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追本溯源(3 / 3)

符女士在發言前不忘雙手合十,一片誠意。她說:“是呀!上麵兩位先生講得多好呀!佛教何嚐不是如此。”符女士的話說得既真切,又真誠,大家剛才有些激動的心情一下子又平靜了下來。符女士接著說:“佛教的根本宗旨就是慈悲為懷,救苦救難,超凡脫俗,樂善好施,淨心修練,使自己達到具有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之心的佛的境地,這也是佛教一貫堅持的基本目標和宗旨,它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是完全可以達到的。”說到這裏,符女士轉而歎了一口氣說:“如果世界上都能按照各位宣揚的教義去做,我們的目標就能實現,世界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聽者似乎又陷入一片痛苦和無奈的深淵中。

茹先生自然也是有話要說的。茹先生說:“儒家學說之所以能夠植根在人民的心中,長盛不衰,根本的原因就是因其目標明確,符合人心。我們中華民族曆來就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先賢早就說過‘和為貴’,儒家學說正是抓住了這個要害,中國人幾千年來為之奮鬥不懈的,就是要建立一個和平、和諧、和睦的社會,這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呀!儒家的這種思想跟剛才大家說的博愛、和平、為善等目標可以說是不謀而合,殊途同歸。”

茹先生的話言簡意賅,說出了大家共同的意願。

戴先生說:“目標一致,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我們各家的目標不一致,我們今天就不可能坐在一起討論問題了。道家主張徹悟,隻有正本清源,才能起死回生,置之死地而後生。道家注重抓根本,抓住了根本就是抓住了一切;丟掉了根本,就是丟掉了一切。‘道’就是根本。”

還有第四個相同的地方,就是改革相同。

各宗教和各種學說,都需要與時代同步。時代發展了,各種宗教或學說如果依然故我,故步自封,就會落後於時代,就會被時代淘汰,所以宗教與學說也要與時俱進,隨機應變呀!不管世界怎麼變,我自巋然不動,這是一種形象的說法,連山嶽河海、氣候星象等自然現象都在發生變化,何況人類社會呢!實際上,千百年來,各種宗教、學說也是在不斷的演變,光從形式來看,就出現了各種派別,例如基督教就有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等等分別在一些國家盛行;伊斯蘭教分出了遜尼派和什葉派等等;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別,又有南傳佛教、北傳佛教、藏傳佛教之分;儒家也是這樣,有所謂兩漢經學、宋明理學,以至現代的新儒學等等;道家的李、莊雖然同道,卻也有細微的差別,又有所謂黃老之學,並且循此而產生了道教。凡此等等,你說它是演變,就是演變;你說它是發展,就是發展;你說它是改革,就是改革。總之,都是時代的需要,時代的推動呀!

計先生說:“我們基督教自創辦以來也是在不斷的改革中前進的。早在16世紀,在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等人的領導下,德國、瑞士、荷蘭、北歐和英國等地就先後發起了宗教改革運動,使基督教的組織、結構、體係、儀式、語言、思想、心態等方麵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在政治上,它標誌著歐洲新興資產階級的掘起,中世紀封建社會的終結;同時也推動了基督教會內部的革新,動搖了舊的天主教會體製,導致了基督新教的誕生,在基督教的民族化、區域化、多元化等方麵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尹先生說:“我們伊斯蘭教也是在改革中前進的。近代伊斯蘭世界不斷遭到外族的入侵,促使伊斯蘭教出現了各種不同思想派別的伊斯蘭教複興運動。19世紀末,在西方資本主義製度影響下,又興起了伊斯蘭教改良主義運動。他們主張吸收資本主義文明的優點,使它和伊斯蘭教的傳統結合起來,使伊斯蘭教適應新的社會條件。其中最著名的有埃及的現代主義者穆罕默德·阿布杜,印度的改良主義者賽義德·艾哈默德等人,以及土耳其的世俗主義宗教改良運動領導者凱末爾等。凱末爾於19世紀20年代先後廢除了蘇丹製度,建立起土耳其共和國,使伊斯蘭教的改良主義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高潮。”

佛教呢?也是這樣。符女士接著說:“佛教各種派別的產生就意味著改革。近些年來,佛教在體製、形式、禮儀、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麵都有明顯改變,適應社會需要。”

至於儒家學說,茹先生說:“它的改革和改變也是不言而喻。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廢除儒家,結果儒家沒有被廢除,但對於促進儒家的改革卻是有很大的好處。例如廢除科舉製度,對儒家所倡導的學說給以新的理解,賦予了儒家學說新的生命力。”

“道家學說也在改革中前進”,戴先生作如是觀。“現在道家學說已經不是那麼很神秘了,道家學說已經不是那麼深不可測,不可捉摸,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我們在實際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在運用道家的理論學說,道家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戴先生強調:“不要單獨看道家思想。道家學說不是孤立的,它是結合當時的社會條件,吸收各種學說的精華融彙貫通而成,所以有儒道融合之說;佛教傳入中國後,又有釋道合流之稱。現在研究道家學說的人越來越多,已成為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茹先生說:“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我們宗教界學術界人士過去看彼此不同的地方多,現在我們發現我們有許多共同點。實際上各種教義、學說,都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沒有絕對的不同,也沒有絕對的相同。世界上本來什麼都沒有,後來有了,既然有了,就要彼此保佑,彼此維護,彼此幫助,彼此諒解,而不是彼此仇恨,彼此嫉妒,彼此猜疑,彼此打鬥,實際上我們的生存都是在彼此依靠,彼此扶助,彼此借鑒,彼此學習中得到的,一好才能百好,獨木不能成林,你想一花獨放,一枝獨秀嗎?不可能,讓我們回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吧!”

茹先生有點動情地說:“我們還真應當感謝中國共產黨。我們幾個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學說觀點的人能夠坐在一起,心平氣和地討論問題,增進友誼,是中國共產黨玉成的,中國共產黨的統戰部管這個事。其他國家的政府和政黨有專管這個事的部門嗎?即使有,能做得到這樣子嗎?恐怕不大可能吧!”

尹先生深表讚同地說:“是的,我們宗教人士和學界人士坐在一起,不是要討論我們的分岐,而是要討論我們的一致,合則同利,分則同損呀!”

追本溯源,我們有共同的信念;

飽經滄桑,我們有共同的經曆;

和諧和平,我們有共同的目標;

與時俱進,我們有共同的未來。

夠了,有了這些,我們怎能不坐下來,心平氣和、深入細致地討論我們共同發展之道呢!

那麼我們從哪些方麵切入?

就從人民大眾共同關心,而各宗教、學界又都十分看重的倫理道德幾個大的方麵入手。

那好,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討論吧!茹先生建議按照儒家一貫倡導的仁、義、禮、智、信五個方麵,西方世界十分讚賞的真、善、美三個方麵,以及群眾普遍關注的寬、愛、和三個方麵,共11個方麵的問題依次探討。

大家一致表示讚成。

為了使這些討論更加廣泛,更加深入,各位先生、女士還準備到一些國家和地區去作一點考察訪問,以擴大視野,增進教益。各位都伺機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