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雅,1999年3月24日
——仿戈雅名畫〈五月三日蒙克洛阿的處決>
五角大樓
北約大軍
「救世主」和「天使」
低酌密談
測位定點
B52型
隱形幻影
按鈕投放
導彈鈾彈
漫天散花
遍地轟炸
天堂崩塌
壓下來了
炸機場炸毀
炸公路潰爛
炸橋梁斷裂
炸學校損毀
炸電廠起火
炸醫院焚燒
炸河湖汙黑
炸魚肚泛白
炸地上窟窿處處
炸血肉屍骸紛飛
炸那位穿白衫者神情恐懼伸出雙手
十字架的身型迎向射殺
那位著黑衫的老修道女抵擋不住
向她傾瀉下來的厚牆重壓
大樹被壓得肢斷葉飛
柔弱的草地野花
無力躲開成噸成噸炸彈的轟炸
1999年7月16日初稿
這首立體詩在詩行上借鑒了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樓梯式的排列。這種排列,為的是「表現戰鬥機上發出的傾斜的導彈軌線,和表現漫天傾瀉下來的沉重的導彈鈾彈等的壓力」(亞曆山大,彼德洛夫)。第二段用了11行排比句,每句均以「炸」字開頭,「以表現直線的彈道」(同上)。
為了彌補以上的抽象概括,後麵特別補充了兩個人物形象:一位是「穿白衫者」,另一位是「穿黑衫的老修道女」。這一「白」一「黑」,表現出不論是那個階層的人民都無法逃脫這場浩劫。看得出,當成噸成噸的炸彈轟炸公路橋梁時,詩人把對各種膚色的遇難者的哀悼寫在被壓得肢斷葉飛的大樹上。循《戈雅,1999年3月24日》詩情的外延逡巡,詩人對這場戰爭浩劫所造成的「血肉屍骸紛飛」的慘像所發出的徒喚奈何的唏噓聲,依稀可聞。
偽君子
——看畢加索版畫〈佛朗哥的狂想和謊言〉,我聯想到為「偽君子」造幅立體派的畫像。
好帥好帥喲
——今世的俊俏郎君
高大威猛
言笑風生
位高權重
威儀並存
把世界塗抹七彩
調解糾紛
製止紛爭
送給你—支橄欖枝
送給他一顆複仇的心
把地球玩得旋旋轉
金融遊戲
飛機艦艇
金融大戰水淹七海
維護和平炸死蒼生
他額上多長了一隻眼睛
窺視了西洋鏡內的風景
他腳上多伸出了一隻手
東走西訪隨手牽隻白羊
他屁股上生出了一條鼻梁
時而泄出屁音和色瑟風共鳴
他陽具似旗杆升起藍裙
日間偷雞摸奶夜裏春宵盡興
他日也亢奮
夜也亢奮
仍然是動作不停
言笑風生!
1999年7月26日初稿
一會兒「送給你一支橄欖枝」,一會兒又「送給他一顆複仇的心」,這便構築了一種飄忽的「把地球玩得旋旋轉」的幻境。作者受畢加索立體派技巧的影響,寫偽君子有第三隻眼睛、第三隻手,這便為那位新世界的頭目描繪出陰一套陽一套的畫像。
偽君子頭腦中充滿了狂想,嘴上說的全是謊言。於是,詩中並行和交融著兩個世界:一個是金融大戰與水淹七海;另一個是維護和平與炸死蒼生的世界。這兩個世界相輔相成,互為聯想。因此,當偽君子窺見了西洋鏡內的風景,當他東走西訪隨手牽隻白羊時,我們感受到詩人那種無以名狀的蔑視與憎惡之情。
香水洗不淨這隻髒手
——莎士比亞詩句:「傾盡阿刺伯的香水,無法洗淨這隻肮髒的手」。
色瑟風吹起
吉打琴輕彈
曼陀玲舒緩的響
世界新秩序的帷幕拉開
總銃戴著莫卡的鐐銬跳舞
國務卿反咬奶媽的乳頭
隆姆依埃狡猾的交手
秘書長緊聚雙眉
司令官急按核鈕
炮火炸響
紅血直流
塞爾維亞成為殺戳戰場
滿室腥臭
漫天腥臭
肮髒腥臭
傾盡阿刺伯的香水洗不淨這隻肮髒的手!
1999.10.29寫
犁青的詩,以視野開闊和富於批判性著稱。此詩保留了這些特色,另增添了戰爭年代給詩人疾惡如仇的痛感。雖然「塞爾維亞成為殺戮戰場」這一頁曆史已翻過去,但詩人再次塑造的偽君子形象——如那位在塞爾維亞度過溫馨的童年,現卻忘恩負義咬住奶媽奶頭的國務卿,就將永遠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作者由莎士比亞的一句詩中獲取靈感,然而並沒有受這句詩的局限,而是延伸了語言的畫像,寫了各式各樣魔鬼式的人物,回答了曆史學家最關心的問題,因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1999年科索沃的春天
1999年3月24日
春天
來到了科索沃
綠草抽出了紅芽
綠樹綻放著紅花
牆垣滲出了紅的血液
屋頂流淌著紅色的淚雨
1999年3月24日
春天
來到了科索沃
太陽
從血海中誕生
春天紅色的春天
一海鮮血的泛潮
1999年7月28日寫。
犁青雖然寫過一些自稱「立體主義」的詩,但從骨子裏來說,他依然是寫實派,彌散在《科索沃,苦澀的童話》詩集中的不外是科索沃血色的春天,及其流淌著紅色的河流。
這首題為「春天」的詩,並不是一支通常意義上的春天頌歌,而是在春天裏北約戰機對科索沃狂轟濫炸的實錄。
全詩是用春天的美好與轟炸的罪惡反襯著寫。開頭春來了所定下的並不是美好的基調,其主旨在於控訴侵略者埋葬春天、埋葬和平與幸福。春天不是綠色而成了紅色,這是戰爭給科索沃打下的特有烙印,值得讀者反思。
太陽的眼睛被燒成黑球
溫室內的綠苗鮮花被燒焦了
乳白的燈光
透明的棚瓦
升起了漫天的紅光
風被烤幹了
雲被燒紅了
太陽的金衣銀須
被燒得痛苦難挨
太陽逃到天之涯
太陽的眼睛被燒成黑球
黃彤彤的臉氣得冒煙
1999年7月29日淩晨寫
作者以美好的鮮花被燒焦做開頭,為下一段風被烤幹做向導,還為雲被燒紅做鋪墊,由此確定了整首詩否定與批判的基調。
作者沒有正麵寫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的苦難,但從「太陽逃到天之涯/太陽的眼睛被燒成黑球」,可看出人民無家可歸,以及故鄉被戰火焚燒的慘酷景象,表現了作者愛憎分明的立場和堅定地反對法西斯侵略戰爭的態度。
也許是兒童的眼光在起作用吧。本詩的獨特視角是把太陽人格化,「金衣」、「銀須」的比喻,使詩有一定的諧趣,同時把讀者引入「被燒得痛苦難捱」的情感之中,故這「諧趣」不是欣賞戰爭的殘酷,而是控訴法西斯分子的慘無人道。
火光照亮了教堂的身影
太陽被黑雲遮掩
火光照亮了教堂的身影
紅十字的門扇已經推開
教堂的窗欞畫麵澄清
一幅幅向日葵
一幅幅紅十字
一幅幅綠樹苗
一幅幅愛的心……
圓蓋頂的十字架
頭上紅雙指紅腳下紅
中間是顆鮮血湧湧的紅心
教堂在此:鮮亮透明
飛彈啊
你不要瞎了眼睛!
犁青的反戰詩以明快著稱。他的詩作具有真情實感而不作過分的雕琢,注重具體景物的描繪而不作極度的誇張,讀來可親可信,令人生發一種厚重之感。《火光照亮了教堂的身影》,便是一首代表作。
作品一上來就寫作為和平象征的教堂,籠罩在戰爭的陰雲中,以此加深讀者對戰爭危害性的認識。接著詩人把目光集中在教堂窗樗畫麵上,自然地增添了一份和平的氣息和安詳的情調。正當讀者聚精會神地欣賞教堂的澄清畫麵時,作者連用了四個「紅」字,為下麵寫「飛彈」作了過渡。最後一段分量很重,它警告統治者不要瞎了眼睛濫殺無辜:如果連這樣鮮亮透明的教堂都要炸,那你們將永遠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可見,這不是單純寫教堂迷人風光之作,而是把自己反抗法西斯戰爭的思想寄寓於「一幅幅紅十字」中的佳作。
共和廣場上的音樂會
仍然是那個廣場
仍然是流水淙淙
仍然是石板廣場石板路
仍然是英雄米哈洛
騎在高大的馬上
仍然是
空襲的警報哀叫
貝爾格萊特彌漫著彈聲和火光
隻看到共和廣場上音樂會在行進
手風琴演奏吉他彈唱
指揮杆揮舞聽筒怒吼
「我們的朋友遍天下」
聲音直衝雲霄
廣場上的男男女女
靜聽熱舞高唱
而廣場上氣氛多些肅穆
男女們穿戴多些端莊
音樂聲聲比起戰神的嘶喊
更為遼遠和宏亮
1999年7月31日寫
這首詩表麵上歌舞升平,悠閑恬適,骨子裏仍是譴責戰爭,一片同情人民疾苦的感情包含其中。
詩發端連用了四句「仍然」:在英雄騎上駿馬的威武中,蘊藏著一股憂心戰亂的浩茫心事。詩人感歎在彈聲和火光中仍能舉辦音樂會,這種場麵來之不易。第二段的脈絡繼續沿著深沉的感慨向前發展:不限於「手風琴演奏,吉他彈唱」的老調,而著眼於「指揮杆飛舞/聽筒怒吼」。詩人深感人間萬事顛倒,到處是戰亂和災難,不由發出聽筒也在怒吼的吶喊。一曲直衝雲霄的《我們的朋友遍天下》,表現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人民必勝的信念。最俊兩句進一步點明題旨,表明了詩人對和平的熱愛和對戰神的鞭苔。
科索沃老婦癡呆的聆聽
——1999年4月27日「TribuneReview」
一位北約持鎗戴帽的軍士謹慎的說
——好消息
我們
就將把科索沃全部炸平
你們
就將平安的回返家園
一位披穿厚衣的科索沃老婦癡呆呆地聆聽
全詩在無聲的抗議中蘊含著對強盜邏輯的蔑視和批判。為此,詩作一方麵在語言上作了通俗的處理,即以軍士大白話式的表白使老婦能聽懂。另方麵,為了表現侵略者的欺騙性,作者把軍士說的話加以簡化:科索沃全部炸平之日,正是老百姓平安返回家園之時。可既然是「全部炸平」,那還會有「家園」?即使能返回,在狂轟濫炸的情況下,還有甚麼「平安」可言?這位聽得癡呆的老婦雖然沒有反駁,但她的不解、不滿和仇恨,已盡在不言中了。
全篇句句敘事,無抒情語,也無議論語,但作者卻巧妙地通過敘事抒發了對侵略者的憎惡之情,傾向性非常強烈。再從人物肖像上看,一個持槍,一個披著厚衣;從表情上看,一個「謹慎的說」,一個「癡呆呆地聆聽」,如此寓褒貶於敘事中,既節省了筆墨,又無概念化的感覺,詩人就這樣在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的矛盾和衝突。
一隻手掌和一節腳肢
1
草叢中露出隻白嫩嫩的手掌
手掌的截斷處是堆齒狀交錯的碎肉和汙血
這隻手掌是那麼柔綿那麼鮮白
她是被突然而來的彈片刈斷飛拋到草叢裏
她安然的順從的伏放在草叢上
她來不及、來不及
握成拳頭!
2
鏟土車裝滿了一車的屍骸
有條被燒灼的腳肢垂掛在外麵
這條腳肢的腳掌尚很完整和幹淨
五隻腳趾是那麼圓滑和嫩白
他懸掛在車亮外麵搖搖幌幌……
他來不及、來不及
穿上軍鞋!
詩人仿佛是一位高明的畫家,寥寥幾筆,就畫出了在戰爭中那失去手掌的生命。這看似質樸的敘寫,其中包含著作者的多少憤怒和不平。再由白描生發開去,是一幅生與死、可憐與可憎的鮮明對比圖景,即於「白嫩嫩」與血淋淋的對比中蘊含著詩人對戰爭發動者的詛咒。感情達到高潮時,詩人麵對「齒狀交錯的碎肉和汙血」,升華出那「來不及握成拳頭」的反抗詩句。
下麵一段寫戰爭的殘酷再升一級:它給老百姓帶來的不隻是殘廢而是死亡。這回露出的不再是手掌,而是被燒灼的腳肢。就這樣,作者以「一隻手掌和一節腳肢」的少少許代替了多多許——以一枝一節代替了老百姓的全部悲慘命運,其控訴戰爭的慘無人道的弦外之音,如泣如訴的低回、頓挫,嫋嫋不絕。
她尋找媽媽的墳場
在轟炸聲中媽媽逝去了
婆婆說:「媽媽到了天堂安家長息了」
她來到了媽媽的新墳前失聲哭泣
她向媽媽獻上了一朿小黃花
導彈在空中呼嘯而過
「媽媽媽媽我害怕
讓我在這裏陪你說說話
我不敢不敢回家」!
在昨天的轟炸之後她又來尋找媽媽
這裏是一片廢墟彈坑處處
找不到媽媽的新墳也看不到那朿小黃花
「婆婆啊!他們是不是追到天堂殺害媽媽?」
導彈又在空中呼嘯而過
「媽媽媽媽我肚餓了
我們的家也已被炸成墳地
我不能不能回家」!
1999年10月6日深夜寫
此詩反映了1999年科索沃老百姓的情緒和心願,並融入了作者幾十年悲慘而痛切的人生經驗,曲折地喊出了作為千千萬萬受害者「她」壓在心頭的呼喚。
頭一節寫得深沉真摯,情感濃烈而專注。作者動情地寫女兒失去母親的悲痛心情,也寫了其它親人的悲哀與淚水。在這裏,母親的形象具有巨大的概括性和象征意義。是那亡國滅種的陰霾,沉重地壓在人們的心頭。詩中重複兩次的「導彈在空中呼嘯而過」,既是對戰爭環境的典型描寫,也使讀者想到戰火給人民帶來的恐怖與災難。從新墳前痛哭到新墳被炸掉,再到家「也已被炸成墳地」,逐步升級的災難引領著讀者從整體情緒上去感受暴力和戰爭的破壞性。
這裏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詩,都是感情顫抖的記錄。第二、三段寫兒女失去媽媽的淒楚心境,表現得異常動人。結尾寫媽媽的新墳也被炸掉,有點使人毛骨悚然,但情感真實可信。由「我不敢回家」到「我不能回家」,語句淒婉,層層推進。這是從心弦中彈奏出來的哀樂,真可謂是「述其哀也,淒焉其可傷」(劉勰)。
寫悼亡詩,重要的是要有深摯的感情,由心而誠,由誠而言,由言而詩,三者為一。莊子說得好:「不精不誠,不能感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此詩之所以寫得悲痛欲絕,感人肺腑,在於作者有同情心,對在轟炸中失去親人的小孩感受到了巨大的悲痛。此外,老婆婆的話雖不多,但有個性。小孩呼喊媽媽的對白,也很有兒童的特點。
她夢見自己的床
「為甚麼逼我們離開家?
為甚麼逼我們躲在地底下?
炸彈狂響牆壁搖幌
灰塵沙沙飄落
地窖黯淡無光……」
她燥煩不安輾轉反側
她昏昏惓惓沉入夢鄉
「我夢見了自己的床
惡魔睡在我的床上打鼾
我的娃娃哭喪著臉
我的圓鏡被打爛在地上
我不能睡上自己的床」!
1999年10月7淩晨寫
和《她尋找媽媽的墳場》一樣,此詩的主人公也是兒童,其所抒發的情感同樣哀傷悲切,情調低沉。所不同的是,此詩用的是觸物傷懷的寫法,通過日常生活用品(床)的接觸,抒發物是人非的悲痛之感。
在構思上,作者不求多、不求全,而是抓住「煩躁不安輾轉反側」做噩夢這一片斷去表現戰爭的殘酷性。作者吸收了搖籃曲的寫法,雖沒寫親人的具體遭遇,但通過這如泣如訴的自言自語,已已到了古人所說的「觀風似麵,聽辭如泣」的境地。
母親屏息靜坐似樽石頭
已經是第50個夜晚
我們走進了發黴的地下避難所
仍然和鄰居朋友聚在一起
我們相互對視、點點頭…
這些日子已經沒有了水電的供應
我們啃著最後一片三文治
緊緊抓住擺在腿上的包裹
你沒有說話
他也沒有話說
仍然是警報聲聲尖叫
母親僵硬的臉似樽石頭
媽媽:你說點話啊
我看著你緘默沉悶無話可說
……我很難受!
1999.11.2夜寫。
隨著警報聲過去,母親變得沉默寡言,詩作也歸於舒緩平和。對避難所艱苦環境的具體描寫,取代了別的詩作中出現過的議論、抒情,洶湧澎湃的激情由此化作深沉的思索。
由相互對視到沒有說話,由僵硬的臉似樽石頭再到孩童呼喚媽媽說話,旋律由緩入急。在這情感的跌宕中,讓人充分感受到沉默是對戰爭狂人的最大蔑視,其中蘊含著反抗怒火的節奏與旋律。
我是家裏唯一的男人
今晚權且睡在床上
突然導彈聲響驚醒了我
我從床上彈起滾到地下
隻見媽媽從門縫間擠走
姐姐爬上窗框伸出了頭……
我急忙忙拉住姐姐
叫住媽媽
我抱住姐姐拉緊媽媽
「伏倒在床下
等到飛機已走轟炸停止」!
爸爸應征當兵去了
我是家裏唯一的男人
「媽媽姐姐
明天
我們再躲進地下洞穴」!
1999.11.2深夜。
作者不正麵描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不具體描寫應征當兵的爸爸的坎坷命運,而是通過「今晚睡在床上」被導彈聲驚醒的場景,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沉重心理負擔及其威懾作用。然後由此入彼,把「我從床上彈起滾到地下」作切入點,把12歲小孩的應急「措施」化作自己特殊的視聽感受,即通過充分個性化的兒童保護大人、老人的藝術手段,刻畫了這位早熟的小男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