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十二伊斯蘭文化與月湖清真寺(2 / 2)

從上述史實看,寧波清真寺的發展曆史上有三個重大的節點:一是肇始於宋朝的獅子橋頭;二是元朝時遷於城東南隅海運公所以南的衝虛觀前(今右營巷);三是在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遷到湖西虹橋西畔,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寧波清真寺。而且,這三個時期,每個時期的規模都比之前有所擴大,說明寧波文化中的伊斯蘭文化也在不斷發展壯大。

寧波清真寺是寧波現存唯一的伊斯蘭教寺院,也是浙東地區唯一的清真寺。它是寧波古代海外交通貿易和中華各族人民互相融合的曆史見證。

不管什麼地方的清真寺,大殿的方向必須背朝伊斯蘭教的聖城——沙特阿拉伯的麥加克爾白。中國位於麥加的東麵,故中國清真寺中的大殿都是坐西朝東,背朝麥加,穆斯林禮拜時,即可麵向西麵的克爾白。寧波清真寺也與我國其他清真寺一樣,采取東西向的格局,由大門、二門、三門、映壁、沐浴間、大殿和兩側的廂房組成。大門位於東端臨街處,寺的總平麵略呈矩形,寺內主要建築都布置在東西向的中軸線上,如映壁、二門及大殿。東西長49米,南北長20米,占地麵積約980平方米。大殿係清康熙年間所建,為寺內禮拜殿。乾隆三十年(1765年)又進行了改造,幾經風雨,現存大殿為木結構單簷,屋麵平緩,惜其正脊上的滴堂火球已毀。建築平麵作“凸”字形,類同於中國式伊斯蘭寺院柱網平麵形製,這是出於實用目的,使殿內無柱子擋住人的視線,這樣宗教活動有了較大的空間。大殿麵寬10.5米,進深10米,明間抬梁式,山牆用穿鬥式,七架檁,三開間,前廊式四柱造結構。大殿台基高出天井地麵約1.2米,中有踏道與天井相連。簷廊為卷棚頂,橫枋上飾有卷草紋、雲頭紋、幾何紋樣。大殿無前窗,通為六抹頭板門,外簷柱礎為蓮花如意紋樣。大殿正中上方懸掛三塊阿拉伯文匾。明間往後凸兩米,其後牆被阿拉伯人稱為“奎布拉牆”,牆中有聖龕,書有《古蘭經》經文,被認為是清真寺最聖潔的地方。在聖龕的左麵,也就是次間後麵右角,有一座宣諭台,供阿訇(伊斯蘭教教職人員)在星期五聚禮時宣教之用。地麵鋪木質地板,深紅色漆,平整光潔,鋪有暗紅色地毯,在殿宇中形成一種深沉的氣氛。

一般而言,伊斯蘭世界的清真寺內都不設神像,也不使用描繪人物和動物等寫實的圖案,但在我國就不盡然,杭州鳳凰寺、西安化覺巷清真寺的裝飾畫中均有極少量的動物圖案,寧波清真寺的雕刻、裝飾彩畫也有極少量動物圖案。

考察寧波清真寺的總體布局、柱網形製、裝飾藝術等方麵,在基本遵循伊斯蘭教寺院建築原則的同時,采用了傳統的中國建築的某些做法,兩者有機地結合,形成了中國式伊斯蘭教建築風格。寧波清真寺在寧波乃至江浙一帶都具有明顯的曆史文化價值,也是寧波作為曆史文化名城的寶貴財富和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