯利亞,南越陰山山脈到萬裏長城與中原內地相連接,西南毗鄰天山山脈、塔裏木盆地的廣闊疆域就是蒙古高原。在這片寬廣的土地上,高山連綿,群峰插天,峽穀幽深。春天一到,高山積雪漸融,彙流成河,一瀉而下,一路歡騰,群山萬壑,響聲不絕。積水形成了很多大的湖泊,湖泊周圍叢林密布,綠樹成蔭。
除此之外,就是一片茫茫草原,中間偶爾會出現緩慢起伏的丘陵、沙帶。遠遠望去,就像一望無垠的翰海,這裏就是蒙古戈壁大沙漠。
蒙古戈壁大沙漠氣候總是反複無常,晝夜溫差極大。冬天冰雹大雪鋪天蓋地,夏天雷鳴閃電風雨交加;白天晴空萬裏,酷熱無比,而到了夜晚寒風乍起,冰冷徹骨。風暴起時,滿天飛沙走石,伸手不見五指,人們根本無法騎在馬背上。這樣的天氣經常令人畜斃命,家園毀滅。這裏並不是適合人居住的環境,人們經常因此而流離失所。但是仍有許多人聚居在那兒,在水草豐美的地方,用帳幕搭起了自己的家園。“逐水草而驅牛、馬、羊群”。漸漸這裏成為許多民族演義曆史的舞台。
蒙古族是生活在中國北方的一個古老民族,在漢文史籍中沒有留下任何蒙古遠古祖先活動的記錄。翻開中國曆史,曆代的北方遊牧民族,由於不斷地爭戰、掠奪、擴充地盤,在婚姻、兼並及同化的作用下,很少有純血統的民族。因此,關於北方各遊牧民族的淵源,是很難弄清楚的。但蒙古人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可供追尋的線索,它對研究蒙古族的起源也有極大參考價值。相傳在天地初分之際,太陽有兩個女兒。有一天,太陽的女兒駕著輕舟來到了山清水秀的神州大地。此後姐姐嫁到南方,妹妹嫁到北方。第二年,姐姐生下一個嬰兒,嬰兒降生時,手裏握著一把泥土。他長大後種五穀雜糧,因此成了農業民族的祖先。他名叫“海特斯”,寓意為“漢族”。妹妹生的兒子取名“蒙高樂”,即
蒙古族。他降生時手裏攥著一把馬鬃長大後放牧馬群和牛羊,因此成了遊牧民族的祖先。這便是蒙古祖先由來的傳說,她的曆史跟漢族一樣源遠流長。
波斯史學家剌失德丁根據蒙古人的民間傳說,特意描寫了蒙古族遠古的曆史:據說成吉思汗誕生的 2000 年前,即被稱為蒙古的那個部落被韃靼地域的其他民族所戰勝,同時對他們進行大肆屠殺,僅剩下男女各兩人。這兩家人曆盡艱難險阻逃到一處人跡罕至,四周環山的地方。可喜的是在這些山的中間有豐富的牧草和肥沃的土地。這兩個叫捏古思和乞顏的人便和他們的家人及其後裔於是長期居住下來,並在此繁衍生息,分成部落,逐步繁榮昌盛起來。從此這個地方名叫額爾格涅昆。“昆”字意為“山坡”而“額爾格涅”意為“險峻”。這個地方意即“峻嶺”。後來,氏族日益壯大起來,但由於地盤日益狹窄而無法容納越來越多的氏族成員,他們便開始逐漸進行各種探索和嚐試,準備走出這崇山峻嶺、懸崖屹立的深山,向外發展。最後終於發現了一處鐵礦。於是他們準備了大量的木柴,並用 70 個以牛皮和馬皮做的風箱鼓風助火,使鐵礦石熔化,得到了無數的鐵,並開辟了一條新路,走到了更廣闊的草原去遊牧、發展。到後來,蒙古族後裔包括成吉思汗在內家族還想著這件事。每年除夕之夜,蒙古人便召集鐵匠準備好風箱、熔鐵爐和煤到內廷捶鐵,以此來表示對天恩的感謝。
《蒙古秘史》記載自己的祖先並沒有追溯到遙遠的古代,而是從唐朝時的蒙兀室韋開始寫起。他們認為自己的祖先是孛兒貼赤那和豁埃馬蘭勒。據《元朝秘書》記載說:蒙古始祖蒼狼和白鹿,相偕逃亡。於是他們一同渡過騰吉思水,來到斡難河源頭,住在不兒罕山前,生下了巴塔赤罕的孩子。讓我們不解的是蒼狼和白鹿怎能結成姻緣又生下一個人來呢?許多史學家認為“狼”和“鹿”不過是傳說中“孛兒貼赤那”和“豁埃馬蘭勒”兩個人名的漢文意譯。他們夫婦分別以“狼”和“鹿”命名,帶領蒙古部落離開額爾古納河流域的深山向西遷移。經過十一代人辛苦努力,大概在公元 900 年左右,蒙古人在朵奔蔑兒幹兄弟的帶領下才到了不兒罕地區,這個不兒罕地區不僅是斡難河的發源地,而且是怯綠連河、以及土兀剌河的發源地。這裏水草豐美,土地肥沃,為蒙古族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從此這一地區成了蒙古族的發祥地。
依據中國曆代史的記載,朵奔蔑兒幹兄弟帶領的蒙古人當係即《唐書》的蒙兀室韋。“蒙兀”(唐書),“忙豁侖”(蒙文秘史),“蒙瓦”(新唐書),“盟古”(遼
史),“盟骨”(金史),“朦古”(契丹事跡),“盲骨子”(鬆漠紀聞)。與蒙古二字語音很近,可以看出是同名異譯。《史集》解釋說:“蒙古”意即“孱弱”和“淳樸”。綜合上述理由可斷定蒙兀室韋即蒙古的前身,而蒙古與室韋則是同種。根據《唐書》記載說室韋是契丹的別類,契丹當初曾居住在鮮卑的領地,是純正東胡人種。由此可見,蒙古的祖先是東胡,她與契丹、鮮卑、烏桓等具有同一的族源。由於他們與匈奴發生了衝突而失敗。從此東胡餘眾四散,形成名稱不同的部族。而傳說中的捏古思和那顏大概是蒙古族兩個氏族的名稱。
據載自蒙古始祖起,傳至第十世孛兒隻吉歹蔑兒幹,僅僅記下一個名字,並無事跡。蒙古族十世以前,人口不多,族人很窮,是個相當可憐的弱小部落。這種狀況直到蒙古族進入朵奔蔑兒幹時期才開始興旺發達起來。朵奔和他的哥哥都哇鎖豁兒都是蒙古族著名的首領、成吉思汗的第十一世祖先。朵奔娶了豁裏禿馬敦人酋長豁裏剌兒台蔑兒幹的女兒阿蘭豁阿為妻。沒過幾年就生下兩個兒子,一個叫不古訥台,一個叫別勒古訥台。又過了幾年,朵奔便去世了。他們家的奴隸小馬阿裏黑成了唯一的成年男勞動力。阿蘭與小馬阿裏黑日久生情,幾年以後又連續生了三個兒子。不久,阿蘭便發覺了大兒子和二兒子對自己的疑心。有一天,阿蘭豁阿叫齊五個兒子來吃豬羊肉。同時又分給每人一枝箭杆,並叫他們折斷。
各人折斷之後,阿蘭豁阿又拿五枝箭杆縛在一起,再叫他們輪流去折。可結果沒有一個人能折斷。於是,阿蘭豁阿說道:“別勒古訥台、不古訥台我的兩個兒子啊!你們疑惑並議論我生的這三個兒子到底是誰的?是什麼樣人的兒子?其實你們疑感的也是!你們尚不知道呢,每天夜裏有個黃白皮膚的人,藉著天窗和門額上露天地方的光,進到帳裏來,同時輕輕的撫摩我的肚皮,光明透人我的腹中,出去的時候,儼如黃狗一般,冉冉地飄去。你們休造次亂說!像這般看來,顯然是天的兒子,不比凡夫俗子,久後要做萬民的可汗。”阿蘭豁阿又說:“你們五個孩子都是我一個肚皮裏生出來的,就像剛才的五枝箭杆一樣。如果是孤立的一枝箭杆,無論是哪一枝,也無論是任何人,都很容易折斷。但是如果你們同心一體,互相合作,就像那一捆箭杆一樣,任誰都不能把你們怎麼樣!”阿蘭老母死後,三個小兒子的子孫組成了尼倫氏,因是神人的後裔,故稱“純潔出身的蒙古人”。
其五子孛端察兒是成吉思汗的十世祖,他的後代尊稱為孛兒隻斤氏。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是 6 世紀的詩人對草原景致的真實的描寫,也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蒙古草原牧民的生活。千百年來,數不清的遊牧民族在這穹廬下麵生活,今日行,明日留,逐水草畜牧而生。成吉思汗所在的蒙古一孛兒隻斤一乞顏部是一個以遊牧為主、狩獵為輔的部落。但是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他們已經從采集、狩獵經濟進入了比較有保障的遊牧經濟,而原始的氏族公有製早已不存在,牲畜和其他財產早已為個體家庭所私有。家庭即“阿寅勒”,同時成為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
那顏的子孫們根據私有財產世襲製從父祖那裏繼承一份財產和一批百姓,並繼續通過掠奪和兼並,形成新的“一圈子百姓”。當時的蒙古社會由於戰事頻繁,蒙古各部的屬民和奴隸的數量也在日益增加,他們不僅要衝鋒陷陣,而且還從事生產勞動,被用於遊牧業、狩獵業、農業和手工業。
屬民的一切經濟活動要以其所從屬的貴族的意誌為轉移,按其旨意駐牧。由此可見,其負擔十分沉重,平時要小心納貢服役,戰時要積極隨從參戰。以遊牧生活為主的蒙古人,其遊牧對象的牲畜是馬、牛、羊,馬匹在他們整個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馬匹是蒙古人的象征財富,又是“草原靴履”。草原人幾乎天天在背上爭戰、放牧。馬被廣泛地用於交通運輸、戰爭、狩獵、生產以及用作牽引車輛等。而且馬奶可以製做出各種各樣的乳製品。這時的馬奶酒被歐洲人稱為“庫米茲”,與馬肉及皮革一樣都是蒙古人經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其次是牛、羊,多半用以食用,是切實可用的物質財產。狩獵對蒙古人來說不僅是一項重要的經濟活動,而且在軍事上也可以作為集團訓練,教以戰術。或作為一種娛樂活動,以此來提高並激發士兵的鬥誌。
蒙古人的信仰宗教是薩滿教,這個宗教相信,天、地、子,不古訥台和別勒古訥台二人私下議論,懷疑母山、川、草木、火等萬物都有神靈存在。而原因在當時,無論白天還是夜晚,人們所看到的隻是無邊無際、一望無垠的茫茫草原,
在這樣的環境裏是產生冥想宗教是根本不可能的。“薩滿”蒙古語“布克”的意思,據說是特意掌管神與人的關係,傳達神的意誌,根除病症的很原始的東西。
在蒙古草原,不論天還是神都叫“騰格裏”,都屬於最高的神。遊牧民族裏,無論是貴族、屬民還是奴隸都是按神的意誌來行事,“無事不歸於天”。正是為如此“長生天”、“永恒的天”、“永恒的天力”等語句經常掛在蒙古人的嘴邊。蒙古人祭天的地方叫珠盍利,他們把祭祀用的肉掛在長竿上,傾注白馬奶子製做的酒於天地,俗稱“漢奠之禮”。在蒙古部落許多地方,牧民製作簡單拙笨的翁根作為神的象征。“愛太根”為地神,作為母親的大地而被遊牧民族信仰。另外,在蒙古還有另外一支小的宗教——喇嘛教,同薩滿教一起統治著牧民的靈魂,但因為種種原因總是同薩滿教混淆而沒有明顯的界限。一切都歸於天命或神意的思想,這也使曆代可汗在統治和領導部眾等許多方麵有了憑藉。因此其號令一出,便具有神一般的號召力和不可抗拒性。無論是進行爭戰還是政策的推行,都如順水行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後來,鐵木真正是巧妙的運用了這一思想,才得以稱汗以至建立起強大的遊牧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