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記(1 / 1)

本人寫波斯灣戰爭的長詩「尼羅河」被偷失去,原作的詩情文采,現在無法重憶再寫。現將其中一節的寫法,約略寫於此詩。

2000年3月24日科索沃戰爭周年忌日初稿於香港通讀《科索沃,苦澀的童話》,不難發現作者自始至終都在寫戰爭販子的可恨可惡可殺,向讀者傾訴他在戰場第一線的所見所聞。所不同的是,此詩換了一個角度,即不是寫戰犯們在活著時如何橫行霸道,而是寫他們死了後在陰間也不受歡迎:石壁阻擋他們的到來,門板上鎖不讓這些鬼魂邁進,地府殿堂的入門亦不向他們敞開。

詛咒戰爭而幹著喉嚨叫喊,熱愛和平而無精巧的構思,那隻能流於政治說教。作者則不然。他不重複他人,也不重複自己,以戰犯死無葬身之地反襯他們生前犯的罪惡太多,從而透露出作者書寫「埃及神話新篇」時特有的機敏、睿智才能。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駕馭語言的功力頗深。通篇流暢的白話,間或有「拉神」這類洋典運用,這和「石棺」、「地府」這類帶有東方色彩的詞語正好相映成趣,中間括號內的「畫外音」,則體現了作者知識的博學。而這博學,又不是掉書袋,而是通過詩的語言表現出來,有如水中著鹽,有鹹味而無鹽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