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門下三品李敬玄為吏部侍郎,並依舊同中書門下三品。十一月戊子朔,日有蝕之。
甲辰,至自東都。十二月癸卯,太子左庶子劉仁軌同中書門下三品。是冬,左監門
大將軍高侃大敗新羅之眾於橫水。
四年春正月甲午,詔鹹亨初收養為男女及驅使者,聽量酬衣食之直,放還本處。
丙辰,絳州刺史、鄭王元懿薨。二月壬午,以左金吾將軍裴居道女為皇太子弘妃。
夏四月丙子,幸九成宮。閏五月丁卯,燕山道總管李謹行破高麗叛黨於瓠盧河之西,
高麗平壤餘眾遁入新羅。秋七月庚午,九成宮太子新宮成,上召五品已上諸親宴太
**,極歡而罷。辛巳,婺州暴雨,水泛溢,漂溺居民六百家,詔令賑給。八月辛
醜,上痁疾,令太子受諸司啟事。己酉,大風毀太廟鴟吻。
冬十月壬午,中書令、博陵縣子閻立本卒。乙未,皇太子弘納妃畢,曲赦岐州,
大酺三日。庚子,還京師。乙巳,至自九成宮。十一月丙寅,上製樂章,有《上元》、
《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
《九宮》、《十洲》、《得一》、《慶雲》之曲,詔有司諸大祠享即奏之。十二月
丙午,弓月、疏勒二國王入朝請降。
五年春二月壬午,遣太子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以
討新羅,仍令衛尉卿李弼、右領大將軍李謹行副之。三月辛亥朔,日有蝕之。己巳,
皇後祀先蠶。
夏四月辛卯,以尚輦奉禦、周國公武承嗣為宗正卿。五月己未,詔:“春秋二
社,本以祈農,如聞此外別為邑會。此後除二社外,不得聚集,有司嚴加禁止。”
六月壬寅,太白入東井。秋八月壬辰,追尊宣簡公為宣皇帝,懿王為光皇帝,太祖
武皇帝為高祖神堯皇帝,太宗文皇帝為文武聖皇帝,太穆皇後為太穆神皇後,文德
皇後為文德聖皇後。皇帝稱天皇,皇後稱天後。改鹹亨五年為上元元年,大赦。戊
戌,敕文武官三品己上服紫,金玉帶;四品深緋,五品淺緋,並金帶;六品深綠,
七品淺綠,並銀帶;八品深青,九品淺青,鍮石帶;庶人服黃,銅鐵帶。一品已下
文官,並帶手巾、算袋、刀子、礪石,武官欲帶亦聽之。
九月辛亥,百僚具新服,上宴之於麟德殿。癸醜,追複長孫無忌官爵,仍以其
曾孫翼襲封趙國公,許歸葬於昭陵先造之墳。十一月丙午朔,幸東都。己酉,狩於
華山之曲武原。戊辰,至東都。十二月,蔣王惲薨。戊子,於闐王伏闍雄來朝。辛
卯,波斯王卑路斯來朝。壬寅,天後上意見十二條,請王公百僚皆習《老子》,每
歲明經一準《孝經》、《論語》例試於有司。又請子父在為母服三年。虢王鳳薨。
二年春正月甲寅,熒惑犯房。壬戌,支汗郡王獻碧玻璃。丙寅,以於闐為毗沙
都督府,以尉遲伏闍雄為毗沙都督,分其境內為十州,以伏闍雄有擊吐蕃功故也。
庚午,龜茲王白素稽獻銀頗羅。辛未,吐蕃遣其大臣論吐渾彌來請和,不許。
二月,雞林道行軍大總管大破新羅之眾於七重城,斬獲甚眾。新羅遣使入朝獻
方物,伏罪。赦之,複其王金法敏官爵。三月丁未,日色如赭。丁巳,天後親蠶於
邙山之陽。時帝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天後。自誅上官儀後,上每視朝,天後
垂簾於禦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帝欲下詔令天後攝國政,
中書侍郎郝處俊諫止之。
夏四月,分括州永嘉、永固二縣置溫州,析臨海縣為樂安、永寧二縣。辛巳,
周王顯妃趙氏以罪幽死。己亥,皇太子弘薨於合璧宮之綺雲殿。時帝幸合璧宮,是
日還東都。五月己亥,追諡太子弘為孝敬皇帝。
六月戊寅,以雍王賢為皇太子,大赦。秋七月辛亥,洛州複置緱氏縣,以管孝
敬皇帝恭陵。慈州刺史、杞王上金坐事,於澧州安置。八月庚子,太子左庶子、同
中書門下三品、樂成侯劉仁軌為左仆射,依舊監修國史。中書門下三品、大理卿張
文瓘為侍中。中書侍郎、同三品、甑山公郝處俊為中書令,監修國史如故。吏部侍
郎、檢校太子左庶子、監修國史李敬玄吏部尚書兼太子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
依前監修國史。左丞許圉師為戶部尚書。九月丙午,宰相劉仁軌、戴至德、張文瓘、
郝處俊並兼太子賓客。
冬十月,析永州營道、江華、唐興三縣置道州。壬午,星孛於角、亢之南,長
五尺。十二月丁亥,龜茲王白素稽獻名馬。
三年春正月戊戌,徙封冀王輪為相王。二月甲戌,移安東都護府於遼東。乙亥,
堅昆獻名馬。丁亥,幸汝州之溫湯。三月癸卯,黃門侍郎來恆、中書侍郎薛元超並
同中書門下三品。甲辰,還東都。閏三月己巳朔,吐蕃入寇鄯、廓、河、芳等四州。
乙酉,洛州牧、周王顯為洮州道行軍元帥,領工部尚書劉審禮等十二總管;並州都
督、相王輪為涼州道行軍元帥,領左衛將軍契苾何力等軍,以討吐蕃。二王竟不行。
戊午,敕製比用白紙,多為蟲蠹,今後尚書省下諸司、州、縣,宜並用黃紙。其承
製敕之司,量為卷軸,以備披檢。庚寅,車駕還京。
夏四月戊申,至自東都。甲寅,中書侍郎李義琰同中書門下三品。戊午,幸九
成宮。六月癸醜,黃門侍郎高智周同中書門下三品。秋七月,彗起東井,指北河,
漸東北,長三丈,掃中台,指文昌宮,五十八日方滅。八月乙未,吐蕃寇疊州。庚
子,以星變,避殿,減膳,放京城係囚,令文武官各上封事言得失。壬寅,置南選
使,簡補廣、交、黔等州官吏。青、齊等州海泛溢,又大雨,漂溺居人五千家,遣
使賑恤之。
九月甲子朔,車駕還京。丙申,郇王素節削戶三分之二,於袁州安置。癸醜,
於北京置金鄰州。十一月丁卯,敕新造《上元舞》,圓丘、方澤、享太廟用之,餘
祭則停。壬申,以陳州言鳳凰見於宛丘,改上元三年曰儀鳳元年,大赦。庚寅,吏
部尚書李敬玄為中書令。十二月丙申,皇太子賢上所注《後漢書》,賜物三萬段。
戊午,遣使分道巡撫:宰相來恆河南道,薛元超河北道,左丞崔知悌等江南道。
二年春正月乙亥,上躬籍田於東郊。庚辰,京師地震。壬辰,幸司竹園,即日
還宮。二月丁巳,工部尚書高藏授遼東都督,封朝鮮郡王,遣歸安東府,安輯高麗
餘眾;司農卿扶餘隆熊津州都督,封帶方郡王,令往安輯百濟餘眾。仍移安東都護
府於新城以統之。
夏四月,以河南、河北旱,遣使賑給。八月,徙封周王顯為英王,改名哲。乙
巳,太白犯軒轅。十二月乙卯,敕關內、河東諸州召募勇敢,以討吐蕃。詔京文武
職事官三品已上,每年各舉文武才能堪任將帥牧守者一人。是冬無雪。三年四月丁
亥朔,以旱,避正殿,親錄囚徒,悉原之。戊申,大赦,改來年正月一日為通乾。
癸醜,涇州獻二小兒,連心異體,年四歲。五月壬戌,幸九成宮。以相王輪為洛州
牧。秋七月丁巳,宴近臣諸親於鹹亨殿。上謂霍王元軌曰:“去冬無雪,今春少雨,
自避暑此宮,甘雨頻降,夏麥豐熟,秋稼滋榮。又得敬玄表奏,吐蕃入龍支,張虔
勖與之戰,一日兩陣,斬馘極多。又太史奏,七月朔,太陽合虧而不虧。此蓋上天
垂祐,宗社降靈,豈虛薄所能致此!又男輪最小,特所留愛,比來與選新婦,多不
稱情;近納劉延景女,觀其極有孝行,複是私衷一喜。思與叔等同為此歡,各宜盡
醉。”上因賦七言詩效柏梁體,侍臣並和。
九月丁巳,還京師。辛酉,至自九成宮。癸亥,侍中張文瓘卒。丙寅,洮河道
行軍大總管中書令李敬玄、左衛大將軍劉審禮等與吐蕃戰於青海之上,王師敗績,
審禮被俘。上以蕃寇為患,問計於侍臣中書舍人郭正一等,鹹以備邊不深討為上策。
十月丙午,徐州刺史、密王元曉薨。閏十月戊寅,熒惑犯鉤鈐。十一月乙未,昏霧
四塞,連夜不解。丙申,雨木冰。壬子,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來恆卒。十二
月,詔停明年“通乾”之號,以反語不善故也。
四年正月辛未,戶部尚書、平恩縣公許圉師卒。己酉,幸東都。庚戌,尚書右
仆射、道國公戴至德薨。二月壬戌,吐蕃讚普卒,遣使吊祭之。乙醜,東都饑,官
出糙米以救饑人。
夏四月戊午,熒惑入羽林星。左丞崔知悌為戶部尚書,中書令郝處俊為侍中。
五月壬午,盜殺正諫大夫明崇儼。丙戌,皇太子賢監國。戊戌,造紫桂宮於沔池之
西。六月辛亥,製大赦天下,改儀鳳四年為調露元年。秋七月己卯朔,詔以今年冬
至有事嵩嶽,禮官學士詳定儀注。
八月丁巳,侍中郝處俊、左庶子高智周、黃門侍郎崔知溫、給事中劉景先兼修
國史。九月壬午,吏部侍郎裴行儉討西突厥,擒其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別帥李遮
匐以歸。冬十月,單於大都護府突厥阿史德溫傅及奉職二部相率反叛,立阿史那泥
熟匐為可汗,二十四州首領並叛。遣單於大都護長史蕭嗣業,將軍花大智、李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