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玄武門之變對錯,轉載自軍事網(1 / 3)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清晨,在剛剛誕生九年的李唐王朝的皇宮的玄武門外,發生了一場兄弟相殘的慘劇,整個事件所牽連的人命高達數百人,甚至動搖了唐朝在河北的統治。這就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由於這場政變中的勝利者唐太宗李世民對史書動了不少手腳,因此事件的真相一直撲朔迷離,眾說紛紜。可以說,“一千個人心裏就有一千個‘玄武門之變’”。某雖不才,閑時亂翻史書,漸漸的,心中便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個“玄武門之變”。

一、李建成其人

李建成如今一出現在影視作品裏就是一酒色之徒,真是可憐!其實曆史上的李世民比他可**多了,而且還從不注意影響,於是“納諫”之外留下“唐宗**”的“美譽”。李建成也是一個很有才幹的人,這已是史學界公認的了。但是他比不上李世民,我也這麼認為,李淵他都比不上的。不過治國理政的才能倒很難說,因為貞觀之治的製度基礎就是武德年間打下的,隻是當時李建成在老爹身邊究竟做出了些什麼貢獻也不得而知。而在軍事謀略和政治謀略上,李建成恐怕就遠不如李世民了。這一來嘛,是因為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實在太強了,整個曆史上都沒幾個能跟他比肩的,所以很難想象與之同時代的除了李靖竟還有一個李建成堪與其相比。二來李建成本身在軍事上也沒有多大建樹,一方麵是因為李世民每逢戰事就主動請纓,李建成就懶得跟他爭了;另一方麵則他提出過一個餿主意:遷都避突厥。李淵當時頭腦發熱竟也一時同意了。要真這麼做,關中不知道會有多少突厥兵來搜掠,幸虧李世民又積極勸諫了回去。而政治上的謀略不怎麼樣,則是因為李建成跟李世民鬥,主意幾乎都是李元吉出的。而且李世民去收買李建成的部下,都是那種官職較低卻又掌握關鍵性權力的人,所以“一槍一個準”,比如在玄武門看門的常何;而李建成卻去收買李世民的心腹愛將,結果當然一個沒撈著——簡直太小看他弟弟得人的才能了。

但是,李建成有一點很好,跟與他的出身相差十萬八千裏的無賴皇帝劉邦有點像,就是“好謀能聽”。有三件事可以證明,第一件事,是李淵在隋大業十三年起兵望關中進發的途中,遇上大雨,糧草難繼,前方鎮守霍邑的宋老生是一員猛將,後方又傳來劉武周將要聯合突厥襲占太原根據地的消息。這時李淵想要退兵回太原再作打算,很多將領都表示讚同,關鍵時刻,李世民挺身而出,慷慨陳辭,仍是說不動李淵,卻把李建成說服了,表示讚同。隻是接下來李建成的表現就遠不如李世民,李世民性格主動積極,當晚便跑到李淵帳外去哭訴,終於使李淵回心轉意。當然這件事有不少人認為李世民是吹牛的,不過我倒覺得,這件事也很符合李世民的性格,我很喜歡這個故事,就寧可相信了!

而第二件事,則是李淵初得關中,由於洛陽有內應,就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去攻打洛陽,很快便陷入了僵局。李世民再次分析形勢,認為“關中未定,雖得東都亦不能固守”,不如回去算了。當時的關中割據勢力還有西秦霸王薛舉父子,而洛陽的守將王世充又是群雄中軍事能力最出色的,洛陽附近則還有李密的幾十萬瓦崗軍在等著坐收漁利,所以這個建議無疑是非常正確的。李建成作為主帥,聽了點點頭,認為弟弟說得有道理,立馬撤軍了,路上又聽李世民的設下埋伏,讓前來追擊的王世充偷雞不成蝕把米。

第三件事,是李建成去平定劉黑闥的二次起義時,聽從了竇建德的降臣魏征等人的建議,采取剿撫並行的戰略方針,終於徹底平定了河北,並由此在河北獲得了極高的威望。這一手,比先前純粹的殘酷鎮壓要強多了!

除此之外,李建成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很能得人心。當李淵帶著李世民在太原為起兵作準備時,李建成就帶著李元吉和李智雲在河東結交豪傑,為起兵拉人脈。後來的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有不少部將在見到李建成的人頭後仍肯為之“死難”,而河北更是立刻大亂。這些情況都說明了李建成有“人傑之表”,能得“士民之心”。這當中,很可能還因為他的性格“仁厚”(擁有這種性格的人,通常不會傲慢辱人,反而多數能夠折節下士),這又可以從兩件事中看出。

第一件事,就是有回李世民去齊王府,李元吉執意要趁機除掉李世民,卻遭到李建成的極力勸阻,氣得李元吉大叫:“我這麼做是為了誰呀?還不都是為了你!”

當然這件事有一大缺陷,就是李建成這時候不殺李世民也不一定就是因為不忍心,也有可能是因為沒有計劃好就倉促下手,父親李淵震怒之下,很可能會廢掉他和元吉,更立他子(反正李淵做了皇帝之後兒子越生越多,其中也不乏出色的)。後來李世民在玄武門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並擊退其部將之後,就立即按計劃帶兵進入皇宮,脅迫李淵交出實際政權,這才保得大位不失。

而第二件事是一個旁證,就是玄武門之變過後,李世民抓住李建成的部下魏征,厚顏無恥地罵道:“你丫的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感情?”魏征冷冷答道:“倘若太子爺當初肯聽我的,你還能有今天?!”李世民聽了一愣,心想:這家夥說得也有道理啊!看他也是一人才,河北還得靠他去安撫,留下自己用得了!這件事可以從側麵證明,李建成為人比較厚道的傳言應是真的,魏征顯然給他出了不少狠主意,雖然不一定就是致李世民於死地的,但肯定也不會讓李世民好過到哪兒去!但是李建成並未采納。而這也說明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李建成其實從未想過要對李世民下殺手!

不過李建成的仁厚程度當然也很有限的。李淵在太原起兵,他為了逃難,隻帶上十六歲的元吉,扔下了十四歲的智雲,結果智雲被殺了。這當中具體發生過些什麼事,會不會是因為當時時間確實太緊迫來不及回邸招呼智雲了之類,我們今天當然是不知道了。但是給人的感覺,還是很有可能是因為智雲跟他不是一個媽生的。

而綜上所述,我們便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李建成雖然謀略平庸,但是性格仁厚,好謀能聽,能禮賢下士。這些優點,已足以讓他成為一位出色的皇帝了!

二、李元吉其人

李建成不是庸才早已被承認了,可是李元吉,很多人還是認為他是個不成器的。其實我認為,李元吉雖然比不上李世民和李建成,但起碼也是一個將才,因為他勇武過人,曾經上演“三英戰元吉”。他相貌不好,曾被敵將戲謔為“胡兒”;性格也不好,頑劣暴躁。李淵在關中經營事業,他卻在山西胡鬧,搞得太原根據地都丟了,狼狽逃到長安。李淵雖然極力維護下他,但相信私底下肯定也沒少挨罵,所以後來懂事多了。當二哥李世民在虎牢關激戰竇建德時,他便老老實實地和屈突通“坐克”王世充。而暴躁,則可見於他挑戰尉遲敬德那次,輸了就惱得動真格的,人家讓了又讓他卻還是不依不饒,結果還是輸了!

但李元吉的性格不好,應該說也不全是他的錯。他生下來就因為相貌問題爹不疼娘不愛(人家說“兒不嫌母醜”,這裏母卻嫌兒醜)。這小孩子若是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往往就會故意淘氣以求引起父母注意,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頑劣的性格;加上又是一貴公子,在父母那兒憋的火難免就要往下人身上發泄,長期下來,暴躁的性格也就養成了。他在這方麵跟李世民正好相反,李世民從小就是家裏的寵兒,尤其他娘喜歡得不得了,寫字都親自一筆一劃地教(難怪長大後書法那麼好),小元吉看見了不妒忌才怪。所以很可能這哥倆兒打小感情就不咋樣。而李建成作為大哥,年長元吉十四歲,性格又較仁厚。父母帶著世民在外做官,他負責打理家裏,肯定平時就比較照顧這個最可憐的四弟(平陽公主等女的不排行),所以元吉長大後極力幫大哥爭位就不奇怪了。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先被射死,李世民去追元吉,結果被樹枝掛下馬來,元吉沒有趁機逃跑,而是跑去殺李世民,誰知尉遲恭迅速追上,殺死了元吉。元吉為什麼不逃?顯然是想和李世民拚了,替李建成報仇!雖然這實在是意氣用事了,若他能逃出去,東宮和齊王府的兩千兵馬就不會散掉大半!天下就是他李元吉的了!而有的人想法複雜,認為李元吉幫助李建成是為了先搞定李世民再來對付李建成,聽了隻覺頭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