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仁者無敵(1 / 3)

按照預定計劃,茹先生從美國回來後,五位先生、女士又一次聚會了,地點是在紅樓——一塊到中國學術界的寶地。

今天的會議討論“仁”的問題,因為在儒家學說仁、義、禮、智、信五端中“仁”占首位,自然應當首先討論。這是他們事先商量好了的。

誰開個頭呢?自然是茹先生了。隻見他不慌不忙,好像事先已經作了充分的準備。想不到他一開始就向大家提出了一個問題:“諸位,你們知道‘仁’字是怎麼寫的嗎?”在座諸位鴉雀無聲,不作回答。這當然不是不知道‘仁’字怎麼寫,而是不屑回答。你這不是小看我們嗎?不是跟我們開玩笑啊!懶得理他。倒是幾位學生、助手,一則出於禮貌,再則也是出於好奇,不知茹先生在耍什麼花招,於是就先開口了。計先生的門徒小陳率先站起來說:“是不是一撇、一豎、兩橫的‘仁’字嗎?”他連自己回答這個問題都好像沒有多少把握。

茹先生笑著說:“越是簡單的問題,越顯得神秘,你連‘仁’字怎麼寫都沒有把握啦!”

小陳畢竟年輕,臉一紅,說是不知道先生葫蘆裏賣的什麼藥!

茹先生說:“對!誰不知‘仁’字怎麼寫呀!我是要問為什麼要這麼寫?”這一問倒把在座諸位問住了。是呀,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茹先生接著說:“說來也很簡單。這要從它的內含上來看。仁者人也,但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不是嗎?仁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不就是兩個人了嗎?兩個人就成了仁,一個人是不會有仁的。”

戴先生立即出來申明:“你不要賣關子,你也是抄來的,《說文解字》上早就有了記載:‘仁者兼愛,故從二’,‘仁,親也,從人、從二’,又不是你的新發明。”

茹先生說:“完全正確。仁是兼愛,就是愛別人,如果沒有別人,隻有你自己,你去愛誰呀!所以仁字這樣寫是有章可據,有理可循的。”

茹先生的話像是在哄小孩子,但說的倒也在理,在坐諸位很想聽下去。

“‘仁’是儒家學說的全部理論核心”,茹先生像在作演說似的,把這個仁字擴大開來分析。他說:“中國傳統把仁、義、禮、智稱為國之四端,後來又加上一個信字,是我國道德理念的開端和萌芽。《孟子》上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如其有四體也。’意思就是說,仁、義、禮、智四端就像人身上的四肢一樣,是人生來就有,不可或缺的。”

“那麼,仁究竟是指什麼呢?”茹先生手撚短須,從容不迫地講下去。“其實仁並沒有一個絕對的定義,仁的概念是多元化、人性化、普遍化的。中國古書對仁記述得較早的如《左傳》上說:‘親仁善鄰,國之寶也’,把仁當作是國家的寶貝。《禮記》上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意指仁就是相親相愛,相親相愛就成為人。人總是要相親相愛呀,不相親相愛就不能叫人,可見仁對於作為一個人來說多麼重要。”

“應該說,《論語》一書,講仁的地方最多,也最權威。”茹先生強調了一下,繼續說:“孔子既從一般意義上對仁作了概括的詮釋,又根據不同人的情況,在不同場合,對仁作了不同的解釋,對針下藥,有的放矢,又很通俗。”

“孔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意思是隻有仁者能真正的喜愛人,真正的嫌惡人。‘巧言令色,鮮矣仁’,凡是看人顏色說話的人,很少有仁。‘苟誌於仁矣,無惡也’,有誌於仁的人,是不會做壞事的。這是就一般意義上對仁的概括理解。通俗地說:‘仁’其實就是為人正直,愛憎分明,意誌堅定。‘仁’離你遠嗎?並不遠。離你近嗎?也不近。隻要你想要仁,就有仁了;你不想要仁,仁就遠離你了。所以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這就叫做求仁得仁。”茹先生對《論語》上孔子說的話作了一點詮釋。

茹先生引經據典,像是在上課,聽者出於禮貌也不好打斷他。“那麼怎樣才能獲得仁呢?”尹先生的學生小明問。

“孔子分別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解釋。”茹先生說:“譬如他對他的學生樊遲說:‘仁者先難(付出艱辛)而後獲,可謂仁矣。’就是說,仁者必先要付出,然後才能有收獲,妄想不勞而獲的人是不會有仁的。大概樊遲有一點這方麵的毛病吧!”

“孔子對顏淵說:‘克己複禮為仁。一日(一旦)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的理論水平和修養都比較高,所以孔子對他提出了‘克己複禮’為仁的要求。並且指出仁是一種自覺的行為,而不是人家要你仁你才去仁。”茹先生接著舉例。

“孔子對司馬牛說:‘仁者,其言也訒(謹慎)。’司馬牛聽不太明白,覺得似乎隻要說話謹慎就有仁了,如果是這樣,那仁也太容易了,於是進一步問:‘說話謹慎,就是仁了嗎?’孔子說:‘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就是說,做起來很難,說話難道不應當謹慎嗎?凡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像仁這樣的事做起來很難,說話怎麼能不謹慎呢?”茹先生又舉一例。

“樊遲又一次問仁。孔子回答說:‘愛人’。又說:‘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仁’就是愛。有仁的人必能愛人,一個沒有仁心的人怎麼會去愛人呢!居處謙恭,行事敬重,待人忠誠,這就是仁,所以人們通常都把‘仁愛’、‘仁德’、‘仁慈’等字連在一起,形成一個詞語。”茹先生再舉一例。

茹先生最後歸納了一下說:“孔子對‘仁’的解釋通俗而易懂,簡單而明確,不是抽象的概念,聽了孔子的解釋讓人覺得‘仁’並不是虛無飄緲、不可捉摸、高不可攀的,而是可以摸得著,做得到的。然而仁終究是為人處事的一個極高的境界,不是輕而易舉就有仁了。在孔子的眾多學生中,他最看重的是顏淵,說:‘回(顏淵)也,其心三月(長久地)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短時間想到)焉而已矣。’隻有顏淵能夠較長時間的不違仁,而其餘的人隻是短時間不違仁罷了。孔子又說了‘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話,把仁又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我中華民族有許多仁人誌士,威武不屈,貧賤不易,殺身成仁,從容就義,難道不是從孔子的這個教導中得到的嗎!”

尹先生年輕時在西北大學學習,古書多少也學了一點,但聽了茹先生的一席話,仍然感到很新鮮,連聲說好。他說:“你引經據典,對仁作了深入的闡釋,使我們增加了對仁的理解,對我幫助很大。我們伊斯蘭教也講仁,也很實際。《古蘭經》上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至仁至慈的主,我們隻崇拜你,隻求你佑助,求你引導我們上正路。’真主是萬能的,至睿的,至仁至慈的,洞察一切的。仁就是仁愛,慈就是慈悲,至仁至慈就是最仁愛、最慈悲。把仁愛和慈悲放到了第一的地位,這是伊斯蘭教的核心內容,也是《古蘭經》全書的主旨。”

計先生說:“我們基督教也是最看重仁愛的。耶穌基督就是本著仁愛而生,本著仁愛而死,又本著仁愛而複活,他的這種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聖經》上明確指出:‘聖靈所結的果子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製’。先知保羅在耶路撒冷傳教時宣稱:‘隻有使人生發仁愛的心才有功效’,可見仁愛是蓋過一切的。”

慈眉善目的符女士,啟動了她櫻桃般的小嘴唇,她的形象不容置疑就是一位仁慈的人,一位慈愛的人,一位慈悲的人。她每一次見到人照例都要雙手合十,身子稍稍往前微曲,這是佛教信徒的一種習慣,也一是一種謙誠,使人一見她就會尊重她。

她款款而言:“前麵的幾位講仁,仁慈,仁愛,講得多好呀!我想強調的一點是:這個仁,完全是發自內心的,是一種自覺,而不是一種表麵現象,一種被動行為。你的內心有仁,你的所作所為才可能仁,不是人家要你仁,你才去仁。自覺的仁,自發的仁,才是真正的仁,長久的仁,永遠的仁。”符女士接著說:“我佛釋迦牟尼,放棄了他的王位繼承權,而去尋求愛國愛民的真諦,他專門深入到平民中去,訪貧問苦,摒除雜念,擺脫煩惱,潛心修煉,修得具有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之心的佛,這除了說明他懷有一顆堅定的仁慈善良之心外,還能作怎樣的解釋呢!”

戴先生在這五位中最後發言,他總是那樣從容不迫,自我陶醉。他是那一種要麼不說,要說就一語驚人,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人。他說:“什麼仁呀、慈呀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戴先生的話一出,在坐的各位都嚇了一大跳。

“戴先生反對仁呀!”有一位學生這麼說。

“你們說錯了。仁、義、禮、智本來就有,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然而由於外來的引誘,仁愛丟失了,仁愛就沒有了,反而要讓人來提倡仁愛,這不是本末倒置,反本為末嗎?要知道虎狼也有仁愛呀!哪一個幼犢不是在母獅懷中長大的?”

戴先生接著說:“仁最大的敵人就是私,一個‘私’把你所固有的仁、義、禮、智完全摧毀了,所以說仁就是公平、公正,仁就是心術正。”

“仁無所不包,內心純正了,就有仁了。我們每天講仁呀仁呀的,其實隻要多一點公心,少一點私心,就什麼都有了,何必去大張旗鼓、大聲疾呼地喊什麼仁呢!光說不練是沒有用的。”戴先生的話雖然說得率直了一點,大家聽了倒也覺得貼心。

這是一次研討會,老師們講完了,大家可以提問。到會的那些學生、助手們本來也都是研究這類問題的,聽了各位老師的講話,覺得雖然出自不同宗教、不同學者之口,但對於仁卻都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覺得仁的內涵基本是相同的,不論各教各派,大家都讚成行仁。

計先生的學生小沈首先提問,態度非常謙遜,說:“剛才聽了各位老師的發言,茅塞登開,不過各位講的,不管是仁德也好,仁義也好,仁慈也好,仁愛也好,似乎聽不出有多少不同,請問出自各位學者、教徒之口所講的仁,究竟有什麼不同?”

茹先生站起來哈哈大笑說:“啊!你說對了,大家所說的仁有什麼不同嗎?沒有。仁就是仁德,就是仁愛,就是仁慈,就是仁義,仁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否則還叫什麼仁!有了仁,就什麼都有了,仁是無可匹敵的。”

“為什麼說仁者無敵呢?”尹先生的學生小路問。

“因為仁者不結怨於人,人也不結怨於他,仁者不樹敵,所以仁者根本就沒有敵人。”茹先生回答。

戴先生又補充了一句:“如果提高到政治上,仁就是行仁政,不行暴政。仁者以德服人,不是以力壓人。仁政就是搞親和政策,而不是靠原子彈、氫彈、核導彈。仁是無形的,而武器是有形的。有形的東西能夠被消滅,無形的東西能被消滅嗎?不能。隻聽說千軍萬馬毀於一旦,沒聽說誰能打敗仁的。無形的東西是不可能被消滅的,這就是仁的威力。”

符女士的學生小朱說:“用現代話語來說:仁就是人道、人權、人性。人們天天在講人道、人權、人性,其實說的就是仁。是這樣嗎?”小朱似乎悟性很高,聞一以知十。眾位先生、女士聽了微微點頭,表示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