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有記者采訪我父親,也問起了保險的事。老頭說,什麼錢不錢的,他隻想讓兒子平安回家。其實,我出發前並沒有告訴父母要去伊拉克,他們在電視上看到我在巴格達現場報道時,才知道我已經到了伊拉克。當然,他們也不知道我還寫下了一份遺書,並且還貌似精打細算地為家人劃分了那500萬保險金!
如今回想當時寫那封遺書的情景,還真有點滑稽。當一個人身臨其境真正要交待後事的時候,才會發現自己的人生還有那麼多事沒有做,還有那麼多的不舍得。我寫了改、刪了寫,有時還不由自主地念出來,最終也隻是寫了最簡單的幾句。
不敢告訴父母我又要去戰地,因為特別明白他們的擔憂和緊張,但是每次有這樣的大事發生,我還是忍不住,一定要去現場。“新聞發生時,我們在現場”,這是每一個記者的座右銘,也是深入我血液的認知。
作為戰地記者,我經曆過許多真正的戰爭。總有人問我,去戰場采訪是什麼感覺。怎麼形容呢?因為冒險而亢奮,因為職業而忘我。在硝煙中,最及時、最準確地將戰爭實況報告給公眾,報道事實真相,那就是最大的榮耀。
2003年2月5日,農曆正月初五,全中國還沉浸於濃濃的新年氣氛中,我們一行五人終於辦妥所有手續,幹淨利落地出發了。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的想法隻有一個,就是把這個戰爭全程報道下來!
2月6日,進入巴格達之後,為了搶占報道先機,我們氣都沒喘勻就開始做準備工作。
當時的伊拉克,已雲集全球上千名記者,早已展開“新聞大戰”。除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世界三大通訊社外,不少國家的地方電視台、電台和報刊也派來了記者,其中包括CNN、ABC(美國廣播公司)、BBC(英國廣播公司)、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歐廣聯(歐洲廣播聯盟)、富士電視台等。一些著名的戰地記者,如克裏斯蒂安·阿曼坡,也在巴格達。
我們入住著名的拉希德飯店後,立刻做出了一整套報道計劃。我們的報道要輸送給央視各個頻道的三四個欄目,以新聞中心為主,大量動態新聞在《新聞聯播》《世界報道》《新聞30分》等欄目中滾動播出;我在《東方時空》有個《世界》欄目,對伊拉克問題作深度報道;《焦點訪談》也會及時關注。後來,《東方時空》從2月10日開始,開辟專欄《直通巴格達》,每天約好半小時,我和在北京演播室的白岩鬆連線。後來挺多人跟我提起這個欄目,都覺得很成功、及時而且直觀。
我們五個人分成兩組,冀惠彥跟我搭班,康銳和陶冶搭班;楊小勇負責所有通訊線路的保障。每天早上8點起床,討論好選題吃飽早飯;9點,各自出門,賣力地采訪去!山雨欲來、戰雲壓城的巴格達,民生百態都是新聞。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伊拉克戰爭,可以說是中國新聞媒體大規模直接介入國際新聞報道的開始。戰爭打響前後,除了中央電視台、新華社、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等國家媒體派出龐大陣容外,還出現了一些地方媒體,來自祖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地區的中國記者有40名左右,祖國大陸與港台地區各占一半。中國觀眾幾乎每天都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戰爭的進展,戰事消息傳播之快,是以前曆次戰爭所沒有的。
這使我回憶起1998年來伊拉克采訪的情景。當時,我和冀惠彥等人來伊拉克報道武器核查,那是中央電視台第一次派記者到事發現場,參與國際新聞報道。在此之前,由於種種條件所限,我們所做的國際新聞報道,都是編譯國外媒體的資料,沒到現場采訪,缺乏第一手資料,也就沒有發言權、缺乏權威性。1998年我們到伊拉克,是第一次以中國記者的視角報道伊拉克局勢,當西方媒體的記者看到我們時,還很不禮貌地將鏡頭對準我們,大呼小叫地表示驚奇,說如果沒記錯的話,那是他們第一次在新聞現場看到中國媒體。
2.“中國偉哥”賄賂新聞官
伊拉克當局對各國媒體在當地的采訪報道,有一套嚴格的管理規定。全球媒體參與的“新聞大戰”,成了伊拉克新聞管理部門的滾滾財源。
伊拉克新聞部下屬有一個部門,叫“國際媒體管理中心”,規定所有的外國記者到伊拉克,都必須去那裏報到、登記、辦采訪證。管理中心下發的臨時采訪證,相當於有效期10天的簽證,10天過後如果要延期,就需要再申請、再交錢。若有記者報道了伊拉克當局不喜歡的“負麵新聞”,等采訪證過期後,管理中心就不再延長,等於變相驅逐出境。
新聞中心的“老大”叫穆赫辛,一位西裝革履、中等身材的伊拉克人。無論多麼大牌的記者,哪怕是CNN著名的戰地記者克裏斯蒂安·阿曼坡、尼克·羅賓遜,跟他打交道,也得下本錢。
大權在握的新聞中心,十分腐敗。記者在當地采訪,必須有一個官方派出的所謂“陪同”跟隨,實際上就是伊拉克當局安排在我們身邊的一個探子,專門監視記者的一舉一動。電視記者在大街上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能做現場、越洋的連線報道,隻能在新聞中心配樓二樓的樓頂平台上,給一個四五平方米的空間,讓你畫地為營。但是這塊空間必須由穆赫辛批準,不用說又得花錢,一個是非常昂貴的“明碼標價”,一個是相對便宜的“私人關係價”。私人關係靠什麼建立呢?當然,還是塞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