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篤姆的詩意小說及其在中國之接受
德國十九世紀的小說家特奧多爾·施篤姆,按照文學史的傳統觀點在前不如克萊斯特、凱勒“傑出”,在後不如馮塔納、托馬斯·曼“偉大”;可是施篤姆實際受歡迎的程度,卻超過了他們所有的人。這種情況在我們中國特別明顯,施篤姆無疑是自“五四”以來最受喜愛、最富影響的外國作家之一,而克萊斯特等的作品在長時間內卻鮮為人知。
施篤姆盡管很受歡迎,我們對他也隻是翻譯得多,談不上有什麼深入的研究。施篤姆究竟是怎樣一位作家?他的創作有哪些特點?他的作品何以在我國特別為人喜愛?本文意在對這些問題進行初步探索。
一、德國的詩意現實主義與施篤姆的詩意小說
1840年至1890年,是德語文學史上所謂的詩意現實主義(PoetischerRea1ismus)時期。這個時期的許多德語作家,包括施篤姆在內,在前既不同於著意描寫人生的“夜的方麵”的浪漫派,也不同於以“傾向文學”自行標榜的青年德意誌派,在後同樣有別於對社會生活進行瑣碎而機械的摹寫的自然主義者。他們麵向人生和現實,但由於受著德國社會發展遲緩和資產階級政治上軟弱乏力的局限,其中的多數人都隻能客觀反映自己所接觸到的那一小部分現實,有意無意地回避重大的社會政治題材,力圖從平凡的事物中尋找、發掘出所謂詩意,而缺少遠大的眼光和抱負。按照當時一些理論家的主張,即使在極其貧乏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一個個富於詩意的因素或瞬息(einze1neMomentevonpoetischmInteresse),作家呢就應將注意力限製和集中於這些因素和瞬息上,從而再現平庸的社會現象中某個詩意的方麵(einepoetischeSeite)。
詩意現實主義的作家們在不同的程度上實現了這些主張,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作品。這些作品雖然多數回避了時代和社會的重大鬥爭,接觸生活的麵相對的狹窄,但在局部卻並不都缺乏反映現實的深度,而且在寫作藝術方麵刻意求工,因此富有巨大的表現力和強烈的感染力。這一時期的作家們大多擅長於寫抒情詩和中短篇小說(Nove11e),而以後者的成就更為突出,更受世人重視。在德語中短篇小說的發展史上,此時形成了一個空前的高峰。作為當時興起於整個歐洲的現實主義潮流中的一個支脈,德國詩意現實主義自有其不可忽視的特長和成就,產生了像凱勒、施篤姆、邁耶爾等一些有世界影響的作家。
特奧多爾·施篤姆(TheodorStorm,1817-1888)出身律師家庭,故鄉胡蘇姆是如小說《燕語》所描寫的那麼一座瀕臨北海的“灰色小城”。他早年在柏林等地學習法律,畢業後回故鄉開了一間律師事務所,同時熱心致力於搜集整理家鄉的童話、傳說、格言和民歌。185S年,不甘忍受丹麥占領者壓迫的他到普魯士過了十多年顛沛流離的生活。1864年丹麥人被趕走①,施篤姆回故鄉當了地方行政長官,三年後改任初級法院法官。由於不滿俾斯麥的“強盜政策”和“無恥的容克統治”,於1880年提前退休,潛心從事寫作,直至逝世。
施篤姆作為詩意現實主義的一位傑出代表,這一流派的優點、特長以及弱點,都鮮明而集中地體現在他的創作裏。他以寫抒情詩開始其創作,185S年出版了《詩集》。他的詩歌大多描寫寧靜和諧的家庭生活,歌頌故鄉美好的大自然,格調清新、優美而富於民歌風。他在創作中深受歌德、海涅、艾辛多夫和莫裏克的影響,自認為是繼承了德語詩歌優良傳統的“最後一位抒情詩人”。在他逝世十年後,馮塔納也曾說過:“作為抒情詩人,他至少也屬於歌德之後產生的三四個佼佼者之列。”②可是,盡管如此,施篤姆一生的主要建樹,仍在中、短篇小說方麵。從1847年至1888年的四十餘年間,他創作的小說共五十篇,論數量不算很大,但其中卻不乏名篇佳作。今天,施篤姆之依舊享有世界聲譽,主要也歸功於他的《茵夢湖》《燕語》《木偶戲子波勒》《雙影人》和《白馬騎者》等膾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說。寫到此,我們自然會提出問題:施篤姆的小說具體地講有哪些特點?它們之所以成為佳作,長期以來受到各國讀者喜愛,所憑借的究竟是些什麼呢?根據前文所述作家的境遇變遷和思想發展,我們一般將他的小說創作劃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但是,在這三個時期之間,一些貫穿始終的共同特點卻非常明顯。先說作品的思想內容。和多數詩意現實主義的作家一樣,施篤姆在創作中也有意無意地回避時代與社會的重大鬥爭,而致力於從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中去尋找所謂詩意。他的小說寫的大多是戀愛、婚姻和家庭生活,主人公也不外乎市民、大學生、手工匠人、農民以及城鄉中小資產者這樣一些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