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愛心無涯(1 / 3)

有一首歌曲的名稱叫“讓世界充滿愛”,它體現了世界所有人民的心聲。

五位老師的這一次聚會在一個基督教堂——北京宣武門教堂。這是北京,也是我國曆史上最悠久的一座天主教堂,最早是由意大利人利瑪竇神父在明萬曆33年(公元1605年)主持建立的,原來規模較小。半個世紀後,即公元1650年,由德國耶穌會士湯若望神父擴建,成為當時北京城內第一座大教堂,俗稱南教堂。教堂麵積共約2000平方米,內部可容納1000人,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築風格。院內有利瑪竇的銅雕全身像,在莊嚴肅穆中體現了富麗華貴之美。

提起利瑪竇、湯若望,在中國是赫赫有名的。他們先後到中國來傳教,後來在中國定居,不光是傳教,還帶來了一些科學技術知識,諸如天文、數學、地理、音樂等,像新版的世界地圖呀!鋼琴等西洋樂器呀!油畫呀!地球儀呀等等,讓當時的中國人大開眼界。連中國的皇帝和一些高官對此也很感興趣,加以重用,私交也很好,就連順治皇帝20歲生日的壽宴也是在南教堂舉辦的。

一行人來到一個會議室,有幾位穿著白色長袍,胸前掛著十字架,一臉嚴肅而又慈祥的神父過來招待,狀極親切,這大概是計先生預先關照好的。

佛教徒、伊斯蘭教徒到基督教堂聚會,恐怕還是破天荒的,不過符女士沒有披袈裟,尹先生也沒有帶白帽,披長袍,都是一色的便裝,所以並不引人注目。

既然在天主教堂議事,自然是由計先生來主持。計先生除了說了一些歡迎大家光臨,謙遜而又熱情的開場白以外,立刻轉到討論的主題:“愛”。他說:“我們基督教把‘愛’放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全部《聖經》的核心內容也就是一個‘愛’字,上帝昭示他的信徒要‘愛人如己’,‘愛所有的一切,甚至愛自己的敵人’,‘太陽照好人,也照壞人,愛壞人,就把壞人也變成好人了’,這就叫做博愛,也叫大愛。”

茹先生接著說:“基督教宣揚的愛,和儒家學說所說的愛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孔子就說要‘泛愛眾,而親仁’,廣泛地愛廣大的人民群眾,泛愛就是博愛。孟子也說:‘人皆有惻隱之心’,就是說,人人都有愛心。這就是先賢們對愛的基本理念。”

計先生說的是“上帝”,而茹先生說的是“先賢”,前者帶有神學色彩,而儒家是不信神的,所以說“先賢”。

尹先生說:“伊斯蘭教也大力宏揚愛,《古蘭經》說:天大地大,唯愛心最偉大。”

符女士說:“佛教的教義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是對人類普遍的愛。陽光普照大地,不會因為他是犯人而照不到他身上。人類社會總是在相互關愛、相互扶持中前進的。”

茹先生說:“所謂愛,也是有原則的。《禮記》上說:‘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就是說,君子的愛以道德為準繩,而小人的愛則是姑息遷就,不講原則。對錯誤不製止,不規勸,聽之任之,待到鑄成大錯,不可挽回,這不是愛他,而是害了他。”

戴先生慣於用反麵的話來證實一個正麵的道理。他引用《老子》上的一句話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是說:上天是不存在什麼仁愛之心的,它使天下萬物自然生長,沒有偏愛;聖人也是不存在什麼仁愛之心的,他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沒有偏愛。實際上,這種不仁愛就是仁愛,不偏愛才是真正的愛。”戴先生的發言總是帶點辯證關係。

話題一下子引到偏愛上來。在坐諸位異口同聲訴說偏愛的危害,指出偏愛小則可能引發家庭不和,大則涉及國家的興衰盛亡呀!古今中外的曆史不乏其例。

茹先生首先舉了春秋戰國時代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母親因為生莊公(即鄭伯)時是難產,所以不太喜歡莊公,而偏愛莊公的弟弟段,結果鬧得兄弟不和,弟弟在母親的支持下妄圖奪取莊公的權位,結果失敗,莊公恨透了弟弟,也恨他的母親,說了一句泄忿的話:‘不及黃泉,毋相見也’,意思是不到黃泉路上,母子再也不相見了,可後來又一懊悔了。一個大臣建議,何不掘地見到黃泉,不就母子能相見了嗎?莊公就令人掘地,見到了黃泉,隨即和母親見麵,母子和好如初。這個例子說明偏愛使兄弟反目,國家出現危機,然而母子之愛是天生的,縱然有一時的誤解,也總能化解。

計先生也舉了《聖經》上的例子:以掃和雅各是一對孿生兄弟,兩人漸漸長大,以掃善於打獵,常往田野裏去;雅各為人安靜,常住在帳棚裏。父親愛哥哥,母親愛弟弟。父母倆一人愛一個,引起了兄弟之間的糾紛。因為一點小事,哥哥就想殺死弟弟,母親就叫弟弟外出躲躲風頭,弟弟在外麵一住就是20年,最後回來見到哥哥,兩個人抱頭痛哭,悔恨過去的行為。這兄弟兩個還算是有情誼的。

尹先生舉的例子更為突出,他說:“優素福兄弟12個,自己排行第11,父親偏愛他,遭到眾哥哥的疑忌,竟然誘使他外出把他扔到井裏,幸虧被人救起,賣給一家埃及權貴家裏當奴仆,後來他得到主人的垂青,受到國王的重用,當了負責全國糧食的總管。他在豐收年儲糧,災年開倉放糧。遠居敘利亞的哥哥們也因遭到幹旱而來埃及糴糧,兄弟相認,哥哥們痛悔前非,弟弟也盡棄前嫌,重歸於好。這也是父母偏愛惹的禍,但是兄弟情深,手足之愛終究是分不開的。”

計先生說:“你說的這個例子和《聖經》上說的差不多,隻不過換了一個名字,不叫優素福,而叫約瑟,可見這個古老的傳說已經流傳很廣。”

戴先生說:“偏愛不是愛,而是害。現在中國家家都是獨生子,愛如珍寶,對子女驕生慣養,有求必應,結果養成孩子的依賴心,其實也是貽害無窮呀!”

茹先生帶有點感慨的神情說:“《論語》上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僅愛自己的子女,而且還愛人家的子女。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微不至的,而子女能認識到的有幾何?孝子、孝子,過去說的是子女孝順父母,現在倒過來了,是父母孝順子女。”

符女士說:“世道如此,將何以堪!”

尹先生說:“當前,一些家庭,特別是城市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國策,是很重要的,也很有效。但另一方麵,也產生一些問題,最主要的是家長對獨生子女的寵愛往往過頭,大多驕生慣養,孩子們要什麼給什麼,孩子們想天上的星星月亮,也要給他們,而對教育相對不足或忽視,形成溺愛。譬如說要孝順父母、祖父母呀!要互相友愛幫助呀!要尊重別人的勞動呀!要節約勤勞呀!等等,孩子們都知之甚少。在學習方麵,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是神童、全才,不管你有沒有這方麵的天賦,讓你去學鋼琴呀!學舞蹈呀!學外語呀!學數學呀!等等,而對孩子們的缺點則往往視而不見,原諒之,容忍之、包攬之、甚至縱容之,造成孩子們心理上的一種缺失或扭曲,事事依賴父母,缺乏責任感,做了錯事不要緊,有父母頂著。小小年紀就跟人比闊氣,使性子。久而久之,養成了許多的壞習慣,積重難返,要改也難,長大了,就很難溶入社會,損人利己,好吃懶做,甚至對社會造成危害。家長對孩子的這種溺愛,實際不是愛他們,而是害了他們。因此,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愛,也必須是理性的,決不能感情用事,否則將會自食苦果。”尹先生的話語重心長,值得令人深思呀!

戴先生說:“墨子是主張兼愛的,他在《兼愛》一章中概括論述了人類之間的愛:‘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隻要人間相愛,則天下一切禍患怨恨就不會發生。墨子又說:‘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孟子也說:‘仁者愛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愛人就要敬人,所以說:‘敬人者,人恒敬之’。先賢們對愛的解讀,可以說是說得很透徹了。”

茹先生說:愛心無涯。愛一個人常常涉及到愛其他的人或物。有一句話叫‘愛屋及烏’,這是根據《尚書》上的一句話說的,《尚書》上說:“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就是說愛這個人而推愛於與他有關的其他人或物。虎狼也有愛心,何況人呢!”

計先生也引了《聖經》上的一句話說:“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它的嘴。”

計先生接著又舉出了《聖經》上談到的一個“愛”的例子:說是“有一個財主腓利門家的奴隸阿尼西母,因為犯了點小錯誤,畏罪從腓利門家逃出來了,後來認識了錯誤,又回到腓利門家。信徒保羅寫信給腓利門,要求他繼續收留阿尼西母,並且要像親兄弟一樣對待他。保羅的這封信被認為‘愛’是一切基督教徒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是一篇‘基督教的自由宣言書’,對西方社會從思想上和輿論上消除奴隸製度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