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追本溯源(1 / 3)

茹先生、戴先生、符女士、計先生、尹先生等幾位碩學、信徒,在第一次與會的基礎上取得了一個共識,就是和平是世界之首選,發動戰爭是窮途末路。沒有和平世界上什麼都談不到,發生戰爭則一切都同歸於盡。我們學術界人士、宗教界人士對此能做些什麼呢?那位小童的話,促使人們反思,於是就有了這第二次的聚會。地點是在清華園的一所科學會堂裏,由計先生主持。

茹先生首先發言:“別看我們學術界、宗教界人士手無寸鐵,但我們的學識觀點、宗教理念卻是我們手中的武器,我們來自人民,也要為人民做些事啊!我們要為人民的和平做點事,取得人民的信任。”

尹先生迫不及待地說:“人民之間的友誼像長春藤一樣,折之不斷,終年長青,不管你信這個教,或者信那個教,持有何種學術觀點,大家都應親如兄弟,相互扶持。”

計先生緊接著說“是啊!難道人們在交朋友的時候,要先問一下你是信哪個教的,你是哪一個學派的嗎?絕對不會的,人民對交往的渴望遠遠超越各種宗教信念之上。”

“可不是嗎!”尹先生說:“你買飛機票,誰來問你是信什麼教的?你信基督教的,就賣給你機票;你信伊斯蘭教的就不賣給你機票。從來沒有過。你到商店去購物,誰來問你是信仰什麼的,你信儒學的就賣給你,你信道學的就不賣給你。從來沒有碰到過。你到寺廟去參觀,不管殿上供的是哪尊菩薩,釋迦牟尼也好,太上老君也好,都一樣的叩頭如倒蒜,頂禮膜拜,一片虔誠。”

茹先生連連說:“是呀!是呀!正是因為這樣,社會才能生存,人類才能延續,要不然,這個世界早就不存在了。”

戴先生說:“宗教無國界,學問無彼此。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看似相同,其實不同;看似不同,其實相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分有合,有合有分。世無絕對,所有的事都是相對的,隻是人們把它看成絕對罷了。”

茹先生的學生小米插上一句:“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就變成絕對真理了。”

茹先生說:“是,也不是。這個絕對真理也仍然是相對的,暫時的。絕對真理還要發展,又變成相對的了。世界的發展是無限的,對真理的認識也是沒有窮盡的。”

尹先生說:“如果都按照自己的心念來信奉,互不幹涉,世界本來就沒有事,但偏偏有一些人有我無你,有你無我,把宗教當成推行政治的工具,宗教遭了殃,人民也就遭殃了,古今中外的一些曆史昭然若揭,不言自明。”

計先生說:“宗教的事,可大可小。你要它大,它就大;你要它小,它就小。人為的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

戴先生說:“把宗教還給宗教,讓宗教界人士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絕不要把宗教政治化了。”

到場的幾位似乎都一致同意這個看法。

茹先生說:“人類一開始並沒有宗教,更談不上信什麼教,宗教是人類的精神產物,是一種精神寄托。”

“寄托給誰呢?”戴先生的學生小毛問。

“神。寄托給神。”計先生立即毫不猶豫地回答。“當人們有什麼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就去問神。”

“那麼,神能解決嗎?”計先生的學生小陳問。

“能,也不能。你信了就能,你不信就不能。”計先生作了一個模棱兩可、卻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回答。

“那麼,神是什麼?”

“神這個概念由來已久,深深地紮根在人們的心中。人們通常把神作為光明、正確、正義、力量的化身,把世界上最美好的名字都給了神,什麼神聖呀!神明呀!神威呀!神采呀!神往呀!神交呀!神舟呀!神靈呀!神奇呀!神似呀!等等、等等。”

“不管你信仰什麼,不信仰什麼,你在書寫中,在言談中,哪裏少得了一個神字呢?神已經不能從人們生活中消除了,神字已經不能從辭典中抹去。”計先生這樣解釋“神”。

“這隻不過是後人加上去的,實際有沒有神,誰知道呢?”戴先生的學生小史仍然處在疑惑中。

“那隻有信不信由你了,人們不能把任何信念強加於人。”茹先生這麼說,其他幾位先生、女士隨聲附和。

幾位先生、女士通過多年的學習研究和社會實踐,發現一個共同的秘密,就是所有的宗教,雖然表述各有不同,其實都有幾層相同。不過我們在講到這個問題時,先請大家要心平氣和,平靜地客觀地看待這些事實,不要有宗教偏見,這樣才好討論,否則是無法討論下去的,這是我們開好這個討論會的重要前提。

首先是敬神相同。不是說各個宗教都信同一個神,而是說他們都信神。《聖經》指出:上帝是神,是主宰,是統管一切的,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人也是上帝創造的。《聖經》舊約描述的《創世紀》,亞當和夏娃,諾亞方舟和和平鴿,摩西與埃及法老鬥法,以及上帝之子耶穌的誕生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等等眾多故事,膾炙人口。《古蘭經》中則明確指出:真主安拉是神,是萬能的,是統管一切的,世界是真主創造的,人也是真主創造的。《古蘭經》中關於真主創造世界,創造人類,創造了阿丹和哈娃,先知努哈造船並率眾脫險,以及穆薩與埃及法老鬥魔法,爾撒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等等,其情節與《聖經》舊約中所講的如同一轍。

正本清源,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殖根於同一個信仰中,隻是由於時代的發展而逐步有所改變。而且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是一神教,即隻信仰一個神,不信仰其他的神,他們信的神名稱雖有不同,但在敬神上,即對神的崇敬和虔誠上也是相同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驚人的相似呢?恐怕這些故事當時已流傳很廣,大家都信以為真。既然是真事,大家就都可以引用,《聖經》上可以引用,《古蘭經》也可以引用。正像有些故事或重要事件在各類書藉中普遍被引用一樣,是完全允許的。”戴先生說。

符女士說:“除了信仰哪一個神,名稱有所不同以外,各個宗教教徒對於自己所信奉的神的祟敬和虔誠也都是一樣的。佛教徒信奉釋迦牟尼的虔誠決不亞於基督徒教之於上帝,伊斯蘭教徒之於真主。不過釋迦牟尼原來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一位王子,後來他創建了佛教,被後世的人供奉到寺廟中,就被神化了,如此而已。”

茹先生說:“《論語》上有句話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即孔子不輕易談到神,因為他對神不是太了解,所以不好多說。然而他並不否認神的存在,所以他又說:祭神如神在,吾不與祭,如不祭。祭神要像神真的在那兒那樣,必須恭恭敬敬,不恭敬的祭祀不如不祭,更加說明了他的敬神觀念。”

戴先生說:“神,實際是一種超越,一種意念,一種象征,一種向往。他不可捉摸而又可以捉摸,不可思議而又可以思議,不可見到而又可以見到,不可測度而又可以測度。他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若隱若現,若即若離,呼之欲出,可望而不可即,人們對於神的崇拜,似乎是欲罷不能,欲進又止。諸位想一想,是不是這樣呢?”

在坐諸位先生和學生們對這個說法也拿不定主意,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還是茹先生的學生小丁說了一句:“不管人們對神有怎樣的理解,但神終究是高尚的象征,敬畏神就是敬畏高尚,這一點恐怕否定不了。”大家覺得這個說法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