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追本溯源(2 / 3)

值得欣慰的是,大家在討論這些問題時,心態都是十分平靜的,大家都以寬容的態度來傾聽對方的表述,這正說明了各位先生、女士都有高度的修養和素養。

其次是起因相同。大家又把討論的重點集中到了宗教的起因上,一致認為,一種宗教、一種學說的產生和演變,都有它外在的客觀原因和內在的必然要求,不是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縱觀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以及儒家、道家學說的產生和發展,都有它相同或相似的背景。

計先生說:“我們基督教是在艱難的環境中創立的。巴勒斯坦猶太民族曆經一千多年的發展,有著很強的民族意識和文化底蘊,卻連遭亞述、巴比倫、波斯和希臘等外族入侵,後來竟至淪為羅馬帝國的屬國,人民遭受殘酷迫害,民族意識喪失殆盡,激起了當地居民的強烈憤慨和堅決反抗,為首的就是拿撒勒人耶穌,他自稱是上帝的兒子,奉上帝之命來拯救人類的,他到處宣揚《聖經》新約,傳播天國福音,曉諭人民信仰上帝,贏得了人民的信任,奉為基督,就是救世主的意思,基督教由此產生。初期基督教大多是貧民和奴隸,具有較強的反民族壓迫和複國自主的傾向。耶穌基督為此而被捕,被羅馬巡撫釘死在十字架上,以身殉道,後來複活,信仰基督教的人愈來愈多了。所以說基督教是壓出來的,也是曆史的必然。”

尹先生說:“伊斯蘭教的產生和你們基督教有著相似的社會背景,當時阿拉伯的氏族社會解體,逐步向民族國家轉化,人民貧富差距懸殊,各部落長期自相殘殺,外族乘機入侵,內亂外患,民不聊生,激起了阿拉伯民族強烈的自覺意識。公元7世紀初,穆罕默德在麥加宣布得到真主安拉的真傳《古蘭經》,大力宣揚真主的旨意,受到當地統治者的迫害,後來又到麥地那宣傳真主的旨意,號召人民篤信正道,棄惡從善,人民信仰的逐漸增多,伊斯蘭教正式成立。伊斯蘭教的產生也是一種社會的推動,必然的趨勢。”

符女士在座位上稍稍欠了一下身,但並沒有站起來。她雙手合十,似乎是要說話了,這是她的習慣動作,是表示一種對人的尊敬和自己的真誠吧!

她說:“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產生,都是在社會動亂、民不聊生的情況下導致的。我們佛教的產生其實也有同樣的經曆。不過耶穌基督和穆罕默德兩位教主都產自民間,而釋迦牟尼則原來是一位王子,他原本過著優裕的生活,若繼承王位,可以有更大的權力,過更優裕的生活,但他對此不屑一顧,視若敝屣,他看到王家貴族生活奢侈,揮霍無度,而眾多的老百姓卻缺吃少穿,生活困難,覺得不忍,一種慈愛惻隱之心油然而生。毅然放棄王位繼承權,違背他父王的意願,離家出走,深入民間,備受艱辛,潛心修養,普渡眾生,終至修得正果,立地成佛,創造了佛教,贏得了許許多多的信徒。可見凡是一種宗教的創立,都是事出有因,眾望所歸呀!”

茹先生對各位宗教大師的講話都聽得十分仔細,並時不時的點頭表示讚賞或是欽佩。他長噓一聲,咳了一下嗽,說聲“各位說的都是實情,其實不光宗教如此,一種學識的產生也是如此,都有它的時代背景呀!儒家學說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那個時代你攻我伐,戰亂紛陳,君王奢侈,民不聊生,是一個十分可怕的時代,然而這也有一個好處,國家多了,各個君王隻管自己境內的事,管不到別的國家的事,這就讓各家學說的創立有了可乘之機,各家學說紛紛出現,呈現了百家爭鳴的大好勢態,當時除了儒家學說以外,還有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黃老學派等等,所謂三教九流,眾說紛紜,都各有特色,有許多著作。不過秦始皇一把火把這些經書全燒了。但是你能燒他們的書,不能燒他們的思想呀!到了漢朝,當權者又想起這些學者來了,可這麼多學說究竟聽誰的好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學說脫穎而出。這個儒家思想,雖然各個朝代看重的程度有所不同,卻從來沒有間斷過,一直流傳至今,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他講的強國治家之道,為人處世之理,是適應各個時期人民的需要的。由此可見,任何一種宗教、學說的產生,都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狀態和人民生存的需要,舍此別無它途。”

戴先生一直正襟危坐,雖然不動聲色,有時卻也頷首微笑,好像很欣賞大家所說的話。他看在坐的幾位都已經講了,自己如果不說幾句也不太好,但又覺得沒有什麼好說的。所以吞吞吐吐,又言又止。可大家都想聽聽他的意見,不斷地催促,他終於開口了。

我很同意大家所說的。剛才大家所說的各宗教、各種學說產生的原由基本是一致的,隻是具體情節有所不同罷了。這也是事有必然,理所當然吧!俗話說: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宗教也是這樣,時勢造宗教,宗教造時勢。學說呢,也是這樣,時勢造學說,學說造時勢。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一種思潮來了,你想阻擋也阻擋不往。不是你想不想要它來,而是它必然要來。你不想要它來,它來了;你想要它來,它卻不一定來,事情就是這樣。就拿我們道家學說來說,也是時代的產物。因為感到世界上‘為’的太多了,所以提倡‘無為’。“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為,而是無為的有為,有為的無為;無為中的有為,有為中的無為。聽起來好像有點繞口,其實道理很清楚,也是為了順應時代的需要呀!

大家聽了,似明白,又不明白。其實戴先生的話,說不簡單,是不簡單,說簡單,也簡單,就是該為的為,不該為的不為,用不著事無巨細,都要你去操辦呀!

第三是目標相同。各種宗教、學說創建了,它們的目標是什麼呢?看起來似乎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如果仔細一分析,竟然是有驚人的一致。何以見得,聽了各位的闡釋就可以看出來了。

還是計先生先說:“任何一種宗教剛開始創建的時候總比較簡單,目標並不是很具體很明確,而是在成長中逐步明確的,基督教就是這樣。基督教全部教義就反映在一本《聖經》上,包括《舊約》和《新約》。《聖經》全書緊緊圍繞一個‘愛’字,宣揚一個‘愛’字,指出人們不僅要愛自己,而且要愛別人,甚至愛敵人,就像太陽普照那樣,陽光照好人,難道就不照壞人嗎,好人和壞人一樣都能得到大自然的陽光雨露,從狹義的愛擴大到廣義的愛,這就是博愛、大愛,最大程度、最大範圍的愛。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提倡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概念,它的精神和基督教的主張是一致的。耶穌基督和他的信徒們邊傳教,邊替窮人治病,救濟病人,做了許多好事,基督教受到廣大窮人的愛戴也就不言自明了,其後又受到統治階級的認可,發展得就更快了。”

尹先生接著說:“伊斯蘭教的目標也是在實踐中逐步豐滿明確的。一本《古蘭經》是經過多少先知多少年的增補才更臻完備的呀!伊斯蘭教徒崇拜唯一的真主安拉,伊斯蘭教的教義就全部印證在真主賜頒的《古蘭經》中。《古蘭經》按照阿拉伯文的原意就是順從和和平。順從就是順從真主安拉,和平就是真主祝福和平。和平是全社會的需要,全世界的需要,試問世界上還有比和平更重要的嗎?有和平才有一切,沒有和平就沒有一切,真主致力的就是和平的事業,這就是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和崇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