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智者不惑(1 / 3)

這天,幾位老師在香山飯店聚會。戴先生主持今天的會,戴先生開場白說:“今天按既定程序,主要是討論‘智’,‘智’和‘知’在古時候是通用的,無非就是聰明,有智識,有才能吧!《論語》上都隻用‘知’,不用‘智’。譬如孔子說:‘知者樂(喜歡)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快樂),仁者壽。’又如《禮記·中庸》上說:‘好學近乎知’,這裏的‘知’,很明顯的是指的‘智’。但在春秋戰國的其他諸子中,則出現了‘智’字,例如《荀子·正名篇》說:‘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意思是說:人們知道了一件事,就是‘知’;而你知道的事合乎客觀規律的就是‘智’。把‘知’和‘智’分開了。《墨子》中說:‘逃臣不智其處’,出現了‘智’字,但這個‘智’明顯的就是‘知’,即‘知道’,在這裏‘知’和‘智’又通用了。其實‘知’、‘智’的內涵基本是一致的。我們今天的討論既稱‘智’,又稱‘知’,就不作嚴格區分了。”

在坐諸位都說好,就照此進行吧!

戴先生接著說:“我想向計先生、尹先生請教一下,《聖經》或《古蘭經》裏多次提到‘先知’這個詞,不知道‘先知’的確切涵義是什麼?想必是他們比別人知道得早、知道得多一些吧!”

尹先生說:“阿拉伯語言中,先知也叫預言者,或者是知道隱蔽之事者。伊斯蘭教所稱的先知是真主安拉的使者,得到安拉恩選或啟示而宣傳安拉的真諦,引導人們走入正途的人。他的使命非常重要,地位也非常崇高。《古蘭經》中提到先知的名字及其事跡的就有26人,穆罕默德被稱為最後的先知,被奉為至聖,《古蘭經》就是他從真主安拉那裏得到啟示而創傳下來的。”尹先生一邊說,一邊顯露出一種十分敬威的神情。

計先生說:“《聖經》中說的‘先知’,內含和《古蘭經》中‘先知’的意思差不多,主要是指受上帝的啟示,傳達上帝的旨意或者預言未來的人。《聖經》中除了提到先知以外,還有小先知。先知的地位和權力都非常高。像早期的先知撒母耳、以利亞等,擁有封立國王的權力,後期的先知如以賽亞、耶利米等,都是具有一定政治影響力的宗教領袖。”

戴先生又轉而請問符女士:“那麼你們佛教中有沒有先知一詞呢?”符女士說:“不一定都要用同一個詞彙呀!再說先知也是外文翻譯過來的,不一定譯成先知,譯成預言家、智慧者不也可以嗎?古希臘時代‘智者’是指一切才學之士和能工巧匠,後來則專指職業教師。既然是教師,那就必然是比學生先知道一些。我們佛教中的‘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波羅蜜多’就是到達彼岸的意思,般若波羅蜜多”,就是用你的智慧到達成佛的彼岸。

戴先生又轉過身來說:“啊!茹先生,聽聽你的意見,凡是學說、學問,哪一樣少得了你!”

茹先生習慣性地一臉惶恐,像學生對待老師似的,連聲說:“豈敢!豈敢!儒家學說淵源深厚,我也隻是學了一點皮毛,並不深知它的真諦,不過我倒是很欣賞,孟子說的一句話:‘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照此說法,先知也不過是比一般人覺悟早一點罷了,是不是呢?”

“啊!怪不得現在提倡先進帶後進,後進促先進,古人早已有言在先,說過先知帶後知、先覺帶後覺的話。聞道有先後,不可能大家一般齊呀!”戴先生的學生小毛很誠懇地說。

“您聽了那麼多人對先知的解釋,那麼您是怎樣認為的?”茹先生特地用了一個“您”字,既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尊敬,茹先生就像當年孔子見到老子時那樣誠惶誠恐,虛心就教。

“唉!我覺得什麼先知、後知、都是一樣的,知道了好,不知道又怎麼樣呢?你對世界上所有的事都知道了嗎?都能知道嗎?不見得吧!不知道的事比知道的事要多得多。按照聖經、古蘭經的說法,先知者也並非自己能先知,也是上帝或真主啟示給你的,沒有上帝、真主的啟示,你也先知不了。”

茹先生說:“你說的也有一定道理,先知無非是領悟得快一點罷了。不過,如果沒有先知,大家都懵懵懂懂,時代就進步不了,你戴先生現在恐怕還住在茅草棚裏,到哪裏去過別墅生活呀!”

茹先生說話的口氣雖然很平和,帶點開玩笑性質,但也似乎太直率了一點,大家聽了不覺一震,怕戴先生生氣,戴先生倒沒有什麼,說:“住茅草房與住別墅其實並沒有多大不同,不都是躺在大地上嗎?現在很多人過慣了城市生活,都想著搬到鄉下去住呢!你是入世之人,離不開世俗,而我是出世的人,隨遇而安。”一語化解了雙方的不同觀點。

計先生說:“從人類社會看,先知總是少數,而後知者則是多數,先知者的責任就是帶動後知者變成先知。後知者都成為先知者了,先知就不成其為先知了,於是就出現了新一輪的先知,或者說更高一層的先知,再帶動後知成為更高層次的先知,先知帶後知,後知變先知,後知推先知,先知更先知,這就是人類知識的遞進史。”

計先生的學生小陳問:“那先知總是比較聰明一點的人,智慧比較高一點的人吧!”

計先生說:“是,也不是。說他是,聰明的人可能領悟得快一點,說他不是,聰明的人不一定都能領悟,而不聰明的人也不一定不能領悟。”

符女士說:“說的是,凡人都可以成為先知,正像一般人都能成為佛一樣。聰明不是天生的,而是學習得來的。”

茹先生說:“《三字經》上說:‘人之初,性相近,習相遠’,就是說,人生下來,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學習或者不學習,就不一樣了。”

尹先生說:“先要有知識,才能有智慧,沒有知識的人是不會有智慧的,智慧是從知識中產生的,智慧是知識的結晶。伊斯蘭教十分重視知識,穆罕默德把知識看作是宗教的生命,認為求知是每位穆斯林的天職。有些人不覺悟,主要是他們缺乏知識,沒有理智。《古蘭經》上說:‘有知識和無知識能相等嗎?顯然不相等,唯有理智的人才能有覺悟’。”

茹先生說:“孔子稱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我並不是生來就知道一切的,我是喜歡學習,勤奮地追求得到的。孔子又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在一個隻有十來戶人家的小村莊上,必定會有跟我一樣講忠信的人,隻是不如我喜愛學習罷了。一語道破了知識從學習中來,先知從學習中產生的奧秘。”

計先生說:“所以你也不要去埋怨他能成為先知,而我不能,他聰明,我不聰明。千不怪,萬不怪,就怪你不好好學習!”

茹先生說:“有的人不愛學習,所以他永遠都無知,不要說成為先知,連後知也成不了。”他忽然想起前一個時期他家中的一件事,他說:“我家先前有一個小保姆,姓王,20多歲了,小學文化,一天她接到巴黎來的一個電話,說他是從巴黎打來的。小保姆說:‘什麼巴黎?我不知道。’大概她對巴黎兩個字從來也沒有聽說過,一時不知所措,無從回答。”

茹先生繼續說:“平時我教她認字,學習文化,並且教她一點地理知識,東、西、南、北、中等字。那個保姆是安徽無為人,我拿出一張地圖告訴她:安徽在這兒,它在河北省的南邊,江蘇省的西邊,浙江省的北邊,河南省的東邊,無為在安徽省省會蕪湖的左上角。安徽省可是出了不少名人!朱元璋!……我的話還沒有說完,小保姆就不耐煩了,什麼豬元璋、牛元璋的,我才不管呢!我隻知道幹活吃飯。我回老家無為,隻要買一張火車票,直達蕪湖,再換乘汽車一半天就到了,管它什麼東西南北中,學這個有什麼用!我聽了不覺倒吸了一口冷氣,說:小王呀!如果都像你這種想法,我們現在恐怕還在喝西北風呢!”

茹先生的學生小米接著說:“唉!也不能全怪那小保姆,要怪就怪我們的教育製度還有缺陷。”“不過”,茹先生的話鋒一轉說:“改革開放以來,這種現象有了相當大的改變,一些農村人都十分注意對子女的培養教育,認為自己這一代人已經被耽誤了,再學習也已來不及了,現在我們辛苦多掙一點錢,讓孩子們多受點教育,才能真正改變我們的命運。吃一塹,長一智,智慧都是從實踐中長出來的。”

計先生說:“智慧顯示出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判斷能力。”他講述了《聖經》中以色列王所羅門智判案子的故事。“一天,兩個妓女各抱一個孩子到所羅門王前來告狀,一個說:‘我和這個女人同住一室,各人懷抱著一個剛生三天的孩子,可夜間這個婦人睡著時壓死了她的孩子,她竟偷偷起來到我床抱走我的孩子,卻把她的死孩子放在我床上。我早晨起來才發現此事,特來請求國王明斷。’而那個女人則說:‘沒有這事,活孩子是我的,死孩子是她的’。兩個人在王麵前爭論不休。所羅門王不動聲色,叫人‘拿刀來。’王說:‘我把這活孩子劈成兩半,你們兩人各拿一半得了。’一個女人急著說:‘不要劈,不要劈,讓小孩活著,這孩子歸她就算了。’而另一個女人則說:劈了就劈了,反正孩子也活不成,我們都不要孩子了。所羅門見此心知肚明,當即把孩子判給了她親生的母親。所羅門英明破案的事傳為佳話,很快傳到列國,遐爾聞名。”

茹先生說:“什麼叫智慧?智慧其實就是一種認識。認識正確,就是有智慧,認識不正確,就是沒有智慧。一個人的認識正確不正確,認識程度的高低,是一個逐步學習提高和經驗積累的過程,認識提高和經驗積累的過程就是智慧增長的過程。”

計先生說:智慧還要靠勤奮,請看所羅門國王的一段箴言:

‘懶隋人哪,

你去察看螞蟻的動作,就可得智慧。

螞蟻沒有元帥,

沒有官長,沒有君王,

尚且在夏天預備食物,

在收割時聚斂糧食。

懶隋人哪,你要睡到幾時呢?

你何時睡醒呢?

茹先生說:“過去有人說某某人讀書過目不忘,文章倒背如流。誰親眼見到過?我是難以相信的。這個人可能是聰明一點,記憶力強一點,但怎麼能做到過目不忘、倒背如流呢?這恐怕也隻是一種文學語言,形象描寫而已!如果他真的是過目不忘、倒背如流,他必定也是付出了許多艱苦的勞動,不知熟讀多少遍了呢!人們隻是看到他現在取得的成果,而沒有看到他辛勤付出的勞動,以至以訛傳訛,實際不見得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