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輯 犁青世界(1 / 3)

在舊金山的中國城

斜陽梳著他一頭的稀發

他坐在靠背的木條椅上

向這些熟悉的小客人

無聲的打著招呼

三兩不停行走的小麻雀

七八擇地啄食的白鴿群

它們都沒有驚動

老人那和善的眼a青

1989年5月13日於麥迪遜旅次

這是一幅街頭素描。作者寫一位舊金山老華僑,在華人最愛逛的中國城裏坐在木條椅上休閑。那裏有行走的小麻雀,有啄食的白鴿群,然而他司空見慣,沒有反應。他最喜歡看的不是風景,而是那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他用無聲的語言和小客人打招呼。沒有對話,沒有動作,然而這個和善、慈祥的老人形象已像一座雕塑銘刻在讀者心中。

此詩妙在描繪的精細與真切。不僅開頭兩句的肖像描寫十分傅神,值得玩味,就是後半段的特寫鏡頭,也引人遐思。

東京鐵塔

驚看

東方鐵人

一夜間

長高

拔尖

直刺青天

青天

會穿一個窿麼?

1990年5月16日佛蘭克福

老瑪雅家小憩

第一節首先描述觀賞者從地麵眺望鐵塔的驚奇感受,並從一夜間拔地而起的角度表現以日本為代表的東方現代化正以一日千裏的速度在前進。第二、三段之所以重複一個句子而未作更多的誇張和比喻,是因為作者自信把這句話拆開直排,即運用詩行排列的「垂直運動」,可在視角上收到鐵塔高聳入雲的藝術效果。作者發現鐵塔的「直刺」能力,即使用再多的形容詞,還不如把「青天」這個字斜排更能收到藝術效果。利用這樣的直覺形象更能使讀者置身於那「長高」、「拔尖」的經驗之中,還可為暗示青天有可能會穿洞的末段作鋪墊。

此詩隻在中間部分使用圖像技巧,因而不能說是一首典型的圖像詩。結句的天真提問,表現了詩人的一顆童心,這才是詩趣之所在。

望自由女神

她日日夜夜站在孤島上

她袒露著

掙斷了鎖鏈的

厚實肥大的腳趾

她的嬌媚

被筆直的鼻梁蘊藏起來了

她炫耀著

幾多噸黃金燃燒成的火炬

她威武的盔帽

探射出七根鋒利的鋼針

我說——

你並不是溫柔的女性

你是個出色和稱職的

大海的憲兵!

1989年5月10日至25日

寫於芝加哥——香港

取自由女神為題,卻以批判眼光落筆。作者擺脫直陳其事的白描手法,也不用浪漫派的謳歌和感憤,其筆下的自由女神已足於構成一個完整的世界:她有「幾多噸黃金燃燒成的火炬」的雄厚資本,和「揮射出七根鋒利的鋼針」的好戰性格,還有日夜站在孤島上的耐心與恒心,以至有掙斷鎖鏈的「厚實肥大的腳趾」。

這位自由女神是作者主觀審美感受與藝術想象的產物,屬不溫柔的女性,是位出色稱職的大海憲兵,因而這個女神不但不可愛,而且十分可惡。

作者沒有抽象地批判美國虛偽的民主自由,而是具象化地描述女神的憲兵性格形成。作者把自由女神與美國憲兵剝奪世界上許多愛好自由的人做法聯係起來,最後一句點出她凶神惡煞的個性,並不顯得突兀,因前麵寫的「威武的盔帽」便定下了此詩否定的基調。她的嫵媚被鼻梁隱藏起來,也是否定內容的暗示鈕。

尋求自由的風景

——紐約的自由女神,每年除聖誕節一日以外,每天均有上萬的人在自由女神的胸腹中攀登。

為了尋求自由

我失去了自由

我雙腳機械似的

下一級

一級

我雙腳機械似的

上一梯

一梯

路越走越窄

彎越上越大

我隻能向上前行

不許停留

仰望天頂

鋼帽沉沉

俯視腳下

萬丈深坑

到天頂了麼?

仍是自由女神的胸腔

波波折折的衫裙

我找不到女神盔帽的窗欞

我不能自由的

看望風景

我隻能望穿圓鏡

鏡外的藍天很小

我呆呆出神

洶湧的人流直擠來逼來

我一步一步

一級一級

下下下

到最低的底層

1989年5月10日與於芝加哥

——奧連多航機上

這首詩最富於哲理意味的是開頭兩句。下麵的描寫,均是這兩句的注腳。

不同於開頭哲理性高於抒情性,後麵著重具象化描寫:在自由女神胸腹中攀登的人,如何陷入不能自由地看望風景的困境。兩個「機械似」的動作,「路越走越窄,彎越上越大」的反差,對「自由」頗具反諷意味。仰望天頂與俯視腳下所見,更令人膽戰心驚,以此描寫失卻自由的風景,既生動形象,又貼切自然。

全詩句式工整、對稱,結句一級一級「下到最底的底層」,一語雙關,這一切都在幽默詼諧中閃耀著諷刺的光芒。

我的黑人親友

美娜是我的親戚

她和他舉行過「紙婚」……

我乘搭上他的順風車

他的腳把座位伸長

我彎腿屈膝坐在後座

公路在震顫和酸麻……

他「超速」的癮頭很大

他安裝個小探測器雷達

吱吱的電波閃起來

幹擾了警車的追蹤

他在公路上發情和撤野

跑車在歡愉的吹奏樂聲

憤怒的警車追趕過來

他乖乖的「慢速」停車

警察操著高聲的英語

——你的客人是香港來的麼

他的行李內有無毒粉?

跑車無可奈何的聳聳肩膀

跑車沒有「超速」的罪證

警車無可奈何的去追蹤旁人

我的黑人親友有一排歡笑的白牙

他又在高速公路上超速馳行……

我借宿在他寓所的客廳裏……

唷!原來她的「紙婚」

是真正的和黑人成親。

1989年5月10日深夜寫於奧連多旅次

附記:美娜是亞洲姑娘,曾是上海某氣功學校的高材生。她為了取得美國的「綠卡」居留證,和一位黑人司機「紙婚」。

此詩借一個「戲劇性處境」寄寓作者對黑人兄弟的讚美。

「戲劇性處境」由兩對矛盾構成:超速的順風車與追超速的警車、狡黠的黑人與維持交通秩序的警察。引起作者興趣的不是違反交通秩序與要求遵守交通秩序所構成的戲劇性衝突(如果那樣就成了短劇,而不是抒情詩了),而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兩種開車態度的反差。正是在這種反差中,表現了黑人「在公路上發情和撒野」的在野性格,並歌頌了這位雖有超速過錯但不販毒的正派公民。「我的黑人親友有一排歡笑的白牙」,以黑與白的對比表現這個黑人正派可愛。最後一段,表明作者能把矛盾複雜的情思給予統一的綜合呈現(即亞洲姑娘美娜願意真的嫁給他),這正是戲劇化手法的長處。

1991年的南斯拉夫

—一座聳立著的倒置的金字塔

七國炊煙相連的近鄰,

有的是虐打過孩子的契媽或姑爺,

有的是時吵時好的表哥表妹。

六個不全是心甘意願拚湊成的加盟共和國,

有的摩拳擦掌有拚吞對方的野心。

五種不同的民族,老大雄心勃勃,

老二老三的背後有一雙黑手支撐。

四類不同的宗教,阿衡以牙還牙,

安拉手持利劍口中念經。

三種語言嘰哩呱啦,

你的克羅語他的斯洛法尼亞。

兩款文字,

斯拉夫文與拉丁文各自開花。

一個聯邦製的南斯拉夫共和國。

用壓不扁的鐵把它托起來!

所謂圖像詩,是詩與圖畫的結合。作者充分利用圖像的可視性特點,提高詩的藝術效果。

據作者在《犁青論犁青的立體詩——回答有關寫作立體詩的詩路履程》中回憶:「而當我理性的感悟到南斯拉夫存在的複雜的鄰國關係、聯邦問題、民族問題、宗教問題、語言問題、文字問題時,我領悟到鐵托時期的豐功偉績。鐵托在二戰反法西斯戰爭中建立功勳,在人民中享有很高的聲望。他是克羅地亞人,但戰後立國都於塞爾維亞。鐵托的漢字書法的音義又很巧妙可用於藝術處理成圖像的詭異和品趣。我又找到了美妙的倒置金字塔圖形來下載它。寫這首《1991年的南斯拉夫》圖像詩時,使我豐富了對題材、旨意的理性感悟和對藝術形式和構置方麵的形象、意象提升的可貴的經驗。此詩預示了南斯拉夫勢將悲慘的崩潰和瓦解。」可見,寫圖像詩必須要有合適的題材,這首詩便用形象的排列方法,去突顯鐵托超人的意誌。

在語言上,此詩用拆字法,把鐵托將軍戲寫成「鐵」與「托」的中文譯音。此外,還用戲謔手法寫鄰國之關係,其中契媽、姑爺以及老大、老二的俚語運用,還有「嘰哩呱啦」仿聲詞的出現,增加了此詩的諷刺色彩。

高原上的向曰葵

向日葵啊

你為什麼來到高原上?

他張著大而圓的眼睛

跟著太陽轉

——因為

我想和上帝靠近點!

1992年9月12日在旅遊巴士上寫

此詩隻有六行,顯得濃縮凝練。它沒有羅列向日葵的一係列特點,而隻是抓住「張著大而圓的眼睛/跟著太陽轉」這兩個特征和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用點睛之筆,寫出人們希望與宇宙世界建立起一種更為親密關係的美好願望。

因為是象征性的小詩,篇中意象如「上帝」的含義便帶有一定的模糊性。正因為不確定,讀此詩時便感到這是值得玩味的一種美。對此,不必作過於坐實的詮釋。

橄欖樹

這棵筋骨盤結根須縱橫的老樹

我的老祖宗。

他的根須伸進砂地石礫的深處

又綿延萬裏鑽透地球遠方的

陸地和海洋

他的花粉飛翔在沙漠和荒丘

又隨風飄散到地球遠方的

平原或高山……

他經曆過風擊雷打

幾番風雨幾番掙紮

他傷痕累累的肢骸又長芽開花

他的子孫們繁殖在地球的這方和彼方

他們遭受到一次次的砍伐

一次次的焚燒

又是逃亡

又是流浪……

我的老祖宗噙淚揮手吶喊

——我的子孫啊

快快回來!快快回來!

小橄攬樹撲進老祖宗的懷裏

這棵筋骨盤結根須縱橫的老樹

嫁接上了一根根的新芽

綻放著七彩繽紛的新花……

歌頌的詩比暴露黑暗的詩難寫。直淺露,常常是這類詩的通病。詩人沒有重蹈這個覆轍,而是選取橄欖樹這一富於地域特征的形象,以簡潔、傳神的筆墨勾勒橄欖樹筋骨盤根/結須縱橫的雄姿,勇抗風擊雷打的身影,畫出傷痕累累又長芽開花這一壓不倒的形象。「老祖宗」一詞則暗示作者寫樹其實是寫人,是寫先輩,從而使逃亡、流浪的子孫不再孤寂和漂泊,給人以堅忍不拔並關心下一代成長的美好印象。

這種後繼有人、一代比一代更強的象征,讀來似乎「得來全不費工夫」,實際上是詩人通過「稼接」、「綻放」的反複描寫,才實現的。

兩隻蜻蜒

戈蘭高原上的晴空

兩隻蜻蜒在飛行

一隻雙翅蟬薄透明

一隻兩翼上有轟炸機型的

彈箱沉沉

它們瞪大著憤怒的眼睛

一隻襲擊對方的薄紗

一隻扭住對方的細頸

——我們同族不同翅型

兄弟啊

不要打架啦!好麼?

兩隻蜻蜒點頭輕輕

它們一會兒平行雙飛

細語聲聲

一忽兒一隻低飛

一隻上升……

戈蘭高原上的兩隻蜻蜓,由互相襲擊到言歸於好。這裏有「憤怒的眼睛」的表情,有「扭住對方的細頸」的動作,有「兄弟啊不要打架」的道白,作者通過這些,便畫活了在晴空中飛行的兩隻蜻蜓。用動物互相傾軋比喻人類不要自相殘殺,看似無心,其實情深自在。

形象栩栩如生,內容蘊含深厚。此詩成功之處在於詩人精確地把握了以色列不同類型的蜻蜓的形體特征,這才將作者熱愛和平的思想寄寓在這「細語聲聲」中。

石頭

——為以色列寫真之一

在以色列我看到

海畔地上

荒丘古堡

廢墟鄉鎮

綿羊在石礫中尋覓青草吃下了石頭

駱駝在坎坷的板路上淌汗踢躂著石頭

牧羊人在砂山石礫中棲宿頂撞到石頭

耶穌在雪白沾血的地下產房初張眼眸看望到石頭

耶穌為阿伯拉罕造出了子孫捏捏塑塑石頭

猶太人洗濯軀體的缸缸罐罐敲敲鑿鑿石頭

埋著手腳包裹著麻布屍骸的墳墓前麵擋住石頭

耶穌負馱著十字架一級一級響著

沉重和憂傷的聲音

偌大的耶路撤冷聖宮是

平滑剔亮雕刻閃閃的石頭

默罕默德的魂靈從麥加飛來住進了

光芒斑爛豪華聖潔的石頭

虔誠的男女伏靠在西方城牆上

悲愴的哭聲細細長長震撼著

一塊長方形的棺柩

整齊排列著石棺的墓園

被撬走被盜竊了石塊的荒野

被修建再豎立起來的碑碑坊坊

花園別墅

公寓樓宇

店鋪市場

學校醫院

新婚情侶漫步的小徑

車輛閃閃飛馳過的行道

海濱路旁街心排列著

古典色彩的雕塑

後現代的架構圖案

綠樹掩影

鮮花繚繞

噴泉飛濺

鐳光輝煌

在以色列的石頭上

我看到石頭流出了眼淚

石頭進擊出火花

石頭用鏗鏗鏘鏘的語言

控訴德國法西斯分子

幹下了世界末日的罪行他們

用槍彈射殺

用瓦斯焗燒

一個個活生生的猶太人

我看到一塊石頭

是一篇討伐納粹分子的字

字響昆昆的檄文一塊一塊石頭寫明

在蘇聯一百五十萬人

在波蘭三百萬人

在德國十七萬人

在立陶宛十三萬五千人

在奧地利六萬五千人

在拉多維亞八萬五千人

在意大利一萬五千人

在埃斯賓尼亞一千人

在希臘六萬人

在法國九萬人

在南斯拉夫五萬五千人

在保加利亞七千人

在羅馬尼亞二十九萬五千人

在荷蘭十萬零五千人

在比利時四萬人

在盧森堡三千人

在睫克三十萬人

在匈牙利三十三萬四千人

在丹麥——丹麥人長槳馱小艇

搶運七千二百猶太人逃生

在地球上猶太族的小孩失去了一百五十萬人

在地球上德國法西斯分子的血債是殺死了六百萬猶太人

一塊微笑著的天真無邪被砍殺的少年

一塊攬抱著驚惶惶學生被砍殺的老師

一塊看望著初生嬰孩同時被砍殺的母女

一塊初綻愛情花蕾被砍殺了的癡情女孩

一塊發出了婚東未能洞房花燭被砍殺的情侶

一塊瞎了眼睛緊摟著孫子被砍殺了的婆孫

一塊胳腮滿胡被根根焚燒燒成焦炭的爺爺

六百萬人的肢骸一塊一塊

六百萬人的頭殼一粒一粒

六百萬人焚燒不了的

發夾鏡框履帶殘骸斑斑

左邊有閃閃的白色的燭光

右邊有閃閃的白色的燭光

上空有閃閃的白色的燭光

地上有閃閃的白色的燭光

啊石頭流出了眼淚

淚花注滿了鹽分濃濃的不沉的死海

淚水嘩嘩流淌的——石頭

啊石頭迸擊出火花

火花燒焦了以色列的砂山石礫

火花劈啪啪響的——石頭

啊仇恨的拳頭拳頭拳頭——石頭

複仇的榴炮飛彈愛國者導彈

轟隆隆轟隆隆

要求土地

要求獨立

要求和平

要求繁榮

以色列的石頭

1992年8月16日-20日初寫於以色列KfarMaccabiah旅館,再寫於香港犁青山莊

犁青少年時期的漂泊經曆,使他的視野沒有局限在本鄉本土。尤其是20世紀即將結束的時候,犁青以曆史見證人的身份,寫下了許多國際主義詩篇。《石頭》便是一篇重要代表作。

1992年秋天,犁青到以色列參加一個國際詩歌會議,他在以色列發現無論是海畔、廢墟,還是荒丘、古堡,到處布滿了石頭。於是,他從這有血有淚的石頭中獲取了靈感,寫下這篇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同凡響的政治抒情詩。

在作者筆下,石頭不是普通的石塊。是它,創造了以色列的物質文明,雕刻閃閃的石頭則體現了以色列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光芒斑瀾的石頭表現了以色列人民在外族侵略下不屈不撓的美好心靈。

「石頭」一詞在詩中重複了58次,每次重複「都敲擊著受傷心靈的痛楚」(向明),都加深了讀者對這個硬朗、剛強的意象所包容的充滿反抗心靈的石頭的印象。在猶太人心目中,石頭的地位不同一般,作者讚美石頭是獻給那些被砍殺的母女、被槍擊的情侶、遭傷害的爺爺,故這流出眼淚的石頭代表著受害者的英魂,同時也代表反抗者不屈不撓的靈魂。

全詩連珠炮似的詩句,分上下二層排列,每句均以萬分沉重的石頭置於句子的尾部,「在這首詩中讓滿紙堆積著那些棱角分明的、音韻奇崛的、擲地有聲的奇危與嵯峨」(謝冕)。

作者用鏗鏘的語言控訴法西斯的滔天罪行,體現了作者對弱小民族的關愛之情,以及對以色列的同情與問候。作者在談到這首詩的創作經過時說到:

東方詩人寫海內外題材旅遊詩時,都會接觸到山水與自然。理論家們談了「自然」的三界。我接觸到「詩」的自然三界是:「看」、「想」與「悟」」,亦即「視」:「內視」與「靈視」。先看到其外表形象(第一自然),再想到其內裏(第二自然),最後悟到其精神、氣質和靈魂(第三自然)。直至我的心靈受到很大的震撼,我很想寫詩時,我才寫它。我寫《桂林月》、《桂林的雲》和《聽濤》等詩,即是冀想寫出山水的氣質和靈魂來……例如:我寫以色列的《石頭》時,純是來自感性的「第一感覺」。我以前未到過以色列,對以色列的知識貧乏得很。我看到了以色列的沙漠石礫,驚訝以色列人民艱苦求存的精神,我在旅遊巴士上、旅館中匆匆寫下長詩《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