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棋藝與境界(3 / 3)

圍棋就是黑白兩子在棋盤上擺放,所有棋子之間無大無小、無高無低、無好無壞、無善無惡。子與子之間也是平等無分別的。但在黑子與白子的擺放過程中,就自然產生了相互的接觸,產生了群體,產生了聯係,也就產生了相生與相克的關係。正因為棋子相互之間的社會協作關係發生了,每一個棋子都使得整個棋變得生動活潑起來。隨著地域的擴展,生存的矛盾和生存中的和諧也自然產生。一塊棋的安穩(死活)是以這塊棋能否做成最低的兩個眼來判斷,具有兩個眼的這塊棋就是活棋(能安穩存在)。這也是象征太極陰陽魚的兩個眼,互為依存才成為一個整體。能存在下來,靠的就是大家的共同參與和合作,子與子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唇亡齒寒。

宗教一直講,人與人之間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生命是一體的,是大家的共同組合,共同存在組成了社會,是人的觀念中有好與壞,善與惡,貴與賤等等的分別。這跟圍棋預示的道理是一樣的。

圍棋有四個角,四個邊,正好是八個方位,跟八卦所占據的八個方位是一模一樣的。圍棋盤的正中間還有一個位置,叫做天元。這個位置是整個棋盤的軸心,如果真有這一個軸,那就等於在八個方位上再加上了上下,正好是十方世界,佛家認為宇宙是一個十方世界。所以我們從圍棋中確實能感受到它象征一個社會,一個世界。

為什麼圍棋盤的最中間的位置叫做天元呢?這個問題古今沒有來源上的考證,現代人也以為這是古人自然的定義,其實它有深刻的原因。如果我們把這個棋盤從中心拎起來,會看到它形成的是一個金字塔,而這個中心點就是金字塔的最頂端,最高的地方。叫這個地方做“天”是無可厚非的,稱它為元始,來源之處,所以就叫做“天元”。

在《棋經十三篇》中說到:“夫萬物之數,從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一者,生數之主,據其極而運四方也。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數。分而為四,以象四時。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外周七十二路,以象其候。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陰陽。局之線道,謂之枰。線道之間,謂之罫。局方而靜,棋圓而動。自古及今,弈者無同局。《傳》曰:‘日日新。’故宜用意深而存慮精,以求其勝負之由,則至其所未至矣。”

在這裏,是把天元位置叫作太極點,其餘三百六十個交差點象征圓周數,這是其中一種說法。可是在唐宋以前,圍棋不單純有十九路圍棋,還有十三路、十五路、十七路圍棋,所以我前麵講的“天元”的真實含義,才是符合其本意的。稱它為太極點也是可以的。

四麵八方,再加上天元之位,在棋盤上就形成了九顆星,所以有個圍棋比賽叫“九星杯圍棋比賽”。而在《周易》裏麵,把八個卦所占據的四麵八方的位置叫做八宮,中心的位置叫做中宮,合起來就是九宮了。我們古代神傳的《河圖》、《洛書》,就是講九宮變化這個東西。這個九宮是根據時間與空間的不同而不斷變化的,正是這個變化使天地間產生不同的格局,九宮的變化類似一種星象的演變。

中和道長:

從堯設計圍棋的思路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是非常精通天文地理,非常了解“道”的內涵的。圍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在上流社會與士大夫之間廣為流傳,“弈”這個詞語在今天可以指任何棋類的遊戲,但在古代,它是專門特指圍棋的。在“四書五經”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圍棋。往下到三國,到唐、五代,形成了圍棋理論的高峰,這些理論都是修道人根據對陰陽、奇正思想的理解,加入了很多符合社會人生的認識,使圍棋更功利化、世俗化和實用化。

中和道長:

吳清源先生是現代圍棋理論與技術的開拓者與奠定者,1928年他14歲就東渡日本學習圍棋,於1933年開始跟日本著名棋手木穀實一起研究新布局,從而掀開了圍棋新的篇章。他又從1939年開始與木穀實進行十盤棋勝負的打擂台比賽,史稱“擂爭十番”,一直持續到1960年。吳清源先生在這期間打遍天下無敵手,甚至將日本超一流棋手打到讓子的地步。正是吳清源先生與這些高手較量的棋譜,奠定了現代圍棋技術的基礎。

在這個過程中,木穀實先生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弟子,他是一名真正的圍棋教育家。從60年代到90年代,稱霸日本圍棋的超一流棋手,絕大多數是木穀實的弟子,如趙治勳、小林光一、武宮正樹、加藤正夫、大竹英雄、石田芳夫等等,這些弟子的段位加起來已經超過了一百段。而吳清源先生一生隻培養了一個弟子,就是林海峰先生。正是吳清源先生的這一個弟子,陪伴了木穀實先生的所有弟子走過了從60年代到90年代這個過程。這也是日本圍棋最輝煌的時期。

中和道長:

陳祖德、聶衛平、馬曉春是奠定中國現代圍棋水平的標誌性人物,陳祖德的棋表現的是頑強意誌,聶衛平的棋表現的是氣吞山河、舍我其誰的王者氣勢,馬小春的棋是輕靈飄逸的代表。